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朝鮮繪畫史上最重要的一批「真景山水畫」多藏於澗松美術館,因館方圖像授權政策限制,平日少有公開曝光機會。本次「謙齋鄭敾」由湖巖美術館與澗松美術館攜手策劃聯展,促成難得的公開展示機會,為2026年澗松美術館的巡迴展揭開序幕。
國寶作品《仁王霽色圖》(圖1),至今已過270年仍可感受到朝鮮時人所謂的「壯健雄輝浩汗淋漓」的山勢氣韻,其繪製者──朝鮮18世紀「謙齋鄭敾(1676-1759)」,因描繪金剛山(今北韓境內)的畫作而獲得「當代最傑出的山水畫家」的畫名。之後,朝鮮開始盛行描繪國內名勝風景的「實景山水畫」。受鄭敾畫名的影響,18世紀以後的實景山水畫如今被稱為「真景山水畫」,這是後世賦予的「概念性名詞」(註1)。鄭敾作品記錄朝鮮山川的美麗,成為韓國美術史的重要資產。此次「謙齋鄭敾」特展適逢2025年三星文化財團創立60週年、2026年鄭敾誕生350週年,屬以此為主題的展覽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展品囊括湖巖美術館和澗松美術館的韓國兩大收藏,雙方攜手合作,別具意義。本文在館方提供的展覽資料基礎上,結合前人研究,試圖透過鄭敾的畫作與其時代背景建立特定文化脈絡,並討論當代韓國學界對「真景山水畫」的爭論,嘗試建立跨時代的對話關係。

「真景山水畫」韓國學界概況
「真景山水畫」(진경산수화)在韓國文化脈絡上享有盛名,在學術界卻長期處於爭論核心議題,這點頗為有趣。「真景時代・真景文化論」該學說是在韓國解放以來,隨著對韓國美術及真景山水畫研究的累積而興起的理論,由長期研究鄭敾的澗松美術館研究員崔完秀為首,包括歷史學界在內的一些學者共同提出,可謂韓國學界自1945年日本結束殖民統治以來,致力於克服殖民史觀的研究成果,卻引發反論派認為該學說未能正確把握朝鮮後期多元文化實貌的問題。2000年代以後,無論是相似立場或是反對立場,逐漸形成兩大學說脈絡,同時研究對象與範疇也不斷擴大,英美學界的情況也大致相同,可視為韓國學界的延伸(註2)。
「金剛山臥遊文化」與社會背景
自1689年「己巳換局」(肅宗十五年政變)政局黨爭後,隸屬「西人老論」派的核心人物安東金氏家門金壽恒(1629-1689)遭賜死,其子金昌協(1651-1708)與金昌翕(1653-1722)皆未出仕,轉而隱居山林,沉浸於文藝,引領文學詩壇,尤其金昌翕的詩文中對於金剛山的強調及其「藝文論」對於後進們影響甚深,文壇在安東金氏的推波助瀾下,逐漸形塑出「金剛山遊覽」的臥遊文化(註3)。鄭敾的畫作不僅反映此文化,亦承載著特定時代的美學價值與哲學深度。
展覽導讀
展覽首部分「漫步真景:謙齋鄭敾的真景山水畫」分為兩單元,聚焦鄭敾山水畫的藝術演變。從初探金剛山、描繪故鄉漢陽風景,到再現開城與浦項等地名勝,展現其作品的多樣面貌。第一單元「尋訪金剛山:金剛山與關東」聚焦這座兼具自然與宗教意義的名山,鄭敾多幅作品以其為主題,也吸引歷代中國使節欲探訪。

他在1711年(朝鮮肅宗三十七年)首次遊歷金剛山(又稱開骨山)後,創作出目前紀年最早的作品《辛卯年楓嶽圖帖》,畫帖中知名作品有《斷髮嶺望金剛山》(圖2),與後期作品相比,畫風差距甚大。此後他多次訪問金剛山,隨後不斷發展畫風,並達到其創作的顛峰。例如《金剛全圖》(圖3)描繪冬季金剛山,採俯瞰視角,畫家以點和線的對比,清晰地表現山林土坡。這件被評為他的代表作,具有「繪畫式地圖」性質,就像朝鮮時代版的Google Earth,廣泛用於名勝的「臥遊」目的。當時也有人認為,比起親訪金剛山,不如將這幅作品置於枕邊,悠閒地欣賞此畫更為愜意。

《楓嶽內山總覽圖》(圖4)楓嶽指秋季,此畫是描繪從「斷髮嶺」俯瞰整座「內金剛」,巧妙地捕捉山峰間的陰陽和諧。在沒有望遠鏡的年代卻可以如此捕捉景觀,可見畫家功力不凡。險峻的岩山與柔軟的土山形成對比,其間坐落寺廟和庵堂,以及五彩斑斕的楓葉交織,完美傳達了金剛山深秋的意境。山石的線條乃是鄭敾約64歲時,特有皴法「謙齋皴」(又稱「金剛山皴」、「垂直皴」)。此作為用色達到純熟之際的代表作,與〈金剛全圖〉相比,風格截然不同。

