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芝加哥的公共藝術實踐:爬梳文化治理的軸線

芝加哥的公共藝術實踐:爬梳文化治理的軸線

Public Art Practice in Chicago: Examining Its Course of Cultural Governance

隨著時間推進,社會氛圍與市民需求不斷變化,政策也必須持續被檢視與調整,適時提出新的願景,以回應當代的城市狀況與文化需求。今年五月,筆者受芝加哥藝術空間─海德公園藝術中心(Hyde Park Art Center)的邀請,以探索芝加哥的公共藝術為重點目標,進行為期兩個禮拜的策展人進駐計劃。本文將從當地政策推動的脈絡出發,進一步探討當代策展實踐如何回應地方議題,並思考公共藝術計畫的效益該如何被理解與衡量。

身為美國第三大城市的芝加哥,其公共藝術早有一定的發展脈絡,過程中所累積的作品總是默默地影響我們看待城市、感受空間或記憶某個地點的方式。而當藝術的社會影響力成為關注焦點時,公共藝術的角色也逐漸在轉變。或許可以一起思考,今天的我們,需要怎樣的公共藝術?如何同時兼併美學考量以外,還能承擔更多與社區互動。思考如何利用影響力打破藩籬,成為藝術實踐的另一種方式。

今年五月,筆者受芝加哥藝術空間─海德公園藝術中心(Hyde Park Art Center)的邀請,以探索芝加哥的公共藝術為重點目標,進行為期兩個禮拜的策展人進駐計劃。本文將從當地政策推動的脈絡出發,進一步探討當代策展實踐如何回應地方議題,並思考公共藝術計畫的效益該如何被理解與衡量。

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於2020年為威利斯大廈(Willis Tower)所製作的《氣流之牆》(Atmospheric wave wall)。(攝影/洪秉綺)

芝加哥的公共藝術政策

早在芝加哥「藝術百分比」(Percent for Art)計畫實施之前,城市早擁有許多戶外紀念碑、裝置與壁畫。其中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1967年設置於市政中心廣場前由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所作的《無名》雕塑。這件作品打破傳統人物雕像紀念碑形式,改以抽象的另類美學呈現。當年剛揭幕時,馬上引起市民熱烈討論,有人讚嘆、也有人困惑甚至反對。各種意見的交鋒正凸顯公共藝術作品在公共空間展示後,必然面對各種不同的回應和挑戰的特質。現在,它早已成為當地著名的地標,每年吸引上萬遊客駐足拍照。或許,激起回應遠比忽視更具意義;更重要的討論應該是在公共空間內,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藝術?

到了1978年,芝加哥政府正式啟動「藝術百分比」。據這項政策,規定凡市府建案或翻新案中,只要樓板面積超過一定比例者,就須提撥1.33%的原始預算轉挹注於公共藝術計畫基金,可以委託或購置於該建築或周邊公共空間的藝術品。也就是說,當你漫步在芝加哥街頭,轉身回望,就可能發現意想不到的作品。這種不預期的驚喜,反倒為日常增添趣味。而這些看似自然出現的作品,實則來自政策長期推動的成果與效應。

座落在市政府前戴利廣場(Daley Plaza)上,由巴勃羅.畢卡索所作的《無名》雕塑。(攝影/洪秉綺)

政策也需要與時俱進

隨著時間推進,社會氛圍與市民需求不斷變化,政策也必須持續被檢視與調整,適時提出新的願景,以回應當代的城市狀況與文化需求。芝加哥前市長拉姆.伊曼紐(Rahm Emanuel)早在競選期間,就將文化視為城市治理的核心項目之一。上任後,他兌現承諾,積極推動多項文化政策。市府首先花費近一年的時間進行前期規劃與研究,廣泛蒐集超過千位學者、藝術文化工作者與市民的意見,並透過公聽會、共識會議、工作坊與論壇等多元方式,集結各界聲音,最終完成「2012年芝加哥文化發展計畫」(Chicago Cultural Plan 2012)。

