本次專題「藝術收藏新趨勢」將眼光投向近年來在藝術界逐漸擴張的千禧世代,除了梳理他們為藝術市場帶來的新現象及特性,編輯部也採訪千禧世代藏家如香港的羅揚傑(Alan Lo)、中國的郭鶴天與羅旭東、台灣的Arthur&Candice夫婦及Jamie,邀請他們分享踏入收藏界的契機、歷程,以及建立收藏體系的策略與思維。
羅揚傑:與作品心有靈犀
文|朱貽安
站在X與Y世代的交界處,Alan Lo(羅揚傑)是香港著名的企業家與藝術贊助人,從蛇形畫廊亞洲委員會、泰德美術館亞太區典藏委員會,到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等,多間非營利機構與博物館的委員會中,均可見其身影。與夫人及友人攜手創辦的米其林星級餐廳都爹利會館(Duddell’s),以第二個客廳、來到收藏家的家用餐為概念出發,除了在餐飲上選擇香港日常的中系菜色,不時更替的藝術展則由委員會把關,每年也會固定邀請國際策展人合作企劃展,意欲讓藝術的交流能自然而然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現下都爹利會館正展出的「香江墨意」,則是來自Alan父母的典藏—梅潔樓。不同於自身致力於餐飲旅遊業,父親羅仲榮是香港的電池工業大亨,1970年代末踏入收藏領域,以Alan母親命名的「梅潔樓」收藏,因內容豐富、涵蓋面向廣闊,可綜覽中國水墨畫在19到20世紀,乃至於21世紀初期,以及「香港新水墨運動」的變化,而被譽為亞洲最具價值的20世紀中國水墨私人收藏之一。也因此,進入藝術收藏,對Alan而言實為從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家學淵源。

對Alan而言,自己正式進入藝術收藏是2008年,也是香港才剛有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HK的時候。過往,香港人如果要購藏、觀看作品,最直接的管道便是拍賣行的預展,國際博覽會的進駐讓人們更容易參與藝術,而自己的收藏也從早期的中國當代逐步國際化。除了個人的交友、學習,盡可能前往歐美各地參與、觀看博覽會,合作的藝術顧問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協助其更深入地研究藝術家與觀測市場狀態,填補可能的知識空缺。
觀察近來的藝術生態,Alan認為,近十年來藝術生態系統確實產生許多變化。過往的收藏往往建立在長時間的研究與觀看,在學術面、藝術家的個人實踐面琢磨,或是藉由與美術館策展人、專業人士、其他藏家相互交誼學習而來。隨著全球化的國際博覽會、拍賣、美術館興建與社群媒體的興盛,藏家有了更多接觸當代藝術的機會,然而與此同時,也因為資訊流動太快速,藝術市場的交易與更替也變得瞬息萬變。
面對家學淵源,是否考慮建立自己的收藏體系?Alan笑說,要像父親一樣建立20世紀水墨的收藏體系,必須要是一個有discipline(紀律)的藏家才會成功,因為它需要你目標專注且長時間投入,而自己不是那麼有discipline的人。因此面對收藏,自己的態度便是收藏反映社會狀態,與現下環境、變化扣合的作品,而事實上,這也是當代藝術的樣貌,總是處於變動之中。因此即便也問過自己是否有必要特別掌握一個美學方向,但當代藝術家的實踐很多都是概念層次,美學未必是最先要的條件。

如何選擇作品?「心意相通」(connection)會是第一步,其次自然是了解藝術家的想法、個人的藝術實踐,而他的創作又與其個人與環境有什麼聯繫?但「保值」或市場面會是考量的元素嗎?Alan認為,市場還是很重要,因為一個藝術家除了需要有藝術的熱情,也需要市場的支持,才有餘裕繼續創作、持續精進。對Alan而言,藝術不該過分看重市場,但如果完全不了解就顯得太理想主義,脫離藝術市場百年來都需要贊助者的事實。而對於是否會將作品送拍、易手?Alan表示,確實有些收藏者會對此感到羞赧,但自己認為,人看藝術的品味總是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將作品送拍是很自然的事,也希望為收藏創造一些調整的空間。

