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摩擦競爭關係加劇、英國脫歐紛擾不休、香港抗爭活動情勢嚴峻的當今,世界局勢變化劇烈,這是否會讓國際藝術交易市場重新洗牌?
今(14)日,由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和典藏藝術家庭共同舉辦的「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邀集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主席張丁元、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亞洲區藝術總監許宇和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一同探討藝術收藏與投資市場中的現況和因應時局的策略思考。
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主席張丁元。(本刊資料室)
身為一線操盤專家的張丁元在去年10月升任佳士得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主席,擁有多年在藝術市場運籌帷幄的經驗,熟悉港台藝術市場、並成功整合亞洲藝術市場平台,他是如何以在佳士得拍賣的多年經驗看待世局,以及即將迎來的秋季拍賣?而在藝術界影響力始終名列前矛的卓納畫廊,繼去年插旗香港後,今年又在巴黎宣布成立新畫廊空間,擔任其亞洲區藝術總監的許宇也提出他對於國際藝術景氣的變化趨勢,以及卓納畫廊針對歐、美、亞洲的藝術版圖布局與調整方向。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亞洲區藝術總監許宇。(本刊資料室)
而此次共同主辦這場指標性對談會的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多年來透過「堤頂之星藝術推手」計畫持續支持年輕藝術家,並提供藝文展演舞台主辦藝文講座、音樂會及展覽,對於推廣文化及培養藝文觀眾不遺餘力。今年,是逢「堤頂之星藝術推手」十週年,更與典藏藝術家庭聯手推出是次講座,以當今亞洲藝術市場的角色定位出發,分享他們對於世界藝術版圖的整體布局與策略分析。
「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活動主視覺。(本刊資料室)
週三午後的講座在王道銀行的音樂廳舉行,藏家、畫廊主、藝術家、拍賣市場的專家們等藝術從業人員與藝術愛好者齊聚一堂。擔任主持人的簡秀枝首先介紹這次參與講談會的兩位參與者,與特別撥冗出席的王道銀行董事長、清翫雅集的會長駱錦明。駱錦明也表達了王道銀行一直以來對於藝文的投入與支持,以及在作為藏家身分的收藏角度中。而簡秀枝也進一步說明了這次舉辦講談會的主因是,在資本市場動盪的今日,該如何透過藝術投資與收藏,在藝術版圖中發展出自身的脈絡。透過張丁元與許宇,兩位在各自領域深耕的專家,剖析面對今時今日的狀況,所思考的藝術市場佈局。
左起: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主席張丁元、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亞洲區藝術總監許宇,於「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現場。(攝影/邱惠鈺)
王道銀行董事長、清翫雅集的會長駱錦明為「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致詞。(攝影/邱惠鈺)
張丁元:探索藝術本真,以拍賣作為價值地宣揚
張丁元任職於佳士得已歷經20年,而他在加入佳士得前也曾於畫廊工作,他認為拍賣公司及畫廊間的最大差異是,相對而言拍賣公司較具有客觀性和透明性。而已有250年歷史的佳士得,在去年的年營業額達到70億美元,而在這職位所擔負的任務是如何在在地及國際間取得平衡,讓部門項目能夠長遠經營?以及,如何在藝術品選件上,讓藝術作品能夠保值,這些也都是拍賣公司的關鍵課題。
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主席張丁元於「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現場。(攝影/邱惠鈺)
張丁元進一步談及拍賣公司在作品選件關鍵,並且以一系列東西方的繪畫創作者的比較為例。從趙無極1980年代的作品與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作品的兩相對照與比較,兩者面對風景繪畫上的表現,在模糊的美感及主題的傳達表現之間,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非常接近的。而趙無極與其他台灣藝術家作品中的東方藝術家DNA,則是西方藝術家所沒有的,藉由這樣的比較,我們或許可以從中進一步探討畫作的價值。
而他也認為,藏家若要收藏到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開拓視野。舉例而言,從台灣藝術家蕭如松的畫作中,即可感受到如帕布洛.畢卡索(Pablo Picasso)用塊面的空間來描繪立體性的思考,也可從畫作中感受到若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雕塑作品中的不定性及變動感,然而,無論蕭如松有沒有參考過畢卡索或考爾德的作品,蕭如松在美感上的對應方式,亦造就了藝術家的作品在今日藝術市場上的可能性。
回到在價值的根本,拍賣公司需要做的工作除了經營轉售價值(Resale Value )外,更重要的是藝術作品的保值工作,他也認為唯有探索藝術本質,進一步擴延到生活層面,才能夠進而在藝術市場中具備保值的可能。簡秀枝也回應張丁元,表示所謂的藝術透過生活的延伸,與東西方藝術的匯流與比較,是能夠讓我們更深入理解藝術精髓的一條路徑。
