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的藝術聚落蓬勃發展,使其在作為亞洲商業樞紐之外,亦以豐沛的藝文能量吸引各地人士持續造訪。而位在金鐘核心區域,坐擁山林綠意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可謂都會叢林當中的一方秘境,更是香港最早以藝文推廣與教育為核心目標的非官方機構之一,在此不僅展示了亞洲文化的多樣性與脈動,也為不同背景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共同學習與交流的機會。
非營利性質的亞洲協會最初是由美國企業家暨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III, 1906-1978)於1956年創辦,著眼於政策、藝術與文化、教育、永續性、商業與技術等方面為亞洲與世界探索共同的未來,發展至今在全球已有14個據點。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是由恒生銀行名譽董事長利國偉爵士引領香港社會領袖在1990年創立,是亞洲協會在美國境外的第一個據點,致力於交流亞洲文化以強化國際合作關係。

市區中的藝文秘境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在2005年獲香港政府支持,得以進駐在1863至1868年建成的前英軍域多利軍營軍火庫建築群作為新的會址,其中有三座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軍用建築物由英軍在十九世紀中期興建,用作生產及儲存軍火、彈藥;另一個二級歷史建築則建於1940年代,由英國皇家憲兵隊特別調查組使用。由Tod Williams Billie Tsien建築師事務所對占地1.3公頃的場地展開活化修復工程,除了對既有建物進行修復作業之外,另增建環繞式天橋的聯絡動線並搭配玻璃幕牆的現代化接待空間,以連接四座歷史建築物。同時也特別保留天橋旁的樹林,得以讓果蝠繼續在此棲息,成為香港核心商業區難得的豐沛綠意。

歷經悉心的修復與改建將古蹟保育與活化的概念融會於嶄新設計之中,終於在2012年2月正式啟用,蛻變為融合文化藝術、商務、知識與政策的國際交流平台,自此續寫嶄新篇章,也成為紐約與休士頓之外,第三個擁有展覽空間的據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也在2016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頒發「Institute Honor Awards for Architecture」獎項,成為香港首個獲得這項殊榮的建築空間。

現任總裁孟淑娟(S. Alice Mong)出生於臺灣,10歲便與家人移居美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成長經歷也萌生日後從事促進文化交流與藝術推廣的志向,她在完成學業後進入俄亥俄州發展局工作,負責在亞洲宣傳該州的商務活動。除此之外,孟淑娟曾任美國華裔精英組織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執行總監,此組織是由建築師貝聿銘與大提琴家馬友友所創立的非營利會員組織。而1992年至2002年在香港工作的她,於1993年即成為香港中心會員。2009年至2011年,孟淑娟被任命為美洲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MOCA)館長。長期投身跨國文化交流的她對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事務相當熟悉與認同,在2012年以顧問身分帶領團隊籌備在金鐘現址營運的各項事宜。

儘管孟淑娟笑稱當時已經在非營利單位工作近十年,打算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重新啟用之後便回歸一般產業,但在推動亞洲文化、藝術和教育交流的熱情與使命感使然,擔任行政總監至去年升任為總裁。孟淑娟表示,基於教育推廣的成立初衷,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的展演與講座等活動並不收費,營運所需的成本來自於會員所繳會費、對外募款、尋找合作贊助與接受捐款等。她也透露,香港中心的會員多達3000人,甚至超越紐約,原本的會員大多是參加商務座談或學者論壇,而在進駐金鐘現址之後,設置展覽館、多功能劇場、會議廳、屋頂花園、餐廳與紀念品店等各種空間,得以長年推出展覽、表演、電影、講座、高端論壇與教育工作坊等多元活動供大眾參與,家庭會員也因此增長很快。

