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學暨青銅專家李學勤享壽86歲。圖片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中國歷史學者、古文字學者暨青銅器研究專家李學勤於昨日(2月24日0:11)凌晨逝世,享壽86歲。1933年出生,1951年他就讀清華大學哲學系並與教授金岳霖學習,一年後肄業離開,轉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了他的古文字學研究生涯。在陳夢家向所長鄭振鐸推薦之下,19歲的他協助曾毅公、郭若愚編纂《殷墟文字綴合》,1954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學勤從實習員做起,而後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2003年於清華大學教書,擔任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等職務,有《古文字學初階》、《比較考古學隨筆》、《新出青銅器研究》等多本著作,學術產量甚豐。
「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看不懂的東西,特別是符號性的東西。甲骨文就是這樣,那一串串未知文字的確切含義,那一層層隱藏在卜辭裡面的先人的思維,深深吸引著我。」2012年環球人物雜誌專訪時,李學勤談述幼時對古文字學的喜愛,而這份喜愛促使他離開哲學,投身甲骨文研究。其學術生涯由研究甲骨文及戰國文字開始,曾在歷史學家侯外廬指導下研究思想史,文革後則回歸古代先秦。他在學習研究過程中,參與195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再次進行的殷墟科學考古、甲骨文辨讀工作,1974年與周世榮、馬繼興合作,修復整理長沙馬王堆古漢墓群的帛畫及帛書,2010年更主持整理清華簡(編按: 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時期竹簡)。李學勤提出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辭說」與「兩系說」,亦花數年鑽研夏商周至秦漢的青銅器,對其演進發展及銘文研究皆有所成。
〈皿方罍〉,其三行六字的器銘曾由李學勤考釋。圖片提供:本刊資料室。
他曾歷經文化大革命,1970年與其他學者一同被迫下幹校勞動,期間因批判前輩及重要考古學家暨詩人陳夢家而受爭議。2007年,前《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撰寫的《甲骨文》中,寫下他採訪李學勤這段往事之情形:「如今李教授知道我為什麼來採訪他了。但我預料中的反應——困擾、戒備、甚至發怒,他都沒有表現出來。這人看上去只是很疲憊的樣子……」李學勤表示:「這些事很難理解,雖然人人都知道那段時期是非常可怕的……『文革』開始的時候,如果人們批評你,你就會相信你真的做錯了事情。我自己也被人批評,我也相信其他人說我的話。每個人都是這樣,這成了一種社會心理。有那麼多的敵人——看起來,每個人都是一個敵人。」
熬過文革的政治動盪,六十餘年治學的日子,李學勤發表專著五十餘種,學術論文五百多篇,與裘錫圭並稱古文字學界的權威。他因開闊視野及淵博學識而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如今殞落,令人感傷不捨。
ARTouch編輯部( 1685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