「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現場。(攝影/邱惠鈺)
許宇:透過卓納畫廊的全球佈局與經驗,映射中小型畫廊的成長取徑
成立於1993年的卓納畫廊,至今已經營26年了,目前畫廊空間分據紐約、倫敦、香港與巴黎共四個城市,約有260位員工。而對於許宇來說,自己過去在上海經營畫廊的經驗中,同樣認為傳奇的卓納畫廊充滿神秘感。這兩年間西方畫廊大舉進駐亞洲市場,而大家口中的一線畫廊、藍籌畫廊又是什麼?在密集忙碌的藝博會、雙年展時程中,他認為畫廊就是在一連串可見與不可見的運作中,於一級市場經營市場、打造藝術家職業生涯、橋接藝博會、美術館和藝術家之間的樞紐。近年,卓納畫廊的內部變化也是非常劇烈的,但他們仍對於新模式充滿想像力,希望尋找新的可能。從初期的小規模的經營,到現在分佈全球四據點的選址,每一處空間都以不同的展場型態,體現出卓納畫廊對於各地所擘畫的空間屬性與策略佈局的意義。而其中,由許宇主理的便是位在香港H Queen’s的空間。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亞洲區藝術總監許宇於「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現場。(攝影/邱惠鈺)
這些佈局都顯示了不同的調性,香港據點重視展示空間、紐約則是更重視私人會面室、倫敦著重於藝術出版、以及即將迎來的巴黎新空間。這些前提下,除了支援所代理的藝術家外,畫廊也擁有一個八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這不僅在全球藝廊間少見,在許多美術館機構都顯得相當奢侈的資源配置,更扮演了卓納畫廊的智庫角色。此外,備受關注的線上卓納畫廊銷售平台,在今年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中,大有斬獲。年初,卓納畫廊的Podcast上線,也是畫廊全新的嘗試。
成立26年,許宇認為卓納畫廊算是相當年輕的畫廊,從最初的兩人組成的小型辦公室如何慢慢成長,初期的艱辛與經營不易,是卓納畫廊愈見成長的規模中持續兢兢業業的,也是藝術從業者們可以從中觀察取徑的部分。而許宇也強調,與畫廊一同成長的藝術家是畫廊最重要的資產與盟友,其中他也列舉包括畫廊首位代理的藝術家弗朗茲.韋斯特(Franz West)、吕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劉野、草間彌生(Yayoi Kusuma)等,進一步談及畫廊如何選擇代理藝術家。許宇表示,這與每個畫廊的審美視野與趣味、經營策略佈局都有所關係,每一間畫廊都會依據自身的規模,做出不同的選擇。以卓納畫廊來說,每一位總監都有投票提名的權力,而我也更喜愛用「星群」來形容畫廊的代理藝術家。而許宇也在最後補充道,他認為張丁元提及的轉售價值在一、二級市場中,畫廊與拍賣行的合作,建構了一種更為有機的藝術市場結構。
「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現場。(攝影/邱惠鈺)
「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現場一景。(攝影/邱惠鈺)
在提問階段,聽了卓納畫廊的成長過程與經營策略,佳士得拍賣的對於美學的擇選於生活的擴延,簡秀枝表達對於兩人的認同,並同時覺得這些過程值得台灣的畫廊與藝博會借鏡。但在這些世界脈動中,秋拍在即,當面臨現今亞洲局勢,簡秀枝也提出,「想請教兩位對於台灣是否能作為亞洲藝術的一個中繼站的可能性,譬如位在桃園機場周邊的遠雄自由港區,是否有潛力成為一個藝術交易的據點?」
張丁元對此回應道,「2006年的香港、東京、新加坡、台灣與北京皆舉行博覽會,七至八個博覽會再加上拍賣會,每一個城市都想成為亞洲的藝術市場中心,但其實最實際的問題並非『稅制』本身。若要提升台灣的藝術產業、進而躍上國際,不僅要如同卓納畫廊提供藝術家天馬行空的發展空間,同時填補美術史的空白,尋找歷史上遺落的藝術家,變成畫廊與藝術家合作的關係。而台灣美術館的展覽有時卻是在做完編年史後就結束,這是值得我們思考該從中去做調整的地方。」
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主席張丁元(左)、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亞洲區藝術總監許宇(右),於「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現場。(攝影/邱惠鈺)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的鄭家鐘提問道,「張丁元與許宇兩位講者都提到以比較系統的對應,想請問兩位認為,這樣東西方的比較方式與藉由系統性購買建立藝術品的價值,是否也是可行的方式呢?」
許宇對此回應道,「台灣收藏家是非常成熟的群體,可惜地是卻不像香港、上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譬如國際性展覽的匯聚、交通便利性等。然而,台灣藝術收藏界已有著很深厚的歷史,若是要進駐台灣,必須先了解當地的淵源與脈絡。所以在我認為,開設空間並非易事,但台灣確實是一個很具有潛能的地方。」而張丁元也對此表示,「拍賣公司顧慮的點是,台灣藝術家是否能禁得起藝術市場的考驗,台灣畫廊中藝術家的風格與國外畫廊很不同。如談論蕭如松的空間,台灣藝術家進入國際市場時,則需要很多文本與深入的研究,除了能夠幫助國外畫廊、藏家更加理解藝術家的背景外,也是進一步累積資本的功課。」在一系列的來回提問中,台灣藝術從業者充滿期待,也對於國際間拍行、畫廊的經營渠道多所好奇,在這樣動盪的時局中,為何選擇投資藝術,而又期許達至何種境界,或許也是值得參與其中的人們細細思量的。
「立足亞洲,談歐美亞藝術版圖現況與佈局:國際藝術趨勢觀察對談會」會後。(攝影/邱惠鈺)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