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史博館今日揭牌重新開館,全新展覽搶先看!

史博館今日揭牌重新開館,全新展覽搶先看!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Reopens Today, First Look at Its New Exhibitions

國立歷史博物館自2018年7月1日起閉館整建工程,闊別近六年於2024年2月7日,在史博館正門舉辦「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揭牌典禮。儀式由史博館館長王長華主持,並邀請文化部長史哲到場見證,與林柏亭、蕭瓊瑞、李乾朗、莊武男等陪伴史博館整修過程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啟史博館紅色正門,象徵史博館已完成所有整建工程,宣告開館,並將於2月21日正式對外服務,向民眾開放。
史博館2月7日舉行揭牌儀式。(攝影/江采蘋)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自2018年7月1日起閉館整建工程,闊別近六年於今年(2024)2月7日,在史博館正門舉辦「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揭牌典禮。儀式由史博館館長王長華主持,並邀請文化部長史哲到場見證,與林柏亭、蕭瓊瑞、李乾朗、莊武男等陪伴史博館整修過程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啟史博館紅色正門,象徵史博館已完成所有整建工程,宣告開館,並將於2月21日正式對外服務,向民眾開放。

文化部長史哲、史博館館長王長華及學者專家共同開啟史博館紅色正門。(攝影/江采蘋)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首先感謝文化部的支持和同仁的辛勞,得以完成這項任務,史博館過去是近現代美術發展重要的社會集體記憶,重新開館後會繼續努力,將所有成果呈現給國人,並援引常設展展名「在這裡,與大家相遇」為例,期盼以「大家」 為凝聚力量,呈現史博館與整灣社會近70年來共同經歷的社會文化變遷,成就「一座貢獻給理解臺灣近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博物館」,以期不負社會各界的指教與期望。

館長深刻表示在七個月前接到文化部任務,由她來承擔史博館重新開館重任,很感謝史哲部長的不斷提醒與全力支持,藉由今日的揭牌活動向社會報告我們正式完工,沒有辜負大眾的期待。雖然細節還有進步空間,但今天要帶大家一起見證史博館究竟升級了什麼。感謝全體館員、建築師團隊、展示團隊,也感謝在場四位專家學者的支持與參與。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表示,國立歷史博物館是1949年政府遷臺後第一座臺灣的博物館,承載著戰後風雨飄搖的年代,臺灣發動文化藝術發展的企圖。「這裡不僅是歷史博物館,它本身代表的就是臺灣歷史的進程。」除了呈現綜合性文化藝術發展歷程,更代表當時渡海來臺,中華文化到臺灣與本土碰撞融合的過程。史哲期許,史博館能善用此歷史的因緣際會,將臺灣因此碰撞、融合,並萃取臺灣的獨特性,加以臺灣文化多元、自由發展的歷程,展現於國人眼前,「從今天起為臺灣社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正館樓層展示與規劃

為此次重新開館,建築五層樓,除了四樓委外餐廳,其餘皆作為展廳使用。史博館開館展出大量珍藏具備文資身分的「國寶」及「重要古物」,可謂精銳盡出。

一、二樓為開館特展「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從館藏精選作品200 餘組件,以「筆墨豐碑」為題,分為「山水華滋」、「生氣宛轉」、「人物神采」、「書藝神思」等四個單元,展出書畫名家于右任、溥心畲、張大千、黃君壁、傅狷夫、林玉山的精選作品,展出至5月12日。史博館作為華人世界擁有最多南張北溥作品的博物館,開關之際展出多件經典作品。另外亮點作品包括史博館修復後首次面世的林玉山大師作品 《黄牛》,也是史博館對於重建臺灣藝術的努力之一。還有倡議標準草書的于右任大師晚年最重要的草書八聯屏 《建館記》、張大千晚年的潑墨大作《夏山雲瀑》與 《深山古柏》。

史博館正館一樓特展「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攝影/江采蘋)

