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國美館「2025台灣美術雙年展」資訊首度曝光!公布策展人、主題「黑水」與首波藝術家名單

國美館「2025台灣美術雙年展」資訊首度曝光!公布策展人、主題「黑水」與首波藝術家名單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5台灣美術雙年展」將於11月15日開展。本屆以「黑水」為題,聚焦臺灣在遷徙、殖民與離散中的晦暗歷史記憶。展覽集結眾多藝術家,一大亮點為袁廣鳴代表臺灣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日常戰爭》,另有多件新作將首次亮相,引領觀眾以全新視角審視臺灣藝術史。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2025台灣美術雙年展」,預計將於今年11月15日星期六開展,本屆展覽由國美館副研究員賴駿杰擔任策展人,賴駿杰長期關注影像與文字之間的關係、動態影像及策展研究,特別致力於找尋藝術史書寫的「晦暗面」,從黑色、恐怖、幽魂等歷史中斷機制出發,藉由策展與研究實踐,書寫另一種面貌的臺灣藝術史。

回顧上一屆「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美館邀請策展人徐文瑞與張懿文共同組成策展團隊,引導藝術家與觀眾一同探討人與人、人與其他物種及世界生成過程的關係,並挑戰傳統社會框架以及自然與文化的既定範疇,思考宇宙論與認識論的多元可能。睽違三年,「2025台灣美術雙年展」回到機構內,停泊在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渡口中,回視臺灣藝術史書寫中少有被梳理、述說的議題。

李立中|Pontanus的日誌本11 大肚王國 講述表演(錄像回放)、書寫、油畫、攝影、舞台道具(展覽物件)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藝術家提供)

延伸閱讀|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完整名單暨首波表演節目公布

本屆主題為「黑水」,取其陰暗且潛伏之意象,隱喻著臺灣歷史中關於遷徙、離散,與多重殖民的恐怖經驗。臺灣這片海域,既是來者的渡口,也是去者的幽徑;既是貿易與殖民的通道,亦為暴力與記憶的場域。透過當代藝術的視角,「黑水」將重新檢視歷史中「抵達」(arrival)、定居(settlement)與「臨來」(Arrival-becoming)的各種狀態,身分如何在其中不斷地遷徙又重構?歷史又如何在恐懼與遺忘中被重塑?策展人借鏡解殖理論學者瓦爾特・米尼奧羅(Walter D. Mignolo)提出「晦暗面」(darker side)的概念與方法,重新審視臺灣戰後迄今的歷史書寫與藝術表達。

簡單來說,「晦暗面」指的是「現代性」這個看似光輝、進步的概念,其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不可分割的陰暗部分,那就是「殖民性」(coloniality)。米尼奧羅的核心論點是:沒有殖民性,就沒有現代性。 我們不能只看到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在科學、哲學、藝術上的「光明」成就,而忽略了這些成就是建立在對美洲、非洲、亞洲等地的殖民、剝削與知識壓迫之上的「黑暗」基礎。(註)

高俊宏|我以為那是我最後一次所見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藝術家提供)

今年雙年展邀請涵蓋錄像、空間裝置、聲音裝置、平面作品、攝影、文件檔案、觀念藝術等多元形式之創作,共同勾勒暗潮湧動之「黑水」下意識形態、符號象徵、虛構與非虛構敘事間的交錯狀態。首波公布的參展藝術家,包括李立中、吳梓安、吳家昀、袁廣鳴、高俊宏、郭佩奇、郭悅暘ljalje’elan patadalj、陳雯俐、許家維及藍仲軒等人。跨媒材的參展藝術家組合,將為觀眾提供不同層次的視覺想像。值得一提的是,李立中、高俊宏及藍仲軒將為本展創作全新作品,吳家昀、陳雯俐等則帶來首次於臺灣展出的作品,觀眾亦可在展場欣賞到袁廣鳴代表參加「第60屆威斯尼雙年展臺灣館」的《日常戰爭》等精彩作品。此外,2024年南島國際美術獎首獎得主郭悅暘ljalje’elan patadalj、2021台北獎優選得主吳梓安,及以AI創作見長的郭佩奇,也將為本屆台灣雙年展注入一股新穎的藝術浪潮。