豐富的東、西方經驗,是否有觀察到不同文化脈絡下年輕收藏者的異同?或是對更年輕世代的收藏者有什麼建議?Alan表示,很難一概而論東西方年輕藏家的異同,畢竟西方藝術收藏的發展已有數世代的歷史,他們對收藏、藝術的概念原本就與新接觸的群體會有所不同,因此,或許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發展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狀態。但是,他還是會建議有意收藏的人可以放慢腳步,多看作品、多逛展覽、多參觀藝術家工作室,跟策展人交個朋友,多聊、多學習,「這也是整個收藏過程中,我覺得很有價值、很享受的地方」。

郭鶴天:打造多元而流動的收藏
文|嚴瀟瀟
26歲的中國年輕藏家郭鶴天的成長環境藝文氣氛濃郁,祖父與父親皆從事戲劇工作,父母也嗜好收藏歐洲近代經典繪畫,耳濡目染之下他年少時即對藝術產生興趣,對歷史、人文領域的偏好,也直接影響他後來在收藏上對於涉及東方哲學、人文歷史乃至宗教等厚重課題的作品產生親近感。郭鶴天於英國唸完中學後前往芝加哥藝術學院就讀,館藏豐富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成為他重要的藝術教育現場,而包含創作與藝術史、藝術管理在內的高度觀念性、實驗性的多元課程,更成為他投身當代藝術領域的養成之所。

青年時期即累積多元文化經驗的郭鶴天,與父輩相比,對於家國與異鄉的二元性並無執著,這也展現在他對於收藏何種作品、自己的收藏從整體上看呈現何種樣貌的觀點上。他以「流動」來形容自己的收藏,其中無地域國籍、身分性別、創作門類之分,每一次收藏都與自己在不同時期的心境息息相關,同時,這種流動性也指向持續變動的社會環境所處的一種過程感,並無固化的時刻。他也將自己收藏的主要動機歸為兩點:一是作品足以引發「直達心靈的衝動」,二則看重藝術家的創作狀態與未來發展。而如何預估年輕藝術家的未來?郭鶴天坦言這相對而言就是一種冒險,能看到的只是當下的意義並與之一同成長,然而他也強調「冒險後帶來的喜悅已然無可比擬」。為此他會先觀察某位藝術家一段時間,針對其不同系列作品、最近動向等整體表現做研究,再理性判斷是否值得購藏。他也偏好造訪藝術家工作室與他們交流,了解藝術家的心路歷程與創作過程,「不在乎藝術家現在的名氣,更看重長遠」。
郭鶴天真正開始自己的藝術收藏,是在芝加哥大學生涯的尾聲,在父母的鼓勵下他買下了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劇場」系列中的一件,以大師較易入手的作品穩健開始收藏之路。當我們請他推薦足以代表自己收藏特色的作品時,他舉旅德中國藝術家何翔宇以異文化中語言障礙經驗為出發點的「口腔計畫」中的一幅繪畫,這也是郭鶴天自己親身體驗的一種投射;他也收藏有如今名聲大噪的哥倫比亞年輕藝術家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催化劑」(catalyst)系列中的一件,從小便有許多國際飛行經驗的郭鶴天,對穆里略於飛行動勢中獲得靈感的作品也頗有共鳴。
郭鶴天的收藏大多透過一級市場而建立,他也傾向於與畫廊建立較為長期的互動關係。而從去年開始,他也愈來愈多接觸二級市場,也同步關注歐美線上拍賣市場的動向,並參與過競標。迄今為止郭鶴天都尚未轉手出售過自己的藏品,每一件藏品都是自己所好,也珍視在購藏過程中投射的心路歷程。

郭鶴天觀察與自己同齡的年輕世代藏家群,以「實力強、喜好範圍廣」來形容之,雖其中不乏「介於消費品與收藏之間」的潮流藝術的追逐者,但他更傾向於以對某類視覺表現的注重來描繪他們,「出發點不同」。相較之下,郭鶴天更偏好讓自己的收藏與藝術史或人文歷史觀產生連結,同時他也認為畫廊的使命之一在於協助藏家構建各自的收藏體系、盡可能帶來更多維度的作品,而非推廣同質化的藝術。