1711年,其友李秉淵在擔任金化縣(位於今北韓江原道金化郡)縣監期間,邀請老師金昌翕與鄭敾共遊金剛山。金昌翕與李秉淵作詩、鄭敾作畫,畫帖收錄了他們的題畫詩、詩文及跋文,當時的詩畫結合形成了(前)《海嶽傳神帖》(1712)。此畫冊與《辛卯年楓嶽圖帖》一併成為鄭敾在畫壇廣為人知的開創性作品。《海嶽傳神帖》之名,意為「承載海與山之精神的畫帖」,即金剛山與東海風貌之意,可惜的是原件散佚。鄭敾72歲遊歷金剛山時,重新繪製畫帖,即1747年的(後)《海嶽傳神帖》。此畫冊收錄了21幅畫作、當時78歲高齡李秉淵所寫的詩,和當代名筆洪鳳祚(1680-1760)所書寫的金昌翕詩作。帖中收錄的《金剛內山》(圖5)從錦城前往內金剛必須翻越斷髮嶺,登上此處,可見以「毗盧峰」為主峰的金剛山一萬二千峰,如一叢白蓮花般呈現於眼前。鄭敾以俯瞰視角捕捉,將內金剛全景納入一幅畫中。這可說是鄭敾將晚年體悟的宇宙自然法則投射於朝鮮性理學,並以真景山水畫反映出來的結晶。

《四仙亭》(圖6)是位於江原道高城郡的「三日浦」(又稱三日湖)中央大岩島上的亭子。相傳,新羅時代有四位「國仙」(按:固有宗教指導者,從「花郎」制度選拔)來到此地,被這美景所迷,在此留連忘返遊玩三日,因此得名。鄭敾在不同畫帖中皆繪製了三日湖(註4),(後)《海嶽傳神帖》中的《四仙亭》充分展現出構圖的大膽、筆法完成度及對象抽象化等方面日益精進的特點。畫中四仙島的岩石或其上方的「門岩峰」等岩石,以似貝殼狀的方式表現;亭下方聳立的岩石則如同合掌而立的人,筆法引人注目。

第二單元「描繪首爾:漢陽與近郊」除了金剛山,聚焦在以首爾居多的其他地區名勝。因鄭敾出生並成長於北嶽山腳下的幽蘭洞(今首爾鍾路區清雲洞),加上他擔任「陽川縣令」(今首爾江西區加陽洞一帶,任內多繪製漢江一帶及首爾西部地區),一生大多在首爾及其近郊度過。他的贊助人也多為「京華世族」(按:世居住首都漢陽一帶的權貴門閥),《京郊名勝帖》便是代表性的畫帖。帖中包含《綠雲灘》、《狎鷗亭》、《壯洞八景帖》等。《狎鷗亭》(圖7)描繪的是首爾江南區狎鷗亭洞一帶的舊貌,畫中沿著江邊有連綿起伏的高丘,周圍散布著瓦房和茅草屋,丘陵盡頭高處建有一座大型瓦房,即是權臣韓明澮(1415-1487)所建的狎鷗亭。

「狀洞」是現今首爾鍾路區清雲孝子洞一帶,是鄭敾出生並終生居住的地方。因此,鄭敾不遺餘力地將此地的景象納入畫中,並將長洞的各處名勝繪製成畫。鄭敾於76歲創作的《壯洞八景帖.清風溪》(圖8),表現鄭敾在晚年仍不懈於畫法修練,為筆觸更加圓熟的作品。鄭敾在80歲初期創作了另本《壯洞八景帖》(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兩個版本在展覽一同展出。筆者曾親歷清風溪,溪畔石壁上的題刻出自朝鮮中期文人金尚容(1561-1637),此處亦為其舊居遺址。如今,現場僅存車用隧道上方一片林間荒地,歷史與自然交錯的遺跡之感令人不勝唏噓。

鄭敾在推動朝鮮後期文人山水畫的風潮中,扮演重要角色。鄭敾從未停止學習中國的南宗畫風,作品中常見轉譯南宗畫的風格。他經常創作如〈歸去來辭〉等文人喜愛的詩意圖。1741年李秉淵給時任陽川縣令的鄭敾的書信中提到「我詩君畫換相看」(註5),兩人交情甚篤,在詩畫交流中造就鄭敾的豐碩畫業。《廬山草堂》(圖9)靈感源自唐代白居易,草堂中坐著的白居易,是鄭敾畫中典型的朝鮮士大夫形象:他坐在紅色欄杆環繞的草堂中,眺望著開滿白蓮的池塘和覓食漫步的鶴。畫中表現如圓石堆疊的礬頭皴、臥雲皴技法,以及垂直懸崖的筆法,草堂後方的竹子、周圍的松樹及香樹與入口處的松樹等大膽而深沉的樹木都是鄭敾特有的畫法,因此推測這是他在70多歲中期以後確立畫風的作品。

