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
走讀作為形式 —當代藝術家的(非官方)文化路徑
走讀作為關鍵字,如何延伸本專題針對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提問?「走讀」肯定不因為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提出,才得以成為一種藝術形式,...
叫你的阿嬤來囉-藝術現實與現場的觀察芻議
如同藝評人黃海鳴所述,藝術家被賦予太多社會服務的使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配合各種活動,來振興當地的產業,如果這種需求是這麼...
假如藝術家是一隻海燕:黃奕捷、廖烜榛「燕子洞」的造景術
藝術家為何在原有的人權地景上進行一個龐大的造屋工程?又何以在藝術季之後、行動之後以搭建影像裝置形式置回到白盒子空間?本文...
當展覽成為一首琅琅上口的歌:C-LAB「限動進行曲」策展人黃彥穎,談孩童觀展動機的再創造
黃彥穎很希望能夠將觀看展覽這個限縮在藝術圈的習慣,擴大到讓一般孩童都能擁有習慣看展覽的身體,「如果我策劃展覽是可以創造出...
奧拉之城:相機視角與兒童的眼光
小朋友所看到的「奧拉之城」究竟是什麼樣子?無論如何想像,大人都很難勾勒這樣的世界吧?何不讓孩子自己說?念頭一轉,我訪問起...
藝術與乘客不期而遇:國藝會與高鐵二度跨域合作,推出「台灣高鐵藝術計畫—寶島隨聲聽」
在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的總策劃下,本次計畫更進一步從「聽覺」這項看似無形卻無所不在的感知出發,邀請柯智豪與陳怡潔分別擔任音...
藝術的社會參與 VS. 延宕滿足的健身慾望
社會參與不見得需要藝術的介入,當創作者真有機會介入,其必要性又為何?在展演框架的保護下,創作者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然而面...
「能量之地」的新地標:撒部.噶照豐濱海岸公共藝術新作及其意涵
港口部落乃至東海岸代表性藝術家之一的撒部.噶照(Sapud Kacaw)為位於台11線60.5公里處的石門班哨角休憩區,...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的創作歷程:注入穹頂的生命
我們在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時候,也在決定我們是誰。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穿著打扮是在對自己與他人表達我們的身分。當一座城市為公共...
(後)疫情時代的燈會轉向:光環境改造與美術館燈節
從今年年初已發生與延期將發生的幾個燈節看起,筆者發現為因應疫情影響,而走出了兩種新的趨勢轉向:一是各縣市在多年來辦理燈會...
文章導覽
1
2
3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古美術專題
古美術專欄
古美術市場動態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