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灣影像藝術巨擘張照堂辭世,享壽81歲

臺灣影像藝術巨擘張照堂辭世,享壽81歲

張照堂的藝術成就也受到各界肯定,於1999年獲得文建會第三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他並在2011年獲頒象徵國家最高文化榮譽獎項的第三十屆行政院文化獎,為臺灣唯一獲得此兩項殊榮的攝影家。除此之外,2022年也獲頒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以及今年(2024)第14屆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傑出貢獻獎」。

臺灣攝影大師張照堂於2024年4月2日辭世,享壽81歲。他的創作橫跨電影、電視、紀錄片、實驗電影與靜態攝影等視覺藝術,更長年投身編輯、策展與影像教育,為臺灣影像藝術的巨擘。

臺灣攝影大師張照堂於2024年4月2日辭世,享年81歲。他的創作橫跨電影、電視、紀錄片、實驗電影與靜態攝影等視覺藝術。( TIDF提供)

張照堂於1943年生於臺北板橋,初中時因為哥哥借他一臺相機,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在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就讀時,參加攝影社,向指導老師鄭桑溪學習攝影。1960年,張照堂就讀臺大土木工程系,卻不忘文學與藝術,陸續受到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與現代主義思潮影響,開啟他後續充滿概念性與實驗性的攝影創作。

1965年,年僅22歲的張照堂與鄭桑溪舉行「現代攝影雙人展」,其視覺風格穎異的作品有別於主流的沙龍傳統,而引發攝影圈的爭議與注目。1966年3月,他參與《幼獅文藝》舉行「現代詩展」,以洛夫詩作〈石室之死亡〉第一章為主題發表攝影裝置作品,同一時期,在好友暨藝術家黃華成的鼓勵下,他以8mm實驗影片《日記》參與《劇場》季刊於1967年舉辦的實驗短片展,以多媒材及現成物(readymade)方式製作《生日快樂》及《未完成》等藝術作品,參與1967年舉行的「不定型」展,持續追尋前衛的藝術表現。

1968年張照堂加入中視後,在新聞部經理張繼高率領下,參與帶狀節目《新聞集錦》的拍攝製作,以臺灣鄉土文化為焦點,完成一系列紀實節目。同時他也開始了紀錄片的拍攝生涯,與作家黃春明合作的〈大甲媽祖回娘家〉(1974)一片,被認為是臺灣紀錄片史早期經典之一。導演的《刹那間容顔》、《王船祭典》、《映象之旅》系列影片亦被譽為臺灣實驗片與紀錄片的經典,1980年,他以《古厝》與《王船祭典》兩部紀錄片,分別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攝影與金鐘獎最佳攝影與剪接獎。

張照堂雖在戒嚴時期進入體制內工作,但他卻大膽觸碰二二八事件、蘇建和案、核能廢料等敏感或爭議議題,也關懷同性戀、吸毒少年、原住民等弱勢族群,不少作品在當時引起極大震撼。

除了長年投身紀錄片製作外,也擔任劇情片的攝影,代表作有《再見中國》、《殺夫》、《唐朝綺麗男》、《淡水最後列車》(又名《我們的天空》)等。張照堂對臺灣影像藝術的影響是多元且全面的,包含鍾孟宏、杜可風、楊力州、蔡崇隆、黃信堯、吳耀東等都受其影響。

張照堂也參與影像書籍的出版與編輯,曾主編出版的有《生活筆記》系列、《影像的追尋 : 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臺灣攝影家群象》叢書、《歲月風景》、《歲月印樣》、《歲月定格》等,為臺灣攝影史留下珍貴且豐富的檔案。

1997年起,張照堂開始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並曾擔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媒體中心主任、音像藝術學院院長。也曾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等地兼任教職,講授紀錄片與攝影創作等相關課程,深耕影像教育數十年,後更榮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榮譽教授,也是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推動者之一。

張照堂的藝術成就也受到各界肯定,於1999年獲得文建會第三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並在2011年獲頒象徵國家最高文化榮譽獎項的第三十屆行政院文化獎,為臺灣唯一獲得此兩項殊榮的攝影家。除此之外,2022年也獲頒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以及今年(2024)第14屆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傑出貢獻獎」。

ARTouch編輯部( 168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