吳梓安在《此岸:一個家庭故事》中,藉由「飛行荷蘭人」的傳說,提供一種另類的「返鄉」視角。他巧妙運用展場建築、自然光與負片電影效果,拼貼出一個失去地方感的漂泊精神狀態。作品從「在美國巧遇奶奶畫作」的家族故事展開,進而折射出冷戰與中美斷交等時代背景下的離散意識。觀眾可從家庭的幽魂敘事、離散的大歷史,或現場物件的經驗復刻等多重路徑,深入這段盤根錯節、交織著因果的記憶旅程。

吳梓安|此岸:一個家庭故事 實驗電影與空間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攝影/許博彥,照片由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提供)

令人矚目的是袁廣鳴的《日常戰爭》。此作為2024年代表臺灣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錄像作品。畫面中一個看似寧靜美好的居家空間,在瞬間被飛彈摧毀,隨後又如時光倒流般自動復原,並陷入不斷重複的循環。作品以「預言」和「預演」的形式,精準地捕捉了臺灣當代社會中,隱藏在平靜日常之下,對於戰爭威脅的集體潛意識焦慮與不安。

袁廣鳴|日常戰爭 單頻道錄像 10分33秒 2024 (藝術家提供)

郭悅暘 (ljalje’elan patadalj)的《‘usavan ni ljalje’elan 拉勒俄嵐的渴望》,其作品標題中的 「‘usavan」在北排灣語中意為「渴望」。透過儀式性的影像與空間營造,探討當代原住民在傳統與現代生活之間的渴望、文化記憶與身分追尋,呈現了對於祖靈、土地深切的連結與思念。

郭悅暘ljalje’elan patadalj|‘usavan ni ljalje’elan 拉勒俄嵐的渴望 錄像裝置藝術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4 (藝術家提供)

許家維的兩件參展錄像作品,皆展現其深入挖掘臺灣被遺忘歷史的創作核心。《和平島故事》將基隆一座濃縮台灣近代史的造船廠,轉化為一顆「記憶的晶體」。藝術家避開宏大的歷史敘事,改以「傳說」的形式回應。全片不見人影,僅以藝術家祖母的日文旁白,及他所創造的虛構科幻生物「泥琥」貫穿全場。這個如發光探測儀般的生物,伴隨著細碎的電子音樂節奏,自由穿梭於歷史、記憶與夢境之間。作品最終將龐大沉重的政治歷史,轉化為一個輕盈虛幻的詩意空間,在國族認同建構之外,提供一處得以喘息的所在。

而《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歷時四年製作,源於2018年至2020年間考古團隊在基隆和平島發掘出的諸聖教堂遺址。其視角從和平島的考古現場,延伸至17世紀柬埔寨與荷蘭的戰爭、麻六甲的城牆等遙遠的時空,企圖透過當代藝術的行動、聲音創作與考古學三者的交會,帶領觀者想像一個超越既有經驗的、宏大的大航海時代歷史。

許家維|和平島故事 單頻道錄像裝置 12分40秒 2008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許家維|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 三頻道錄像裝置 16分40秒、3分53秒、6分40秒 2021 (藝術家提供)

延伸閱讀|變成圖騰的作品,是創作的險局:「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許家維考古與現實的破口

臺灣藝術史的書寫長期受制於紀傳體與政權中心的觀點,往往忽略原住民藝術、群島文化、多族群記憶與跨國流動的面向。本展試圖透過「晦暗面」的概念,質疑並修正過往以大陸中心與政治變遷為主的歷史框架,並借助當代藝術家在臺灣多元文化場域與邊陲視角條件下所突顯的、犀利且富含深意的創作實踐,提出另一種理解臺灣藝術史的路線。展覽並包含原住民當代藝術、移工生活、後冷戰帝國主義、數位霸權等議題,藉此重新詮釋臺灣藝術史書寫的發展脈絡。而本屆主視覺設計則以暗流湧動的水面結構,營造水與氣泡在縫隙間滲透、流動的姿態與潛藏的複雜層次,呼應策展題旨關於臺灣之為群島的歷史流變與陰暗面向。

郭佩奇|粉紅軍艦 II:沉沒世界 AI錄像與空間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藝術家提供)

「黑水―2025台灣美術雙年展」

時間| 2025/11/15-2026/03/01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Mignolo, Walter D. The Darker Side of Western Modernity: Global Futures, Decolonial Option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李京樺(Jing-Hua, Lee)( 68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