於芝加哥求學期間,郭鶴天曾與幾位同學共同創立經營一個實驗性的非盈利空間人無畫廊,以包括策展、藝術家計畫在內的形式運作了三年。回國後他也不時與國內的空間合作一些展覽計畫,目前正籌備關注當代藝術與人類學的泛文化獨立刊物《te magazine》,以類似藝術策展、但更為靈活的思路,於創刊號邀請11位不同領域的作者進行書寫,探討當代區域文化的流變,而這,也與他關於收藏的「流動性」視野不謀而合。
羅旭東:「藝術品的收藏過程是一個生態」
文|嚴瀟瀟
剛及而立的中國藏家羅旭東住在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一座小而年輕的城市。已然擁有十年獨立的當代藝術收藏資歷的他是兩個小孩的父親,目前也正著手籌備自己的基金會,未來將涉及青少年美育勵學計畫、城市美術館與藝術家駐留計畫等方面。他所走過的是一條傳統的家庭與教育養成之路,童年時期便浸淫於古典文學、武俠小說,對東方傳統始終懷有歸屬感,也很早就因欣賞其造形美而有收集奇石、郵票、菸盒等日常小物件的習慣,一路養成較為傳統的審美觀,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沉穩。羅旭東以興趣為最好的老師,大學時期因緣際會下受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及國際拍賣的吸引,自此開始了解當代藝術領域,在興趣驅使下不斷接觸和學習,逐漸養成獨立的思考與判斷,此後更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與收藏架構。

羅旭東將自己的收藏分為兩大類,並分別發展出兩個不同方向的收藏偏好與策略。其中最為聚焦、也佔其收藏總量過半數的為中國當代藝術,又以1970、1980後出生的藝術家作品為主,他從架上繪畫入手,如今活躍於國內外藝術市場的這一代中國藝術家作品都在他的收藏中佔有一席之地。羅旭東解釋這一偏好,是因為對這些與自己年齡差距不大的藝術家懷有較為親近的心理距離,且擁有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過程。黃宇興、閆冰、韋嘉、楊福東、仇曉飛等都是他在自己收藏中尤為喜愛的藝術家,他認為他們的作品即便納入對西方當代技法與理念的認知,但審美本質上仍屬東方,皆拿捏到某種準確的切合點。在這一代中國藝術家成為市場寵兒之前,羅旭東就大都已有收藏,並持續關注其發展,與藝術家也保持交流。


羅旭東的另一大類收藏為國際藝術,又包括西方當代年輕藝術家作品、以及日韓當代藝術兩個方向。他以較為明確的市場角度,切入其個人經驗並不豐富的西方當代藝術收藏,使用「更加工具化的公式」,從自身審美喜好、以及對畫廊代理以及藏家體系的觀察和判斷兩方面著手,透過Instagram、Facebook等社群媒體發現和認識西方年輕藝術家。日本當代藝術則是他很早就關注的領域,收藏有草間彌生、奈良美智、塩田千春、名和晃平等一線藝術家在內的重要作品。此外,其收藏中的亮點還包括了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這樣國際級藝術家的知名作品。
目前主要活躍於一級市場的羅旭東,透過與身邊同儕、與畫廊的交流而不斷豐富自己的收藏,如有可能,他也習慣在先與藝術家交流之後再作是否收藏的決定。然而對他而言,與藝術家交朋友這件事,與作品的收藏沒有任何關係,他始終堅持透過畫廊來進行購藏行為。疫情之下全球線上展覽如雨後春筍,他也藉此關注國際畫廊推出藝術家的整體趨勢,再與自己的判斷相互比較、研究。
羅旭東坦言自己當前的收藏觀念與四、五年前有所不同:過去只要是喜歡的藝術家,他不會太多思考作品本身,而如今他認為那種像是填補空白的觀點並不成熟,轉而學會等待各方面都符合自己期待的作品。而在他看來,若是談論「收藏體系」,似乎意味著在其中透過購藏去作出某些補充的必要,但收藏行為是主動的,他並不會為了補充自己收藏中的藝術家名單而去購買作品,因而傾向以個人審美標準結合市場評價體系,來定義自己的收藏標準。談及收藏的核心價值,羅旭東除了將真心喜愛作為收藏的最大前提之外,也強調自己將藝術品的收藏過程視為一個生態,而整個多維度的生態可以幫助自己不斷提高審美標準;同時他也認為這個過程中,可能經歷的選擇藝術家的成功或失敗,對於成熟心態的養成都有重要意義,甚至會為個人成長帶來歷練。


