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揭示平凡表象之下的非凡敘事,城市漫遊者奧古斯特.桑博的香港首檔個展「季節」

揭示平凡表象之下的非凡敘事,城市漫遊者奧古斯特.桑博的香港首檔個展「季節」

丹麥新銳藝術家奧古斯特.桑博(August Thunbo, b.1999)於香港蓋亞藝術空間舉辦的「季節」個展,作品核心圍繞著人類各種感知的融合,諸如:孤獨、遺棄感,以及對於其祖國丹麥的神話之探索。桑博將自己的藝術主題描述為出自對微小事物的興趣,喜好觀察多數人忽略或未曾注意的事物,甚至從許多被棄置的物品當中得到重大的靈感。他著眼於探索不同元素的造型與組合關係,將可識別的各式物件以看似隨機的配置堆疊於畫面之上,在鬆散的表象關係連結起不同時空的相互作用,消弭各種物件原本存在的界線,也將各異材質趨於同化。

丹麥新銳藝術家奧古斯特.桑博(August Thunbo, b.1999)於香港蓋亞藝術空間(Gaia Art Space)舉辦亞洲首次個展「季節」,以豐沛搶眼的視覺語彙表述他對周遭事物的觀察。

丹麥藝術家奧古斯特.桑博。(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成長於北歐的桑博有感於人們在不同季節當中會有不同的心情狀態;尤其在他身處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嚴寒的冬季夜晚極為漫長,而到了夏季即便入夜,天色仍相當明亮,這種落差極大的天候變化其實對人們的思想和精神狀態影響甚鉅,也是他一直在思索的創作主題。在這次展出的14件新作所涉及的核心主題即圍繞著人類各種感知的融合,諸如:孤獨、遺棄感,以及對於其祖國丹麥的神話之探索。

奧古斯特.桑博「季節」展場一景。(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這不免令人聯想起希臘神話如何解釋世界上之所以會有四季更迭,同樣也與情緒變化有著高度的影響與連動。相傳農業女神迪蜜特(Demeter)的女兒波瑟芬妮(Persephone)遭到冥王黑帝斯(Hadès)劫走,在迪蜜特離開奧林匹斯山焦急尋女的期間,大地也因此陷入一片荒蕪,最終引來宙斯(Zeus)為此調停。然而,波瑟芬妮已在冥界吃下六顆石榴籽而無法重返人間,最終只能達成半年留在冥界,半年得以陪伴母親的協議。每當母女歡欣團聚的時刻,大地就呈現生機盎然的狀態,而在波瑟芬妮回到冥界後,傷心的迪蜜特也使大地同樣變得冷寂蕭瑟。顯見環境與心情相互牽引的作用之深遠,也是人類自古以來就不斷在追尋與探索的議題。

奧古斯特.桑博,《但丁的幽靈》,布面油畫,100×120 cm,2023。(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現居於哥本哈根生活與創作的桑博回溯自己何以投入繪畫,是源自於青少年時期前往西班牙與義大利的旅遊經驗,當地迷人的建築與大膽的用色啟發了他對創作的憧憬與熱情。而對比北歐與南歐的藝術風貌,他分析道:「在丹麥,我們有著以光作為元素的悠遠創作傳統,呈現光從黑暗中顯現的幽微狀態以及那股純粹,例如:威廉.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øi, 1864-1916)以及佩爾.柯克比(Per Kirkeby, 1938-2018)的作品都很經典地呈現出這樣的特質,我認為總的來說,這很鮮明地反映出丹麥人的心態和美學。至於巴塞隆納的特色,則是大量運用溫暖、狂野的色彩,而被視為更加無畏、帶有個性。」這兩種迥異的風格,皆對桑博及其作品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與啟發。因此,乍見桑博的作品,必然會對眼前的奪目色彩與強烈筆觸留下深刻印象,他亦表示確實有意識地選擇鮮明的顏色來表達各種主題,無論是快樂抑或陰鬱,不僅試圖改變自己對顏色的看法,也意欲改變他人對顏色的體會。

奧古斯特.桑博,《被遺棄的房屋》,布面油畫,100×120 cm,2023。(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以不凡角度看待平凡事物

桑博將自己的藝術主題描述為出自對微小事物的興趣,他喜好觀察多數人忽略或未曾注意的事物,甚至從許多被棄置的物品當中得到重大的靈感,更認為能夠目睹大自然如何撇下這些曾經具有生命力的物件而任其走向消亡,而自己再透過繪畫賦予它們另一種重生的狀態,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我之所以進行繪畫,是因為覺得通過觀察、吸收,然後再創造是非常迷人的。」桑博的創作靈感大多是在往返工作室的途中或是在城市裡漫步時發想的;無論是決定去散步以找尋靈感,或僅只是明確從A點移動到B點,在過程中偶然見到的各種形象總令人目不暇給。一旦看到感興趣的主題時,他就用手機拍照記錄——各種在旁人眼中可能是不起眼的細瑣事物,好比是在路面上成形的油漬,或是被人扔掉的廢棄物甚至已然分解或腐敗的狀態,皆被桑博拾掇成創作素材的基底。

