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禮之初,由明維教育基金會董事劉耿維致詞。他提及,「明維藝新獎」的構想源自創辦人劉明雄先生的親身經歷,多年陪伴父親就醫,使他深切體會醫院空間的冷漠與等待的煎熬。某日,他不禁想像:「如果能有些美麗的事物存在於這裡,會不會能稍微撫慰等待的人們?」這樣的念頭,成為日後推動「明維心靈空間」計畫的起點,也孕育出「明維藝新獎」的初衷與方向。
自2022年起,明維基金會陸續與雙北20間醫院合作,在院內設立「明維心靈空間」,透過藝術作品的輪展,讓藝術的力量滲入醫療環境,與病患及家屬的情感相遇。劉耿維表示:「我們希望藝術不再被高懸於遙遠的殿堂,而是能走進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也指出:「我們相信,藝術不是孤立的,它來自共感,也需要被理解與陪伴。今天的相遇,是這段旅程的起點,也希望未來我們能一起走得更遠,讓藝術的力量真正走進人心。」也因此,基金會進一步思索:若能建立一套可持續、具深度的支持機制,是否能讓青年藝術家在創作的路上走得更遠?
延伸閱讀|首屆明維藝新獎入圍名單揭曉!20組青年創作者展現藝術回應社會的力量,8月2日決選公布最終得主

用創作回應社會關懷的評審方法——藝術為生活注入正向之光
由此,「明維藝新獎」的誕生,以承接藝術進入醫療空間為初衷,「以正向方式表達對文化與社會關懷或美好生活的願景」為主題,廣邀全臺新生代創作者投稿。本屆評審團涵蓋藝術家蘇憲法、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館長陳貺怡、畫廊顧問陸潔民、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資深策展人謝豐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康台生等人,來自策展、美術館、畫廊與學界的專業代表,共同經歷了六輪投票才定案。

國美館館長陳貺怡於現場特別強調,考量得獎作品將巡迴展出於醫療場域,評選過程中特別看重作品的「社會功能」與觀者的情感連結——藝術除了療癒創作者本身,也應安撫他人、傳遞希望與光亮。「我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繪畫技巧的展現,而是觀者在醫院裡能感受到心裡被安撫,而非被提醒更多恐懼或失落。」
藝術評論家陸潔民則進一步說明評選的五大指標,包括風格獨特性、誠實的生活感受、造形技法表現、作品背後的哲思,以及整體色彩與美感協調度。他指出:「我們在找的,並非只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作品中是否蘊含來自生命經驗的重量與深度。」

此外,新北市美術館策展人謝豐嶸亦肯定該獎項填補了公部門資源以外的支持縫隙,讓藝術真正走入公共場域、成為情感照護的一部分,他表示「在臺灣,私人基金會投入藝術支持的案例仍屬少見,明維基金會能在藝術與醫療之間搭建橋梁,是非常珍貴的實踐。」他並指出,除了作品的技法與構成,評選更重視藝術家是否能表達來自生活的感知,以及作品是否具備持續發展的潛能。也正如朝代畫廊負責人劉忠河所言:「我們關心的,是創作能否走得長遠,而不只是一次性的亮眼成果。」

歷經六輪投票,聚焦真誠表現與時代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藝術家蘇憲法指出,本屆明維藝新獎評選標準相當嚴謹,從初審到決選共歷經六輪投票。在風格與類型兼容並蓄的眾多作品中,最終選出金、銀、銅、特別獎與七名優選得主。他形容:「前三名與優選之間僅有一線之隔,呈現出豐富而多元的視覺面貌。」本屆評審團橫跨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以及畫廊與拍賣業界專業人士,雖各自觀點不同,最終仍聚焦於作品的真誠表現與時代感。

頒獎典禮首先揭曉七名優選獎得主,其中包括就讀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其作品《近觀小世界大生活》以如宇宙般的想像力描繪日常瑣事,展現出細膩的生命體察;另一件優選作品《校外教學》則由余偋傑創作,透過幼童的視角遊歷蘭陽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喚起觀者對童年探索經驗的記憶。
銅獎由陳奕龍以作品《重點保護對象》獲得;銀獎則頒發給李郁汝的《樂園的中場休止》;特別設立的明雄獎由蔡豪毅以《狗與花仙子》奪得;最高榮譽金獎,則由莊道明的《以馬內利之星 Immanuel Star》獲得。
金獎得主莊道明——超越信仰的「定位之星」《以馬內利之星》
金獎得主莊道明以作品《以馬內利之星》獲獎,談及創作經驗時指出,創作最難的是打破自身的慣性,因此他鼓勵年輕創作者從小型作品開始,試驗自己想要的感覺與方向,再逐步提煉與放大,發展出個人的視覺語彙與創作路徑。他表示,自己在創作時常會思考:「如果這件作品被擺在一個人家中,它是否耐看?是否能與空間和諧共處?」他認為藝術與社會的關聯,正在於作品是否能讓人感受到陪伴與理解,也因此在語彙上要有所突破,但也必須保留距離與空白,讓觀者得以進入與想像。
在《以馬內利之星》這件作品中,他試圖創造出一種「舒服但有趣」的觀看經驗。畫面中有許多可愛、放鬆的元素,也藏著細膩的細節,讓觀者的視線可以自由移動、持續探索。他補充,作品名稱中的「星」象徵信仰與定位,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成為一種心靈的指引與安定。「即使觀者不具宗教背景,也能從這顆星星中感受到希望的力量。」

