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物醫美】少女容顏,潔白重現: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現場

【文物醫美】少女容顏,潔白重現: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現場

北師美術館預計將於2020年10月開展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日前釋放第一波資訊,由日治時期第一位獲得帝展殊榮的臺灣藝術家黃土水難得留存的大理石作品《少女》胸像先行曝光,本刊亦有機會先行直擊日籍修復師清理《少女》像的修復現場。
黃土水《少女》。(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宗興)
北師美術館預計將於2020年10月開展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日前釋放第一波資訊,由日治時期第一位獲得帝展殊榮的臺灣藝術家黃土水難得留存的大理石作品《少女》胸像先行曝光,本刊亦有機會先行直擊日籍修復師清理《少女》像的修復現場。
該作品為臺北市太平國小校史館所藏,雖然長期存放在玻璃櫃當中,但經過時間的洗禮,不免仍會沾染到灰塵髒汙。因應此次難得公開展示的機會,北師美術館特地邀請東京藝術大學修復師森純一為《少女》像進行清潔修復的工作。森純一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擅長立體造型的修復工作,可處理木質、石質和金屬材質,曾任職於國立東京博物館、紐約野口勇美術館(Isamu Noguchi Museum)、土耳其安那托里亞文明博物館(Museum of Anatolian Civilizations),並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多摩美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校教授修復,今年也受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之請,來臺進行為期一年的客座教學。森純一與黃土水的作品甚有淵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就曾請他來修復黃土水的《釋迦》像與《水牛群像》浮雕,再加上這次修復《少女》像,已經是三度面對黃土水的作品,可謂相當難得的因緣。
修復師森純一。(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誕生在乙未割台的那一年,父親黃能是木匠出身。他成長於台北大稻埕的「石橋頭仔」,該地聚集了許多福州來台的雕佛師,家庭背景與生活環境的影響,似乎預視著黃土水走上以雕刻為生的道路。但比起傳統的佛雕或大木雕刻,黃土水更進一步,遠渡東京藝術學校學習西方系統的雕刻技術,並在1918年以《蕃童》等作品參加日本的「帝國美術展覽會」獲得入選,成為台灣人入選日本官方美術展覽第一人,聲名鵲起。在當年台灣甚且沒有完整的西式美術教育的情況下,黃土水的成就得到台灣社會極大的重視。但或許也因為肩負全島的期盼與注視,積勞成疾,使黃土水以36歲的盛年即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病逝,徒留無限遺憾。
《少女》像背面紙張黏貼之處,成為清潔時的參考依據。(本刊資料室)
黃土水的創作生涯雖短,幸而目前還留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如接受魏清德委託,以西方寫實風格表現的《釋迦》像,以及原作存於臺北中山堂的《水牛群像》等。這次預定要在北師美術館所展示的《少女》像,根據學者研究,係作於1920年,以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少女面容安詳,綁著辮子並繫上一個大蝴蝶結,圍著像是毛皮般的圍領。黃土水將此像贈送給他的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今臺北市太平國小),起初放在校長室,後來移置到校史室內。在《少女》像背後的平面處,還貼付一張黃土水的日文介紹。加以對照後,可知是黃土水過世以後,1931年由石川欽一郎及顏國年、許丙、辜顯榮、林熊光等島內仕紳為他舉辦遺作展的簡介內容。該日文介紹只擷取略歷,黏貼在雕像背面。
《少女》背後黏貼的黃土水介紹。(本刊資料室)
黃土水遺作展簡介文字。(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19 黃土水》)
這塊黏貼之處成為《少女》像清潔的重要參照。由於被紙張所覆蓋,這塊區域較沒有接觸到空氣或灰塵的沾染,因此成為修復師清潔表面時參考的標準。此次清潔《少女》像的方式,修復師是將藥劑調成凝膠狀,用紗布纏繞雕像後塗覆上去,再用保鮮膜完全的包覆住,慢慢讓凝膠中的藥劑吸附石面的髒汙。本刊前往了解《少女》像處理情況時,恰巧碰到修復師開啟包覆層,確認清潔的狀況。而原本被紙張覆蓋的區域,則沒有塗上任何藥劑,作為對照。
修復師森純一正在取下凝膠狀的藥劑。(本刊資料室)
然而,即使被紙張覆蓋,經過百年的陳列,也勢必與黃土水剛做好時的顏色有所落差。對森純一而言,重點並不在於能夠將大理石表面洗的多白,而是能夠盡可能的貼近作品原初的狀態。修復師提到,一般歐洲等地清洗大理石像,通常是將石像浸泡在藥劑當中一段時間再取出,讓大理石雕像表面變得潔白光滑。這樣的處理結果雖然迎合了一般人喜歡的狀態,但經過長時間浸泡在藥劑中的雕像,藥劑會滲入石塊的孔隙,腐蝕掉表面,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在森純一看來,並不是理想的修復過程。尤有甚者,臺灣部分博物館處理館藏的大理石作品時,甚至任憑藥劑在作品留下流淌的痕跡,實在是處理文物修復最壞的例子。因此,雖然用凝膠包覆的方式較為費時耗工,但相較之下,對於除去作品表面的髒汙可以更溫和,也能保存藝術家在雕製過程中,以刻刀留下來的肌理。
修復師森純一對《少女》像進行檢視。(本刊資料室)
森純一特別提到,黃土水是學習木刻出身,雖然處理石材,但從雕像表面的刻痕來看,仍可看出他木刻背景的習慣。這種手感上的細節,往往是我們在理解藝術家作品風格所不可或缺,若是使用浸泡藥劑的方式來清潔作品,這些細節就會消失無蹤,非常可惜。作為臺灣如此具代表性的重要藝術家,他的作品也值得我們更加細心的呵護。另一方面,像大理石這樣早期臺灣藝術家較少處理的素材,也需要外國修復師的經驗傳承,經由這次展示的機會,實際進行操作,也得以幫助臺灣的修復團隊,可以用更謹慎的方式處理日後的維護工作。
黃土水《少女》胸像清潔,修復師將藥劑調成凝膠狀,用紗布纏繞雕像後塗覆上去,再用保鮮膜完全的包覆住。(本刊資料室)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係奠基在福祿文化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等學者合作進行的兩年期計畫的研究成果之上。在既有的臺灣藝術史論述之餘,研究團隊找尋當中失落的篇章,除了已經收藏在國內公家美術館的作品以外,尚有其他原本藏於私人或海外,鮮少在公共展示的作品,讓這些作品得以重現在世人眼前。然而,這些作品當中有保存狀況欠佳者,趁此機會,對部分預定展出的作品進行修復。
近年來,國內公私機構逐漸重視起對文物、書畫作品的修復,實為非常可喜的發展。但作為後進國家,臺灣如何吸收、消化國外的修復技術,轉化為適合本地風土與環境的作法,成為臺灣在發展修復專業必然要面對與克服的議題。像森純一根據黃土水的創作特色而選用有別於一般慣常的處理方式,或能成為一方借鏡,讓我們能夠用更適當的方式延長作品的生命。
ARTouch編輯部( 170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