這項政策是自1986年以來,芝加哥市政府再次主導的重大文化發展藍圖。整體計畫包含10項倡議、36條具體建議與超過200項構想,核心目標在於將藝術融入日常公共空間(如廣場、圖書館、公園與學校等),藉此創造更多市民接觸藝術的機會、活化地方文化資產,並形塑具有地方感的文化環境。例如像是芝加哥濱河步道(Chicago Riverwalk)的整建,創造行人友善空間,更開放為舉辦各式文化活動的平台,讓整個城市變得更加的有活力。2012年公布的「芝加哥文化發展計畫」,亦積極強化學校的藝術教育系統。同時,市府也將將目光放在社區型藝術發展,試圖將資源「去中心化」,避免過度集中於少數地區,讓更多社區都有機會參與。計畫的願景是要打造芝加哥成為全球創意、創新與文化觀光的目的地。

參加建築觀光遊船之旅,從船上觀看芝加哥濱河步道兩邊的公共空間以及特色建築。(攝影/洪秉綺)

五年後,芝加哥市政府將2017年定為「公共藝術之年」(The Year of Public Art),進一步肯定公共藝術在文化與社會中的影響力。此舉呼應了當年兩件重要公共藝術作品的落成50週年:一是前面曾經介紹過座落在市政中心前廣場,由巴勃羅.畢卡索所創作的雕塑《無名》,另一是位於芝加哥南區,象徵社群文化力量的「尊重之牆」(Wall of Respect),地點介於43街與蘭利大道(Langley Avenue)之間。

為了落實「公共藝術之年」,市府當年投入約150萬美元,推動一系列計畫,包括:制定「芝加哥公共藝術計畫」(Chicago Public Art Plan)、推廣「50×50社區藝術計畫」(50×50 Neighborhood Arts Project),以及為期一整年的藝術季、展覽、表演等多元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其中,「芝加哥公共藝術計畫」可視為延續2012年文化發展計畫的進一步深化,並將聚焦在「公共藝術」領域。描繪出芝加哥未來公共藝術藍圖的同時,更允諾將投入更多資源和提供公平與完整的藝術支持系統。

當時,另一項具代表性的成果便是「ART on THE MART 計畫」。這是由芝加哥市文化事務及特別活動部(DCASE)與全美最大私人商業建築體THE MART合作推動的公私協力專案。該計畫將面對芝加哥濱河步道的建築外牆打造成大型畫布,在特定時段透過投影技術結合光影展示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 「ART on THE MART」不只是藝術創新的展現,也體現了城市將文化融入公共空間的具體實踐,讓居民與旅客都能共享藝術帶來的驚喜與感動。這樣的文化策略,也成功為芝加哥創造觀光產值,每年吸引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

為紀念現代芝加哥藍調之父穆迪.華特斯(Muddy Waters)所創作的壁畫,並為第34屆藍調音樂節(2017)揭開序幕。(攝影/洪秉綺)

此次筆者駐留的期間有機會與現任芝加哥市文化事務及特別活動部門(DCASE)資深策略人員莉蒂亞.羅斯(Lydia Ross)開會。她表示目前她們的部門負責統籌所有公共資助的永久性和臨時性公共藝術計畫。這些作品遍佈全市,試圖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環境,透過藝術介入,提升空間美感,也讓城市樣貌更豐富。她分享多年的實作和觀察:最關鍵的是「不要預設立場」,而是帶著真誠的態度與他人溝通,更重要的是,要讓藝術激發人們的想像力,而不只是回應限制規範,也不應該讓限制扼殺藝術家的創造力。

規則是可以被討論與調整的,藝術的價值則是在於創造可能。當然,她也不忘提醒即便藝術創作可以很天馬行空,一旦當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間時,藝術家也需注意自身計畫是否回應在地性。 從她的經驗談,讓我反思這幾年在臺灣的觀察,我們時常會用一些既定印象,來快速理解一個社區的樣貌。想當然耳,迅速以標籤分類的同時,缺乏實地接觸和交流不足,往往掩蓋了群體的多樣性。不同的生活背景,也會讓他們對公共藝術的期待與感受,都可能南轅北轍,這也會影響大家的回饋。

在推動公共藝術的過程中,與在地社群的溝通需要發生在每一個階段。分享、溝通再溝通不只是重要,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因為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視角與預設,若缺乏開放的對話空間,就很容易錯過理解彼此的機會。別忘了「高手藏於民間」,深入社區後,總能發現被忽略的創意與力量。公共藝術不會是單向輸出,唯有將藝術家的專業和在地知識結合,才能產出最貼近人們生活的作品。

