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故宮南院迎來朝鮮時代的精彩文物,為觀眾開啟一段「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的故事(圖1)。展覽分為「使節往來」與「藝術交會」二個單元。單元一「使節往來」故事先以朝鮮人的在地視角作為述說的開端,介紹朝鮮時代的文字、歷史與地理。接著從朝鮮王朝與明、清之間的使節往來展開二地之間的對話,包括朝鮮官員的形象、沿途的住宿資訊、朝鮮的特產、使節的文藝成就等,皆在此單元有所描述。展覽除了聚焦於二地的京城──漢城(今首爾)與北京,亦特別關注臺灣所在的東亞海域,利用清宮奏摺呈現朝鮮人漂流至臺灣近海的意外之旅。

單元二「藝術交會」經由書法、繪畫、器物(漆器與陶瓷)、善本圖書等不同類型文物呈現朝鮮藝術之美,也凸顯其獨特之處。除此之外,如何經由本院典藏與朝鮮文物開啟一段精彩對話,亦是本單元企圖展示的面向。兩地之間「共有的話題」形成朝鮮與清宮的相互輝映,不論是祈願祝福,抑或是博古知識,可以發現,藝術關注的焦點並未因地域的不同有所差異,彼此緊密的網絡關係,更成為形塑東亞藝術史的基石。
上文簡要說明了展覽的基本脈絡,然而,這只是觀展的一種方式,陳設的文物並非僅限於單一面向的詮釋,若我們跨越展覽的框架,經由不同思考角度的連線,當可獲得更多展覽的訊息。
提及朝鮮「王朝」,君王當是無法忽視的巨星。本展第一單元雖以使節為主角,但站在使節身後的朝鮮大王,其實也在本次展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世宗(1418-1450在位)是第一位登場的人,他考量一般百姓溝通的需要,於1446年刊行了《訓民正音》(圖2),這本書所載的28個表音字母,除了為當今韓字的起源,也反映出世宗對民眾所需的關注。同樣有關大眾日常生活所需的作品,也反映在選件中的《鄉藥集成方》,這本醫書以平時容易採集的藥材作為處方來源,對朝鮮平民的醫療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幫助。

世宗在位時,一位名叫徐居正(1420-1492)的重要文士出生於韓半島的大邱市,他所參與的《東國通鑑》及《東國輿地勝覽》成為朝鮮後世編撰相關資料的重要依據,例如展覽中柳希齡(1480-1552)的《標題音注東國史略》便是依《東國通鑑》簡化而成;而《東國輿地勝覽》則於成宗(1469-1494在位)後續努力下,形成更趨完備的韓半島地理調查專書─《新增東國輿地勝覽》。與此同時,來自明朝的董越(1430-1502)於1488年來到韓半島,則以《朝鮮賦》為觀眾帶來另一種描寫韓半島地理景觀的視野。
朝鮮建立之初,君王不僅只著力於韓半島的文字創造以及史地的論述建構,對於文化理念的形塑亦十分重視。其中《三綱行實圖》便是教導民眾遵守儒家君臣、父子、夫婦常規的書籍,本書先是刊行於世宗在位時,後於中宗(1506-1544在位)朝再加入了許多朝鮮當地孝子、忠臣與列女的事蹟,出版了《續三綱行實圖》。正因為對儒教三綱五常等教條的努力推行,相關的文字經典也因此深深烙印於民間,如朝鮮後期出現的〈文字圖〉(圖3),便利用具象的圖案結合文字,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字展示於屏風中,成為日常起居的重要裝飾。

另外在中宗在位時,名臣蘇世讓(1486-1562)曾於1533年出使北京,六年後(1539),來自北京的華察(1497-1574)訪問漢城(今首爾),華察與蘇世讓相互唱和的詩詞,亦成就本次展件《皇華集》的主要內容。
如蘇世讓等具備豐富文學素養的大臣,在朝鮮王朝中應該只是基本的標準,能如「三網行實」此類書籍中所載的忠臣,才是宮廷極欲表彰的人選。實際的案例出現於英祖(1724-1776在位)表彰壓制叛亂有功的李遂良等將領身上(圖4)。李氏等人因平定李麟佐的謀反,得以留影於奮武功臣圖中,成為後世子孫的楷模象徵。

約莫在英祖即位時,描繪山水的朝鮮畫家,開始將視野由瀟湘八景等理想山水,轉向周遭的實際地景,這種稱為「真景山水」的畫風在18世紀蔚為風潮,鄭敾(1676-1759)與金弘道(1745-1806)都曾為東國名勝「金剛山」留下讓人印象深刻的畫作。日後,畫家經由不同的筆法詮釋,表現出這座名山的各式風情,如展件中的〈金剛山〉(圖5)便以流暢的筆墨線條,帶領觀眾遨遊穿梭於一萬二千峰的聖山風景。

英祖之後,正祖(1776-1800在位)登上了朝鮮時代的舞臺。若注意英祖與正祖的在位時間,可以發現二位祖孫幾乎掌控了18世紀的韓半島,也正是如此,造就了朝鮮王朝文藝復興的黃金年代。光看1785年安陵牧史(牧民官)的就任排場(圖6),以及稍晚的〈漁樂圖〉的鄉間生活(圖7),便不難想像當時朝鮮王朝富庶景象。此外,別忘了令人注目的還有糾葛於英祖到正祖的三代恩怨,這些情節成了當下韓國宮廷劇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包括《李祘》、《逆倫王朝》、《衣袖紅鑲邊》皆屢創觀影熱潮。

單就正祖來說,他除了致力於社會的平穩、政經的發展,更特別關注藝術的表現。對於社會上的百姓,1783年所頒行的《字恤典則》(圖8)說明了他與世宗一般,對常民抱持著關懷之情,針對因饑荒而遭遺棄的兒童,實行一套救助的辦法。政治上,「實學」的思潮在正祖時期得到了充份的發展,撰寫《熱河日記》的朴趾源(1737-1805)便為實學的代表之一。他於1780年隨著使節團前往大清,除了將旅行中國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亦在書中透露出他「利用厚生」的務實觀點……(節錄)

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
展期|2023.10.6-2024.1.1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3期〈大王.使節.藝術──故宮南院「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作者朱龍興)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