《京郊名勝帖.上卷.讀書餘暇圖》(圖10)被推測為鄭敾的自畫像:在書房(舍廊房)前的露臺上,一位士人悠然坐著並眺望種在青花白瓷花盆中的紅色海棠花。這位氣質清雅、鬍鬚不多的士人身穿玉色「中致莫」(朝鮮時代男性外衣),頭戴四方冠,右手展著摺扇。室內鋪著草席,擺放著堆滿書籍的書架,暗示著他是個飽讀詩書的文人。書架門上的裝飾畫以及摺扇上繪製的圖案都是鄭敾的作品,可見這是鄭敾的書齋。本作為鄭敾回應李秉淵所作,畫中他沒有將自己表現為作畫的樣子,而是欣賞花草、享受閒適日常的士大夫形象。在畫中的書架上以「畫中畫」的方式放入自己的畫作,間接地展現出畫家的身分。即使是作為出身兩班的畫家、且已有畫名的鄭敾,要將自己描繪成「畫畫的樣子」也並不容易,反映了當時對畫家的時代認識。或許可以認為,〈讀書餘暇〉是一幅展現出鄭敾在畫家與士大夫身分之間內心掙扎的作品。

《京郊名勝帖.下卷.仁谷幽居》(圖11)畫面中的「仁谷幽居」意為「仁王山谷中的居所」,是鄭敾居住的仁王山宅邸名稱。相當於現今首爾鍾路區玉仁洞20號附近,也稱為「仁谷精舍」。鄭敾在幽蘭洞(今首爾市鍾路區清雲洞89號)生活到50多歲,之後搬到這座精舍,在此度過餘生。雖然這幅作品以居所為題材,但其畫法卻遵循了受中國吳派影響的南宗畫風。在房子角落,一位戴著四方冠、穿著道袍(朝鮮士大夫常穿的外袍)的士人坐在書籍堆旁展閱書冊,不僅是自畫像,也是鄭敾一生希望成為文人的重要例證。

註釋
註1 (韓)趙圭熙(조규희,kyuheecho)重新定義韓國美術史學界中對於「真景山水畫」概念,並指出這個概念是後世所「創造」帶有主觀性成分,該研究中特別關注鄭敾的名勝景點圖如何允許人們對「如詩之畫」以及「如畫之山水美」產生新的視角。
註2 (韓)정다운(Jeong, Dawoon)指出由於海外學界對於「真景山水畫」的關注度不如韓國國內,因此,成為韓國學界內的奇特現象。再加上,實景山水畫並非韓國獨有的繪畫類別,既有觀點多半基於中國式影響去推演,日後將需要更多納入東亞細亞的脈絡或西方視角的比較研究。
註3 不同於以往韓國學界常以較強的民族意識詮釋鄭敾發展出「朝鮮式畫風」,趙圭熙以社會藝術史脈絡(cultural contextual)角度詮釋「真景山水」。
註4 鄭敾在《辛卯年楓嶽帖》(1711年)、《關東名勝帖》(1738年)、《海嶽傳神帖》(1747年)和《關東八景圖》(約1751年)等皆有繪製三日湖。
註5 「與鄭謙齋,有詩去畵來之約,期爲往復之始。我詩君畵換相看,輕重何言論價間。詩出肝腸畵揮手,不知誰易更誰難。辛酉春仲傞弟」出自최완수,《겸재 정선(謙齋鄭敾)》3,서울:현암사,2009,頁243-247。再引用自김가희,〈정선과 이병연의 우정에 대한 재고:《경교명승첩(京郊名勝帖)》의 ‘시거화래지약(詩去畵來之約)’을 중심으로〉,《미술사와 시각문화》제23호,2019年5月,頁6-41。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韓)趙圭熙(조규희,kyuheecho),〈정선의 금강산 그림과 그림 같은 시-진경산수화 의미 재고(鄭敾的金剛山畫作與如畫之詩─真景山水畫意義的再考)〉,《韓國漢文學硏究》,第66集,2017年 6月,頁213-250。
(韓)趙圭熙(조규희,kyuheecho)《산수화가 만든 세계(山水畫打造的世界)》,首爾:서해문집,2022。
(韓)정다운(Jeong, Dawoon),〈조선후기 진경산수화 관련 학설의 충돌과 분기-진경시대·진경문화론과 국내외 연구 경향 검토〉,《서강인문논총》71,2024,頁205-240。
謙齋鄭敾
韓國湖巖美術館|2025年4月2日至6月29日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2期〈湖巖美術館真景山水巨匠「謙齋鄭敾」展:2026年澗松美術館鄭敾誕生350週年紀念特展前哨站〉,作者:陳怡融(首爾大學考古美術史學系研究生、「你所不知道的韓國藝術史」主理人)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