銀獎得主李郁汝——在夢境與現實之間建構烏托邦《樂園的中場休止》
「我想打造一個沒有階級與差異的世界,在那裡,人類、植物與動物能夠平等共存。」這是銀獎得主李郁汝對其作品《樂園的中場休止》的創作初衷。在此作中,她構築了一艘夢幻飛船,靈感來自童年記憶中的水晶雪球,卻承載著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以一艘寓言式的「諾亞方舟」為主體,回應當代政治、環境與社會階級議題。「我希望用奇幻、童話式的視覺語言包裝嚴肅議題,讓更多人願意親近、願意傾聽。」她表示。
為了兼顧畫面的吸引力與思想深度,李郁汝會先以平板作畫,模擬色彩與構圖,再轉譯至畫布,歷時近三個月才完成作品。過去她以寫實繪畫為主,近年則逐漸轉向更自由、富含敘事性的想像構圖。對於此次獲獎,「與以往美展評選不同,這次的評審更重視作品的理念與敘事脈絡。」她坦言感到意外也振奮。

銅獎得主陳奕龍——以色彩、構圖與空間流動,感受超越日常的寧靜與莊嚴《重點保護對象》
銅獎得主陳奕龍以作品《重點保護對象》獲獎,未能親自出席,由代理人代為領獎並發表感言。他感謝評審與主辦單位的肯定,這份榮耀對他而言既是鼓勵也是支持。他也特別感謝一路陪伴的家人、朋友與夥伴們,是他們給予他繼續創作的勇氣。未來將以此為新的起點,持續透過作品回應此刻的經歷與記憶。

明雄獎得主蔡豪毅——從田園生活出發,走進心靈風景 《狗與花仙子》
以《狗與花仙子》一作獲明雄獎的蔡豪毅,在分享創作初衷時表示,「如果能讓病人看了心情舒緩,那這幅作品就有了它的價值。」他以自身生活經驗為出發,融合田園風景與心靈感受,創作出充滿魔幻與療癒感的畫面。《狗與花仙子》的創作起點,來自一份對「萬物靜觀」的體會,他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元素:家鄉的狗、常見的花草轉化為作品中的象徵,
本次徵件主題方向明確,強調作品將置於醫療空間,因此在創作時蔡豪毅也特別重視畫面是否能帶來安慰與平靜。而其創作雖然源自生活,卻也不乏想像,其中描一道圍牆開口灑入陽光,象徵走出心靈框架的希望。他分享道,「畫中那棵樹,是我心裡想像出來的。希望它能成為一個心靈避風港。」未來,他也將延續關注自然與內心連結的主題,持續探索多元繪畫表現的可能,把個人情感轉化為觸動他人心靈的力量。
而此作對於明維教育基金會董事劉耿維來說,則是讓他立刻想到父親的樣子——一種無論身處何境,依然保有內心自由與寧靜的狀態。「這幅作品不只是技法上的表現動人,更在精神上,完美展現了我父親一生所體現的價值觀:對生命的熱愛,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恆久追求。」並且高度讚譽:「我相信,如果父親今天能在這裡,他一定也會因為這幅作品,而露出他最熟悉的微笑。」

優選獎得主徐涌誠——歷史精神的正向抵抗力量《故居》
優選獎得主徐涌誠的作品《故居》,源自他偶然走訪都市更新區時的發現,在一片拆除空地中,唯一被保留的三合院竟是畫家李石橋的故居。「我後來才知道它和臺灣美術史有關,覺得很特別,因此想用淡色調描繪這個孤立又堅韌的景象。」也呼應他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李石樵過去曾受到的政治迫害,如今故居卻因名人身份而被保留,呈現出複雜的歷史機制,並且進一步將這層脈絡融入畫面之中。徐涌誠認為這幅畫若在醫院展出,也許能讓病友感受到來自台灣歷史精神的堅持與陪伴的力量,「它可以象徵一種正向的抵抗。」