在被問及會選擇什麼樣的作品使之重新回到市場時,羅旭東也有清晰的見解。他會觀察何時會是合適契機,可拋出一件好作品去推動這位藝術家在市場上的提升;抑或,當他已收藏多件出自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時,一段時間後會考慮選擇其中的一些售出。然而時至今日,他僅轉手部分從二級市場購入的作品,而從一級市場購藏的作品都未再出售,但未來若有此打算,也會與畫廊主、藝術家先行溝通。
而對於自己所身處的千禧世代年輕藏家群體,羅旭東則認為是助推藝術市場非常重要的力量,直接作用於一、二級市場,影響畫廊、拍賣行去作出調整。但他同時也期待更為年輕的藏家最終可成長為中堅力量、而非僅是可能會曇花一現的年輕力量,為此,不斷的觀察與學習、個人審美標準的真正確立都是必需,他認為藏家應在市場和整個生態中站穩自己的定位,分辨與抵抗來自外界的不正確影響,理解到無論市場如何多變,最終還是會回歸到經典。
Arthur & Candice:生命的感受與觸動
文|朱貽安
甫過而立之年,執業律師Arthur與從事金融的太太Candice從五年前踏入藝術收藏的行列。究竟是如何進入藝術收藏領域?Arthur表示以往會認為收藏藝術品是遙不可及的一件事,但六、七年前當自己在舊金山的北灘閒晃時,意外看到藝廊展出的畢卡索、馬蒂斯等大師作品竟然只要六千到一萬美金,「現在想來應該是版畫或print,但當時突然覺得:原來藝術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遠」。就在那個下午,兩人在一位年輕藝術家的工作室買了一件不到500美元的作品,這件意義非凡的作品直到今日始終掛在家裡的玄關處。
回到台灣依然從畫廊開始,也很幸運的有從小認識的好朋友在台灣知名畫廊工作,自然成為請教諮詢的對象,也因此開始跟著各個畫廊學習,並且積極參觀展覽,不論是畫廊或是美術館的各大展覽都一定會排出整日的時間仔細研究參觀。不同於比較早開始對藝術有興趣的Candice,Arthur笑說自己以前是別人花三小時,自己只要30分鐘就會把一整檔展覽看完的人。但開始收藏後,才明白到現場觀看藝術作品真跡及細節,是多麼有生命力及感動的一件事情。
除了藝廊及美術館外,夫婦倆也在好友的推薦下,積極參與拍場活動,舉例Candice非常喜歡常玉,當時心儀的素描約30、50萬起標,最後雖然沒得標,但也發現心中的預算其實有機會買到不錯的作品,無論是年輕藝術家較好、較大件,或是成名藝術家的版畫、素描、紙本等。這在未來掌控及分配預算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Arthur開玩笑說拍場就是一個考驗自制力的場域。
由於夫婦倆都是一旦有興趣便會認真研究的個性,就在找資料、翻書,研究不同地方藝術史與脈絡發展的過程中,漸漸豐富自己對於藝術史的理解跟了解到自己喜好的藝術領域。儘管兩位平日工作繁忙,幾乎每天仍然會花一、兩個小時研究學習,尤其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國內外藝廊、藝術家的網站也都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資料,只要打開Google,幾乎是學海無涯可以隨心所欲的研究。此外,藝廊為藝術家準備的畫冊,搭配上專業學者的藝評及梳理,更是了解一位藝術家生涯及作品的重要參考資料。另外,就比較潮流或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也可透過Instagram帳號甚至標籤去進一步了解,還可以看到其他藏家的收藏及想法,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學習模式。
另外,夫婦多看、多學、多討論的心態,漸漸影響了周圍的朋友甚至是同事,一個帶一個「彼此推坑」,無意間造就了一個收藏小團體。觀察身邊同樣在收藏的同齡友人,Arthur表示,確實因為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每個人收藏的故事、脈絡、看法都不同。有一群是家學淵源,甚至是藝術本科專業,他們的人脈、經驗自然會讓他們省下一些學習成本,也更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收藏;有人會追隨家庭的收藏往下深入,有人則因與父母喜好不同而發展新計畫,或換手調整收藏。當然,也有與自己相仿,正因為懵懂,反而隨心所欲。