從1993年的策展案例談公共藝術

1990年代,資深策展人瑪莉.珍.雅各(Mary Jane Jacob)受芝加哥雕塑中心(Sculpture Chicago)委託,策劃為期兩年開創性的展覽計畫「行動中的文化」(Culture in Action)。該計畫的最大的突破在於挑戰當時對傳統公共藝術的定義,透過八個子計畫,邀請藝術家長時間進入社區,以餐會、裝置作品、參與式行動等多樣的形式,共同探討愛滋、遊民、種族等迫切社會議題。

拜訪芝加哥藝術家威廉.埃斯特拉達(William Estrada)(左)的當下,他正在社區小學創作壁畫。他長期透過壁畫和版畫的創作方式深耕社區,以教學和藝術實踐探討移民和文化認同等議題。(攝影/洪秉綺)

雅各於2013年的20週年回顧訪談中提到,當時參與式計畫並非主流,缺乏前例可循。策展團隊如何突破諸多體制限制,不斷地與機構與贊助者溝通、建立信任,讓他們接受開放式創作過程,才得以讓整個計畫順利執行。她認為,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必須與觀眾產生個人層面的連結。若能讓大眾看見藝術創作的過程,甚至參與其中,便能理解其產生的脈絡和最終的成果。

藝術家們從未高喊作品能改變社會,但他們用行動提供了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也正因如此,在過程中的分享和傾聽,讓參與者產生新的視角。藝術的力量不在於立即翻轉,而是在看似不經意的轉念之中,邁出轉變的第一步。這個經典案例不僅挑戰當時制度,也為藝術史立下里程碑,展現當代藝術回應政治、環境與社會結構的多重可能。

「行動中的文化」展覽書籍封面。(網路資料)

如何有效地評估公共藝術的價值

那麼當我們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後,公共藝術如何證明其影響力?如何有效評估其價值?這樣的提問,其實時常會被提出。每個執行單位也會為了檢視計畫的效益,擬定自己的觀察指標和評量標準,希望透過系統性的分析,追蹤藝術計畫在完成後是否對環境與社群所帶來改變。評量報告有助於未來策略上的調整,以及資金挹注的比例。

舉例來說,自2014年起,美國彭博慈善基金會(Bloomberg Philanthropies)發起公共藝術挑戰計畫(Public Art Challenge),邀請美國各城市發起公共藝術計劃臨時提案,目的在鼓勵透過創造力強化城市特色,結合公私部門的合作,邀請社區參與。除了希望促進文化和經濟活動外,也希望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藝術家阿曼達.威廉斯(Amanda Williams)與奧拉雷坎.傑伊弗斯(Olalekan Jeyifous)為國立公共住宅博物館 (National Public Housing Museum) 所共同創作的《韌性色彩》(Resilient Hues),作品靈感來自已拆除公共住宅中殘留的彩色油漆碎片與牆紙痕跡。(攝影/洪秉綺)

此計畫目前已進入第三屆。期間,基金會為了追蹤每項計畫的效應,亦委託BOP顧問公司擔任評估的總統籌。評估架構包含由地方評估員實地參與,除了紀錄各項評估指標外,也需針對藝術性、議題關聯性以及在地性,提出觀察報告。

該影響力評估分為三大類別:政策與實踐的轉變、城市空間與公民角色的轉化,以及居民與社區的行為觀察。BOP則需建立評量基準,彙整各計畫的數據差異分析,並產出統合性的評量報告。由此可見,當公共藝術制度越加成熟時,強化作品設置流程、衡量民眾參與效益、建立靈活且具有反饋機制的評估指標、設定後續修復與維護機制等評量,將成為政策制定者與資金方有具體評估的重要依歸。

結語

從城市治理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建構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多元社會。當都市規劃結合美學思維打造下,公共藝術便不應該只是裝飾性的點綴,而是一種能夠參與社會運作,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唯有當政策制定者與專業工作者攜手合作,在面對困境之於,仍持續在美學、公共性、與在地文化間找到平衡,公共藝術才能真正扎根。

即便當前全美的文化藝術預算正遭聯邦政府大幅刪減,仍能在黑暗中保有一絲光亮,那些力量源自於長年累積的民眾參與與由此孕育的公民意識。這些關於地方,關於人的故事,透過真誠的表達呈現多元的社會,而過程中不論是感性或是衝突,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洪秉綺(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