評審觀點:打造永續支持系統,思考藝術的「社會功能」
康台生:以正向關懷,為青年藝術家打造永續支持系統
在首屆「明維藝新獎」的評審過程中,擔任初審評委的康台生老師分享了他對此次徵件作品的觀察與評選標準。這個以「社會關懷與美好生活」為題的獎項,核心在於激發年輕藝術家以正向、深刻的視角回應當代社會,並展現創作潛力。
康老師表示,評審團特別重視「創作理念與主題契合度」,而非僅止於技法或形式的表現。他指出:「技巧是基本門檻,但真正打動評審的是作品背後的思想與企圖心。」因此,即便有些作品在形式上尚未臻於成熟,但若能展現對環境、社會或生命的細膩思考,亦能獲得高度肯定。

本屆參賽作品風格多元,從超現實、抽象到半具象皆有,內容涵蓋動物保育、都市生活反思至未來願景等。康老師強調,這些題材雖來自不同背景,但共通點是對「生活的熱情」與「社會的關照」。評選中,評審們對高分作品的共識度極高,也反映出這屆投稿的整體水平與方向相當集中一致。
作為首屆明維藝新獎的頒獎評審,康老師也指出其未來發展潛力與制度優勢。獲獎作品除了會在醫療單位進行長期展出外,主辦單位明維基金會也將持續與校園、畫廊合作,讓作品「被看見」與「被收藏」成為可能。此外,基金會也正在規劃更長期的青年藝術家支持計畫,未來期待將擴展至更多媒材類型,並加強創作與市場的媒合機制。
為年輕藝術家打造一個永續的支持系統,可說是明維藝新獎的核心理念之一。「不只是為了選出前三名,而是找出真正有潛力的人,給予他們持續創作的力量與平台。」康老師表示。他也相信,這個具備永續經營精神的獎項,不僅是一次性的競賽,也能成為青年藝術家步入創作生涯的重要起點。(文/章郡榕)

陳貺怡:思考藝術的「社會功能」,為醫療場所帶來安慰與鼓勵
首屆明維新藝獎的得獎作品將透過微噴複製,巡迴展出於全臺多家醫院。基於這一前提,評審團在選件時特別重視觀者的感受與作品所能帶來的影響。擔任首屆評審的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指出:「我們希望作品不僅能展現創作者真切的情感,還要與社會、觀者產生連結,最終能夠帶來鼓勵或安慰的力量。」
投稿者以年輕創作者為主,作品多展現紮實的學院基礎,媒材選擇上則以傳統繪畫類型為主,如水彩、水墨、油畫與膠彩,綜合媒材或跨界嘗試相對較少。陳貺怡觀察:「大部分作品還是偏向單一媒材的完整呈現,較少有混用材料或打破媒材界線的創新實驗。」

針對未來參賽者,陳貺怡提出幾點建議。她首先提醒創作者應思考藝術作品的「社會功能」,不僅是為藝術而藝術,特別是在醫療場所展出的脈絡下,作品不應僅停留在自我療癒,而是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作品去療癒他人。她進一步指出,醫療不只是醫身,也要醫心,才能達到所謂「全人」的照護精神。「觀者在醫院裡看作品時,應該要覺得心裡被安撫,而不是被提醒更多恐懼或失落。」
其次為主題需能引發觀者共鳴,傳遞正面能量。她提醒:「我們希望看到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能夠讓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獲得力量或安慰。」她也建議創作者持續拓展媒材運用的可能性,發展鮮明的個人語彙,或嘗試跨媒材的表現手法,讓作品更具層次與延展性。「如果能夠在材料和表現方法上有更多嘗試,作品會更有深度,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動。」(文/李京樺)

藝術可以進入醫療場域、與人產生溫柔的關係
作為一個致力於永續支持青年創作者的藝術獎項,「明維藝新獎」不僅提供豐厚獎金,也期望為青年藝術家的創作之路注入實質助力,更結合畫廊與美術館資源,規劃入選作品的後續巡迴展覽,讓藝術家親身經歷作品從創作進入展場、乃至觸及市場的完整歷程。
值得一提的是,獎項亦特設「指導教授獎金」,以肯定在藝術家成長歷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師長,深化藝術教育體系中對倫理關係與陪伴價值的重視。正如主辦單位明維教育基金會董事劉耿維在典禮之初便強調的,「藝術可以進入醫療場域、與人產生溫柔的關係,這正是我們創辦這個獎項的初衷。」

2025明維藝新獎展覽
展期|2025年8月15日至2025年8月27日
時間|11:00-18:30(每週一、日休館)
地點|S7美術館2-3樓(臺北市北投區承德路七段2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