購藏作品,什麼是夫婦倆最在意的考量?Arthur表示,不同價格區間會有不同的思考。一萬美元以下或剛起步的藝術家,藝術家的想法、是否有意持續以藝術創作作為職涯發展、自己是否喜歡會是主要考量。當然這個區間的作品雖然難以沒有影子,但夫婦倆會多方確認,降低抄襲的可能性。一萬到十萬美元,也是目前主要的購藏區間,則會更加注重藝術家展歷、配合的藝廊、不同階段及系列的作品,並考量自己的預算收藏不同價位區間的精品。由於兩人購藏作品並非為了投資,短時間也不打算易手,因此二級市場的紀錄通常是作為現象參考,有時沒有拍賣紀錄的藝術家可能還更加引起夫婦倆的興趣。
如果有機會,兩人也會希望跟購藏作品的藝術家認識,因為直接聽藝術家談自己的想法、生活感受、職涯的規劃……,除了不會經過轉譯,也能藉此了解藝術家的個性。而有時候藝術家也會希望獲得收藏者直接的意見回饋,這樣的互動是自己覺得收藏過程中相當有趣的片段,也是當代藝術獨特的體驗。
雖然夫婦倆非常信賴、看重畫廊扮演的角色,然而Arthur和Candice認為,如果一個畫廊並未做出相關努力協助藝術家打造個人的職涯,很容易淪為是一個交易平台。儘管夫婦倆完全理解不同藝廊的客群不同、藝術家經歷不同、價格區間不同,而會有不同的銷售方式,但藝術家的淘汰率其實極為快速,「今天沒好好做,100個會消失99個」。因此,藝術家或畫廊究竟如何經營自己、經營自己合作的藝術家,也是兩人在收藏時會去觀察的項目。
對於是否會思考建立收藏體系?Candice說這確實是近一、兩年兩人一直在討論的問題,兩人的喜好其實很廣泛,目前看來也有幾個不同的路線,是否有必要就某一脈絡深究?目前其實也沒有正確答案。Arthur也舉例,自己雖然很喜歡五月及東方畫會,也希望有機會能專注同時期的台灣藝術家,購藏所有成員的作品,但現階段的自己儘管有意願,考量預算等因素,也不可能只專注在特定的領域。因此還是會選擇預算內,喜歡、想要的作品,也許多年後回頭看,自然會有一個體系,或順其自然地呈現某種意義。不過當資訊益發發達,收藏家也可輕易收藏全世界時,會刻意支持台灣藝術家嗎?對此,Arthur表示如果連台灣的藝術史都不了解,如何了解更多?因此平常會刻意去研究學習,但當然不會只要是台灣藝術家就盲目支持,「原創性」依舊是夫婦倆認為最重要的評價點。如黃海欣、范揚宗、吳季璁、陳敬元、周育正等人都是兩位長期關注的對象。

若論收藏最大的樂趣是什麼?或許從兩人迄今的藏品中可以略見一二。Arthur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理查德.朗(Richard Long)1982年的早期作品,其大地藝術的開創意涵直到今日依舊越研究越深受感動。而Candice則分享,自己永遠忘不了當勞倫.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作品開箱拿出來展覽,兩人在現場看著作品不想離開時,那為之觸動、令人動容的瞬間。但兩人也認為在眾多藏品中,很難有所謂的最愛,而且不同時期對於人生有不同體悟時,心境跟喜好也會有所轉變,這也是兩人覺得藝術美好跟特別的地方,看得越多,想得越多、學得越多,收獲也會越多。