對孟淑娟而言,在諸多經營的項目之中,展覽雖然不是花費最高的,但卻是最需要著力的部分。她回憶13年前,香港的藝文展演機構還不像現在蓬勃發展,雖然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這樣的官方機構在管轄與營運一些空間,不過像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這樣的私人單位仍相當少見,許多籌辦展覽的經驗與觀念如:策展、空間經營、經費籌措、人才培育等,都是透過密切與國際藝文單位的合作過程中持續學習和累積。
爬梳文化底蘊的策展方向
而隨著香港近年來的藝文機構與空間陸續落成啟用,藝術聚落可謂遍地開花並持續增長,各類藝文活動也相應而生。孟淑娟對此表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在推廣教育的規劃,也會更朝向專題式的藝術項目進行,爬梳更多飽含亞洲文化底蘊的內容。他們也經常主動安排學生與當地社群去參觀,亦會與藝術家或藝文推廣的機構進行密切合作。「不求規模宏大,但要更深入。」像是在去年即舉辦「林飛龍:歸徒」(Wifredo Lam: Homecoming)展覽,介紹活躍於西方藝壇、但亞洲大眾則相對不甚熟悉的華裔藝術家林飛龍(1902-1982),意在梳理他成長於多元文化的背景,而後對超現實、後殖民主義乃至非洲藝術的汲取與實踐,並進一步探問其作品當中是否存在中國傳統藝術元素。

在今年香港藝術三月開幕的「玩.具:賀慕群百年回顧展」(Objects of Play: Hoo Mojong Centennial Retrospective),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與真寶基金會聯合主辦、楊濱先生與晏青女士以及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聯合呈現,不僅是首度在香港的大型機構舉辦的藝術家個展,也是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自2017年推出「二十世紀中國女藝術家系列」的第五檔展覽,此前已陸續呈現方召麐、潘玉良、周綠雲以及謝景蘭等,持續向大眾重新介紹被淡忘的亞洲女性現代主義大師。今年作為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的文化合作夥伴,也在展會期間舉辦「從賀慕群出發:亞洲視角下的多元現代主義以及現代藝術史的全球重塑」講座,觸及至參觀藝博會的觀眾。

賀慕群(1924-2012)可謂繼潘玉良之後最傑出的華裔女性藝術家之一,她出生於寧波、成長於上海,之後陸續旅居台北、聖保羅、巴塞隆那,並於巴黎創作長達37年,最終在2002年返回上海定居,成為連接東西方藝術語言的關鍵人物。展覽以五大主題「行:獨自遠行」、「玩:巴黎之光」、「磨:永恆的日常」、「歸:故鄉花木」與「刻:版畫女王」五大主題呈現近百件作品,涵蓋油畫、素描、版畫以及珍貴的檔案文獻,賀慕群往往通過描繪日常可見的物件、平凡的生活以及人物的互動,構築出一方源於現實卻又寂靜獨我的精神境界。本展即透過全球多重現代主義(Global Multimodernism)的視角,審視她在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史當中的獨特地位與貢獻。


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的展覽不僅關注於史觀的重述,同時也放眼當代藝術的觀照。同樣於三月開幕的「李光裕—雕塑虛空」是臺灣藝術家李光裕首度在香港舉辦的大型個展,展期至今年底為止。李光裕以佛教的「空、有」概念融會東方哲思與山水美學,將雕塑從封閉厚實的形態中解放,採用片狀與鏤空的手法形塑出簡約而不失真的輕盈結構,以虛實相生的視覺語彙呈現富含韻律的靈動,作品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延伸閱讀|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郭東杰談霍剛、李光裕個展與香港城市的共振
本次展覽將創作跨距達15年的九件青銅雕塑散置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揉合古蹟與當代建築的獨特空間氛圍,不僅凸顯作品與公共空間及自然環境達成和諧的交融,大眾亦能在逐一尋訪作品的漫步過程中,眺望週邊綠意與高樓的錯落層次,深切體會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悠然之感,也引領大眾逐步走入內觀自省的狀態。

紮根香港35年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可謂一個特殊而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於此,歷史與當代交織,傳統與創新融合,形成充滿活力的藝術生態系統。透過不斷推動的展覽、講座與各種交流活動,不僅重新爬梳古往今來的藝文脈絡、提供多樣化的體驗也深化了人們對亞洲文化的理解與認識,讓更多人能藉由這座連結亞洲與世界的橋樑汲取更多靈感與啟發。
「玩.具:賀慕群百年回顧展」
展期:2025.03.26 – 2025.08.17
時間:週二至週日,11:00 – 18:00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
「李光裕—雕塑虛空」
展期:2025.03.20 – 2025.12.14
時間:週二至週日,11:00 – 18:00、展覽期間的每月最後一個週四,11:00 – 20:00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