奧古斯特.桑博,《綻放》,布面油畫,100×120 cm,2023。(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透過在城市當中的漫遊,桑博見證了現今社會過度消費所致的各種浪費行為。因此,對他而言,「回收」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無論是在自己的創作層面抑或個人生活,兩者的界線也呈現流動的狀態。在他看來,「無用」的東西往往可以透過正確的手法或目光來再次賦予新生,亦凸顯出他何以從大自然的更新周期當中發掘與欣賞異於普世價值之美的獨特能力。再者,也確切地反映了他看待環境的態度以及人類對待地球的方式;將遭到棄置、不再為人所用的物件無縫地融入抽象的環境中,為物件賦予雙重意義。當桑博認為這些物件造型可以被視為不同的東西,諸如:人體、動物或臉部的某部分,而據以創作出帶有詩意聯想的圖像元素,使它們被重置並成為兼具視覺與感知交流的人物或生物,「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都不同,總是能看到他人不見得會發現的面向。」他對於運用這般帶有多種解讀可能的複雜性很感興趣,並讓這些極為個人化的發現與見解成為其創作的驅動力。當然,藝術家也不忘為觀者保留了一定程度的開放性。

奧古斯特.桑博「季節」展場一景。(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奧古斯特.桑博,《孤獨》,布面油畫,80×100 cm,2023。(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重述物件的嶄新敘事

桑博著眼於探索不同元素的造型與組合關係,他將可識別的各式物件以看似隨機甚至凌亂地堆疊於畫面之上,在鬆散的表象關係連結起不同時空的相互作用,消弭各種物件原本存在的界線,也將各異材質趨於同化。而這種刻意將抽象與具象並置於畫面的構圖形式,也與用色概念有點相似,「我想挑戰自己和他人對於什麼是抽象,以及什麼是我們可以立即識別的形式之理解。」桑博認為處理表面形象與內在意義之間的過渡也是自己創作的關鍵;他從生活周遭吸取吐納,卻也像個旁觀者般保持一定距離,客觀而冷靜地思考那些被遺忘和丟棄的日常物品之過去與未來,透過極具個人風格的用色與筆觸構築出抹除時間、亦壓縮空間的純然狀態,讓物品在這樣的循環中獲得嶄新的生命姿態,而這種轉化的思考與成果正是其作品的可觀之處。

奧古斯特.桑博,《寂静之夜》,布面油畫,70×90 cm,2023。(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至於桑博是如何為作品訂定標題?他回應道,係針對不同故事背後可能隱藏的內容之暗示,也是自己投入繪畫當中的情感之延伸,因而亦能作為他人觀看與解讀作品的線索。桑博指出,作品之間有許多連結或呼應,因為他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看作一個創作許多系列作品的畫家,體現對生存與感知狀態的觀察結果。「我經常會被某些事物吸引或受到啟發,而能長期投入關注與處理相關的元素——它們總會在作品中或多或少地顯現出來。」他根據現實卻又超越現實的布局,打造抽象的、碎片化的空間維度,並為其提供敘事與想像從而讓觀者得以跨入另一個境界。

奧古斯特.桑博「季節」展場一景。(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作為桑博觀照現實與打造圖像世界的切入點;而人造物件在環境裡逐漸分解、腐朽的的衰敗狀態也指涉著時間、變化與記憶的持續推展。桑博的作品翻轉了我們對北歐的冷冽極簡印象,內容匯集自然風景、都會市容再至內心世界的逐步往裡層推進揉合;從物質到精神、從個人經驗投射到集體現況,其強烈的視覺布局與豐厚層次賦予了生機,有如季節更迭,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作用之下持續消長。藉由桑博敏銳的觀察與表現手法,將人、物、景的各異狀態組合出織錦般的斑斕圖樣,也讓觀者在每一次的目光流轉都能重新發現細緻而精采的情節。

奧古斯特.桑博,《沿著運河而下的路》,布面油畫,80×100 cm,2023。(蓋亞藝術空間提供)

奧古斯特.桑博「季節」個展

展期:2024.02.01 – 03.22
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 – 19:00
地點:蓋亞藝術空間(香港黃竹坑業勤街39號 Landmark South 2101室)

楊椀茹 (Yang, Wan-Ju)( 154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