史博館於1961年二樓設立「國家畫廊」,啟用後被視為國內最具代表的畫廊,當時許多藝術家皆曾於史博館國家畫廊展出,可謂集一時藝壇風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但在本次館所重建後僅在官網可見其名,正館二樓現場及樓層介紹版中已不見蹤跡。

正館一樓特展「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攝影/江采蘋)

三樓常設展 「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梳理史博館與過往70年臺灣社會文化變選歷程,精選典藏文物110件,透過「傳承」、「聚合」、「鑑古知來」主題概念規劃 ,展出本館運臺古物及戰後日本歸還文物最重要三件國寶 《蟠龍方壺》、《獸型器座》、《金柄銅短劍》,馬白水專區展出的 《太魯閣之美》為總寬1656公分的巨幅之作,2005年由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此次展出24聯屏當中的12幅並定期更換,此次長期聯展是該作繪製完成後首見。

三樓常設展 「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攝影/江采蘋)
三樓常設展 「在這裡,與大家相遇」,馬白水巨幅《太魯閣之美》展出。(攝影/江采蘋)

四樓餐廳設有外推平臺可以走出去,看見史博館屋宇細節。在戰後歷年增改建下形成的中國古典式樣,使其建築形制由外至內、從上到下,無論入口庭院、屋頂、瓦片,到彩繪、雕塑、門柱等,均富中式建築裝飾的獨特文化內涵。四樓屋宇側面呈山角形,白璧描繪黃金色的花紋,用色鮮豔亮麗,屋脊裝飾想像中的走獸,展現明清建築特色。

建築專家李乾朗(左)、文化部長史哲(中)、史博館館長王長華(右)於史博館四樓平臺。(攝影/江采蘋)
四樓沿廊。(攝影/江采蘋)

五樓展區過去為典藏庫房,本次整修擴建五樓100多坪作為展示空間,整體展場空間增加262坪,擴增22%空間。原藏品目前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國立臺灣美術館、新店庫房及中央研究院,預計2028年移入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史博館新建典藏庫房。五樓「雕築史蹟一探索史博建築之美」特展,透過史博建築演變脈絡的追尋,回顧其中的重要變遷記事,自歷史和美學的角度,探索建築特色與構件細節節,揭開建築內部鮮為人知的神祕面紗,呈現正館建物新舊融合的百年風華。

在整建工程前期 ,史博館意外發掘到日本時代(1916)迎實館遺構及榴木等殘件,為此調整修復工程,並於開館後首度公開此歷史遺構,為了呈現遣棟超過百年宮殿式歴史建築的擴建歷程,也邀請到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手繪史博館建館圖五蝠。

五樓「雕築史蹟一探索史博建築之美」。(攝影/江采蘋)
建築學者李乾朗手繪史博館建館圖。(攝影/江采蘋)

當代設計分館展出史博特展

在史博館正館一側,南海學園裡有棟仿北京祈年殿的「天壇」建物,青色琉璃瓦、紅柱白窗櫺的重簷攢尖屋頂造型式樣,是在民國47年由當時肩負「復興中華文化」使命的留法學人盧毓駿建築師所設計,今日成為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開館之際,史博館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策劃的「五月與東方一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亦將同步開展。本展為1981年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辦五月東方二畫會聯展後,公辦特展參展的畫家規模最大、展件數量最多的一次大型特展。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攝影/江采蘋)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展覽共計41位藝術家作品參展,138件作品展出 ,包含五月畫會、東方畫會以及影響他們的大師們;作品及文獻徵集借展來自史博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圖書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師大美術館、關渡美術館等8家公立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多位藝術家基金會、家屬、畫廊、私人收藏家等超過30個單位,為近年最大型完整呈現戰後臺灣現代美術運動歷史發展之研究展覽。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五月與東方一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攝影/江采蘋)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五月與東方一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攝影/江采蘋)
ARTouch編輯部( 168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