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成功號」參上:談台灣船的歷史價值及文化觀光

「成功號」參上:談台灣船的歷史價值及文化觀光

將在6月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這檔展覽呈現大航海時代中,日本與對外文化貿易交流之盛況。關於台灣在這東亞世界貿易往來的重要見證,便是留存於台南1661台灣船園區的「成功號」。
「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將在6月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呈現大航海時代中,日本與對外文化貿易交流之盛況。這檔展覽在台灣展出,可說是別具意義。畢竟台灣是在這個大航海時期,正式進入了世界的經濟體系。關於台灣在這東亞世界貿易往來的重要見證,便是留存於台南1661台灣船園區的「成功號」。
大航海時代中,東亞並未缺席。日本將往來港口的各國船隻及人們紀錄下來。如今在「大日本海志編纂資料」網站可查閱相關資料,其中包含台灣船的圖像。(圖片截錄「大日本海志編纂資料」網站)
今年2月底,1661台灣船園區正式啟用,園區中除了介紹台灣在17世紀的貿易情形,另一引人注目者,即是展出台南市文化局建造的台灣船「成功號」。然而,這艘古代的木造船並不是突然「浮出」陸面。復刻「台灣船」的身世跟台灣的命運一樣,曲折多變但也絢爛奪目。早在2005年,重新打造台灣船的構想就已經提出,根據當時報導所述:「為發揚鄭成功精神、推廣海洋文化,2005年8月前教育部長吳京向行政院文建會提出「『台灣船』復原-再現鄭氏王朝的海洋文化」計畫,獲得兩任主委陳前主委郁秀暨陳前主委其南先生的認同與肯定,並由許添財市長於2005年12月間,做成重大文化建設決議,並責成文化局辦理。」(註1)
台灣船2009年2月,安放龍骨開始進行造船。(註2)2010年12月4日,當時市長許添財、導演李安等人,迎接首航儀式。不料2011年底,台灣船至高雄進行夜航訓練,船桅竟然斷裂,還將船隻拖回安平修復。台南市政府與造船公司進行訴訟,因而中斷台灣船的航行計劃多年。後續投入460萬修復,2016年進行立桅儀式,向上天與海洋祈福,完成階段性修復。直到今年(2019),「台灣船園區」才又正式啟用。
「1661台灣船園區」在台南安平地區成立,展出2009年打造的台灣船「成功號」。(蘇子翔提供)
17世紀,在鄭氏集團來到台灣之前,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he Compagine)為了拓展亞洲的貿易,就在巴達維亞(Batavia, Dutch East Indies,今天的雅加達)設立總部,開始建構貿易網絡的據點。為了進行與中國、日本、以及南洋等地的轉口貿易,首先想爭取的是當時葡屬澳門。然而,荷蘭當時並未攻下,到澎湖要求通商又被中國官員沈有容趕走。(註3)最後在1624年來到大員,即今安平一帶建造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 今日的安平古堡)以及在北汕尾建立商館。荷蘭讓台灣進入了世界貿易體系,而隨著1661年鄭氏集團的到來台灣開始逐漸漢化。直到19世紀汽船時代以前,「台灣船」在往來台灣與中國的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唐船》圖繪中,標示出日本與各大港口之距離,其中港口不只有上海、南京、北京、廣東等地,當中也有台灣。而最末的東京,應是指越南北部地區。(© Online Collection of Brooklyn Museum)
DM上印有台灣船參考的歷史圖像,是日本長崎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所藏的18世紀《唐船之圖》。(蘇子翔提供)
台灣船的建造過程,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還進行紀錄片《鄭成功古船重現》的拍攝。船隻的隔艙版,形如竹節、取自自然界,具有穩定的結構,動力則是透過帆和舵。當時的構造邏輯,主要是要在颱風頻繁的東亞海域平穩的航行。在建造台灣船之前,先是由模型師曾樹銘建造台灣船的手工模型來進行測試。但實際運行的動力還是需要現代的動力機械,成大系統與船舶機電工程的陳政宏副教授也參與了復刻的計畫。
台南從日治時期開始進行市區改正計畫,戰後大體延續戰前格局,1970因應台灣經濟發展與都市化需求,進行大幅的道路拓寬與大型的公共建設。1990開始,「文化古都」逐漸成為都市發展的思維。(註5)文化保存與「文化園區」逐漸成為塑造都市意象的治理模式。
在近年來的古都文化意象塑造過程裡,「1661台灣船園區」與市區住商混合、觀光經濟入侵市民日常生活相比有一定的優勢。安平港邊腹地相對廣大,經營方向可以專心的作為文化觀光與教育展示使用。重點是如何串聯週遭景點?台灣船、德陽艦、林默娘公園、億載金城、漁光島、運河博物館等,這些景點具體發展脈絡與功用實際上有相當大的差異。
台灣船「成功號」。(蘇子翔提供)
透過台灣船,可能探討的發展方向小至船的構造,大至海洋教育、經濟史、地理、海洋環境、戰爭史、海洋與宗教儀式-移民、在地轉化的地方社會與世界的聯繫。但在文化論述的整合串連,跟實際動線規劃與文化體驗上,想要帶給參觀者與在地效益為何?這是需要公私部門與在地居民,在文化意義、市場機制與公共利益之間來取得平衡。

註1 〈「十七世紀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台灣船再寫歷史新頁讓世界看見〉,刊登於天眼日報,2010年12月5日。
註2 〈台南造古船—17世紀台灣船下水〉,刊登於環境資訊中心,,2010年5月30日。
註3 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註4 曾樹銘、陸傳傑《航向台灣:海洋台灣舟船志》,遠足文化,2013。
註5 趙珮玲、王志弘,〈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都市再發展的築夢工程〉,《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市:群學出版社,2011。
蘇子翔( 4篇 )

1988年生,世居古都台南、清大社會所碩士。 2017年成立古竜塾,致力於家族史、台南在地古典文化的挖掘與革新,進行策展、舉辦講座,目前主力為台南在地導覽與見學企劃。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