Jamie:用收藏紀錄改變
文|李晏禎
第一次見到Jamie,是一起吃火鍋,那個時候他剛開始對收藏有興趣,想更多的對於收藏的這件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這一切都始於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Jamie接受朋友的邀請第一次參加了2017年的巴塞爾香港藝術展,那一次的經歷開啟了他藝術收藏的大門。而在收藏藝術品之前,Jamie對於古董家具、車以及古董、現代鐘錶也都著墨很深。每一樣對他來說,都是藝術品,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經過了一些時間的摸索、走訪各地藝博會、畫廊與美術館之外,同時與朋友廣泛地討論並研究資料,幾年下來,Jamie逐漸形塑出屬於他獨特的收藏品味。這可能跟他是家族當中第一位收藏藝術的人有關,無樣本可循,也因此在收藏的路上沒有包袱。Jamie的事業與運動健身相關,時常需要世界各地出差,與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打交道,深刻地經歷過許多不同的文化,這樣的多元文化與接觸也直接地反應在他不拘泥的收藏風格中,他說:「只要是藝術家勇於表達自我與及和當下時代歷史背景有連結都是我非常欣賞以及願意支持的作品,因為他們與當代歷史以及當代社會運動有著緊密的連結。」
Jamie 坦言由於家族當中並沒有收藏的淵源所以當他在欣賞作品的時候並不會刻意地去思考建立收藏體系的這個問題。但從接觸藝術到收藏的短短幾年間,Jamie也發現自己的品味以及欣賞的角度也隨著生活際遇、心境、年紀而有所改變。現在,Jamie處於一種對藝術充滿著熱情、好奇與諸多提問的的階段,也因此他認為短時間內也不會刻意去建立收藏體系,而是一種有機的自然發展。同時他也發現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所收集跟欣賞的作品也會不同,可以用藏品記錄自己不同階段的改變是一件有趣且珍貴的事情。

三十出頭的Jamie,外表陽光、高大壯碩,朋友非常多,接觸收藏之後,也認識了許多與他年紀相仿的藏家,與同儕的聚餐,一起分享對於藝術家以及不同作品的看法,時常能夠對於收藏或藝術的理解有不一樣的刺激。而關注與認識其他藏家的作品,都會給Jamie帶來許多啟發。另外,透過參加一些藝博會與拍賣公司辦的活動與導覽,認識了藝術家也造訪了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甚至是拜訪對藝術家生涯中有影響力的地方,都加深了對於藝術更深層面的連結與認識。在理解作品的時候,Jamie特別在意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以及創作來源,因為由此可以窺探藝術家的創作來源以及感情的連結。
香港是平時Jamie最頻繁看展覽的地點,除了地利之便,香港有著豐富的畫廊展覽,同時也是亞洲的拍賣交易中心。Jamie傾向同時關注一級與二級市場的動向,雖然截止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釋出作品到二級市場,但Jamie大方地分享若是未來有機會釋出作品是,首先會考慮的是拍賣的地點、藝術家與該地藏家是否有因緣關係以及藝術家最近是否有話題性。
Jamie收藏的媒材廣泛:攝影、油畫、素描,以及雕塑都有。書房裡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是Jamie相當喜歡且關注已久的作品,海景從古至今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也世代不變一直都陪伴著我們,可以帶個人一種寧靜的力量。杉本博司用不同的底片技術,顯影處理過後,代表著一成不變的海景與當代底片技術融合後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獨特的影像以及故事。而客廳窗檯角落的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雕塑,似乎遠遠的望著窗外的公園,也似靜靜的沈思。屬於Jamie的生活空間中,藝術品與經典設計傢俱、球鞋融合為一,不分彼此,不搶風頭,是Jamie打造出的獨特風格。

身為一位藏家,Jamie認為藝術家與藏家屬於一個共存與互相尊重的角色。每位創作者都希望從作品中傳達不同的訊息以及情感,當藝術家把這個訊息跟感情表達出來後,藏家必須肯定、認可與支持,藉此將藝術家的概念與情感讓更多人可以看見,才足以構成一個正向有機的藝術生態。
本專題「藝術收藏:新趨勢」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8月號347期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