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關公千里護嫂尋兄、張生和崔鶯鶯的「待月西廂下」等令人津津樂道的戲曲情節嗎?如今這些難忘的故事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重現,由潮汕出產的「翁仔屏」擔當演出!6月17日開幕的「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展期將至8月28日結束。由藏家呂吟詩提供,展覽總計有237件清末至民初製作的潮汕泥偶展出,並且擺設41組取材於潮劇傳統戲目、展現角色身段的「屏」,讓參觀民眾大呼過癮。
丑角居中調停,為市井底層的社會寫照。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西門慶與潘金蓮」翁仔屏。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翁仔屏指的是一屏一屏成對、或能主題成組的陶偶人物作品。本次展出的翁仔屏來自粵東潮州一帶,高雄吉特利美術館在30多年前入藏,學者專家研究指出應是清末製作的民間陶瓷工藝。有別於孩童手中把玩的泥偶娃娃,潮汕翁仔屏的陶坯質地鬆軟易碎,其真正用途實為家中擺設及廟會祭典的重要供品。這些陶偶經過低溫素燒之後,便進行敷彩繪製,身上繁複多變的服飾則以「壓花」和「貼塑」的浮雕手法完成,反映出大吳泥塑人物的獨特性。陶偶尺寸不大,但表情細緻有趣,身上衣著更是造型多變,忠實表現潮劇「生」、「旦」、「淨」、「末」、「丑」五大角色行當,角色行當如同為世間人物作詮釋,其中丑角更帶有潮州戲曲特色。由於潮劇講究「無丑不成戲」,因此在翁仔屏創造出的狹小「箱中戲」中,丑角成為推動一齣好戲的重要關鍵。「偶陶畫戲特展」的丑角除了取材自戲曲人物,亦有不少獨立作品,戲偶臉部抹上白色小三花,動作誇張卻也逸趣橫生。
開幕式合照,中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及藏家呂吟詩。攝影/張筠。
展場設計。攝影/張筠。
展場設計在箱型舞台及戲偶剪影的視覺效果搭配下,創造出趣味十足的參觀空間。館方細心地列述出每組翁仔屏背後的戲曲故事,內容除了蕩氣迴腸的霸王別姬、緊張刺激的關公過五關,為人熟知的西門慶與潘金蓮也現身翁仔屏,可見潮汕地區民間工藝的豐富多元。
張筠( 7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