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派博粉要帶大家到嘉義太保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院區(簡稱故宮南院),這裡有各式各樣精美的織品,從身上穿的衣服、頭上戴的飾品,到地毯、掛毯應有盡有,真的是「包羅萬象」!

走進三樓S304展廳吧!入口最吸睛的就是六個巨大、像衝浪板的裝置,其實它們是織布機上的重要工具「梭子」。梭子用來穿線,正好呼應故宮南院最具代表性的典藏之一「亞洲織品」。這六個梭子拼湊出一幅壯觀的亞洲地圖,從日本、韓國、中國、東南亞、印度到中亞、西亞,各區都展現出獨特的織品紋樣,你可以找找看,地圖上的台灣在哪裡!
這件作品叫〈穿梭亞洲〉,由當代纖維藝術家楊偉林所創作,他以故宮珍藏的織品為靈感,運用現代手法重新拼組,讓亞洲各地的紋樣在地圖上交織流動,也象徵這些織品跨越古今與千山萬水,最終在故宮南院相聚。

接著往左走,右手邊有一排展示,我們會看到衣服的「材料」有哪些,像是絲、麻、棉、毛,它們都是最常見的纖維,而且各有不同的特性。再往前走,透過圖示與浮雕模型,你可以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體驗不同的編織與裝飾技法。

織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包覆與裝飾等功能,也承載著文化與象徵。因此「包羅萬象」展覽特別分成三大主題:「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在「護佑與祝福」區,有一件刺繡童衣和兩頂童帽,故事特別有趣!
首先,是來自19–20世紀中亞土庫曼遊牧民族的刺繡童衣,是當地媽媽親手縫製的。肩膀下的流蘇縫滿小貝殼,領口周圍還加了亮晶晶的錢幣,想像一下,當你穿著這件色彩繽紛的上衣,走起路來是不是會叮叮噹噹、閃閃發亮呢?當地人相信,這些聲音和光芒能分散「邪惡之眼」的注意,避開疾病與災厄,保護孩子平安長大,所以孩子會一直穿到四、五歲。還有一個特別的小細節,有發現衣服的下襬沒有收邊嗎?這是刻意的,象徵孩子的生命與媽媽的生育力都能不斷延續。

接著看看旁邊的兩頂童帽,它們是來自20世紀泰國北部瑤族媽媽的手藝。當地的媽媽會親手為嬰幼兒製作棉布小帽,帽子上繡滿了彩色花紋,圓圓的帽頂上還有一顆大大的紅毛球,媽媽們相信,紅絨球就像盛開的花朵,可以「騙過」惡靈,讓它們以為孩子是花,就不會傷害孩子。戴上帽子的你,看起來是不是就像一朵會走路的小花呢?
這些童衣和童帽,不只漂亮與實用,更承載著媽媽們對孩子滿滿的愛與祝福。

呼應2025年「故宮亞洲藝術節」的主題──馬來西亞,「包羅萬象」展覽中特別呈現馬來族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婚慶盛裝。透明櫥窗裡的新人,正在舉行馬來婚禮呢!新郎穿著傳統馬來服裝,頭戴「登果洛」帽子;新娘則身穿「古籠裝」,披上精緻的頭巾,看起來是不是就像國王和皇后一樣尊貴?在婚禮上,賓客會向新人撒穀物和花瓣,祝福他們幸福、繁榮。
看看左邊的花束,裡面藏著什麼?是煮熟的雞蛋!這叫「蛋花」,是馬來婚禮中重要的特色,將雞蛋裝飾成花束,象徵著新生命的延續與生活的富足。

展覽最後有好玩的數位互動空間!可以走到「亞洲穿衣鏡」前,和故宮典藏的織品文物進行配對,換上最喜歡的服飾,體驗一場趣味變裝。
還有「織品小工坊」可以挑戰!你能化身小職人,學習日本友禪染、印尼蠟染、土耳其印染和印度繪染。是不是很像一場小小冒險呢?「包羅萬象」展覽一開始,帶我們從圖示與浮雕模型認識織品的「織」;最後,透過數位互動,讓大家親手體驗「染」的工藝。故宮把珍貴的織品轉化為有趣的遊戲與學習,讓觀眾在玩樂中感受文化之美。

從古老的織品到數位互動,每一個環節都織進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望,也把愛與祝福延續到今天,「包羅萬象」不只是展覽,也是一段探索文化與感受祝福的旅程。
【博物館二三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簡稱故宮南院)以「平衡南北、文化均富」為宗旨成立,同時展現台灣對亞洲多元文化的研究與推廣。故宮南院以亞洲視野策劃展覽,透過研究、徵集、國際合作與數位科技,帶領大家認識豐富的典藏與文化故事。展區分為四大類型:導覽大廳有互動年表與沉浸劇場;常設展包括器物、書畫、佛教、織品與茶文化;數位展結合多媒體呈現嘉義在地故事;特展則不定期推出驚喜主題。
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S304展廳
展覽期間|第一檔2025.03.22-2025.06.22、第二檔2025.08.02-202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