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麗君與重建臺灣藝術史:無論傳承或反叛,都要對自己的歷史「有感」

鄭麗君與重建臺灣藝術史:無論傳承或反叛,都要對自己的歷史「有感」

Cheng Li-Chiun and Reconstructing Taiwanese Art History: Inherit or Revolt, Its Imperative to Hold Some Sort of Feeling Towards Your Own History

臺灣藝術史的推廣近年成果逐漸浮現,民眾逐漸可以對臺灣前輩藝術家與其作品朗朗上口,而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即是在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的主導下,利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算,希望能啟動臺灣文藝復興的再造。近年最實質的成果,即屬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藏品捐贈案的促成。

臺灣藝術史的推廣近年成果逐漸浮現,民眾逐漸可以對臺灣前輩藝術家與其作品朗朗上口,而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即是在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的主導下,利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算,希望能啟動臺灣文藝復興的再造。近年最實質的成果,即屬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藏品捐贈案的促成。

國立臺灣美術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在今年3月臺北的展前記者會,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致詞時表示,2017年文化部在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而這個政策下目前最動人的成果之一,即是文化部與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雙方正式簽署捐贈契約,由順天美術館將652組件的館藏作品,無償贈與文化部。

蕭宗煌提及,此一捐贈案文化部自2017年5月開始洽談,由當時在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臺灣書院的主任張書豹,牽線時任國美館館長的蕭宗煌關於順天美術館的捐贈案的可能。蕭宗煌先邀請藝術史學者蕭瓊瑞共同赴美,展現政府重建臺灣藝術史的誠意,願意以軟體的研究來系統梳理藏品,並以好的硬體設備好好保存這批藏品。

促成這樁捐贈案最終的臨門一腳,則是2018年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在繁忙的公務行程中,利用中秋節國定假期,以個人名義自費赴美,代表文化部於2018年9月22日正式和順天美術館正式簽署捐贈契約。時隔一年,鄭麗君於2019年順天美術館藏品回臺開箱儀式現場,她表示「順天美術館藏品的回鄉,更是提醒我們要擁有自己完整的記憶,了解所有臺灣藝術家時代的精神,讓我們對於臺灣的記憶更完整。」

然而在沒有等待到「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的正式舉辦,鄭麗君已卸下文化部長一職,本站特別在展覽開幕後,訪談啟動「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的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談及這項政策發動的意義,以及她如何看待此政策下豐碩的階段成果「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鄭麗君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珍藏品歸鄉展」展場。(本刊資料室)

爾灣與臺灣間的月圓之日

2017年文化部啟動重建藝術史的相關政策,時任文化部長的鄭麗君得知順天堂董事長許照信跟順天美術館館長陳飛龍已經思考多年,希望能將順天美術館的藏品歸鄉回臺灣,實現順天堂創辦人許鴻源當年的遺願。許鴻源在1970年代開始,收藏近一世紀臺灣重要藝術家的美術作品,就是希望能夠為臺灣的下一代來預留一段完整的美術史記憶。他的遺願即是「希望這些作品不要散去,能夠回到臺灣,讓臺灣的下一代更認識自己的美術史。」鄭麗君也表示「許鴻源的收藏不僅是收藏他喜愛的作品,更是有意識的在收藏一個美術史,我認為他的收藏本身,就是當年的一個重要的藝術史行動。」

鄭麗君回憶,當時蕭宗煌次長告知她,要促成這樣大規模的捐贈案,一定要有人能代表政府親自到美國爾灣一趟,讓家屬能深刻感受到臺灣政府的誠意,以及文化部是有能力能夠管理與推廣這批收藏。鄭麗君當時向順天美術館館長陳飛龍表示:「國家開始推動重建藝術史,其實國家能夠以研究典藏展覽跟組織升級轉型擴大的這樣的一個準備,來推動重建藝術史這項工作。希望它不只是一個政策,更是一個運動,希望政府跟專業的機構以及民間一起來進行,那也就是國家應該準備好了,有能力來接這一棒。」陳飛龍也當下允諾會努力的促成這次捐贈。

鄭麗君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珍藏品歸鄉展」展場。(攝影/王士源)

為何對於重建臺灣的藝術史有如此迫切的意念,鄭麗君提及年輕時,她總認為自己像是異鄉人,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卻對土地感到份外陌生。這份對故鄉土地不夠理解的遺憾,也促使她上任擔任文化部部長後不久,便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政策方向。這次順天美術館藏品的回鄉,更是提醒「當了解這些臺灣藝術家時代的精神,會讓我們對於臺灣的記憶更完整,順天堂藥廠創辦人許鴻源博士的收藏行動,為下一代建立完整的文化記憶,也讓文化部力倡的重建臺灣美術史,跨出重大一步。」

鄭麗君回憶自己利用中秋節假期,到美國爾灣跟許照信董事長簽署MOU。在回程的飛機上,剛好就是中秋節夜晚,她覺得那次是她這一輩子跟月亮最近一次的中秋節。這樣的接近不僅是物理上的「團圓」,能夠促成順天藏品回家,更是一種內在象徵的「團圓」與「圓滿」。

歷史是一種「思維」的方法

啟動「重建臺灣藝術史」,鄭麗君又是如何看待「重建」的意涵?她認為「重建」不只是一個政策,更是希望邀請當代社會以多元複數的觀點,來重新發現臺灣的藝術歷程。對她而言,歷史是一種「思維」的方法。更關鍵的是如何去重新再發現歷史、去思辨歷史,去瞭解每一位藝術家,獨特觀看世界的方式。而臺灣的藝術跟文化,正是在這樣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心靈裡所「拓荒」出來的。鄭麗君認為臺灣的藝術史更是臺灣這塊土地上心靈自由的歷史,而理解這段歷史更能豐富我們所處與面對的當代性。

鄭麗君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珍藏品歸鄉展」展場。(本刊資料室)

鄭麗君經常提到的一句話「知道過去怎麼走過來,其實你才知道要往哪裡去。」她認為這句話的重點在於要有「歷史感」。有了歷史感,無論選擇傳承,或是反叛,都會有更開闊的視野,走向未來。「當我們的當代的視野豐富了,便能夠把過去跟現在連接起來,過往藝術家心靈的養分,是留給未來的我們無限的資產,當我們站在肥沃的土壤上思考未來時,將會是不一樣的未來。」

所以「重建臺灣藝術史」,臺灣人一定要做,不僅是為自己而做,也是為世界而做。鄭麗君認為重建臺灣的藝術史,其實也是為世界的藝術史,找回一塊重要的拼圖。她認為需要政府有系統的來建立臺灣整個藝術史的格局,透過研究、典藏、專業的館舍與策展,邀請社會多元觀點的融入,才可能一起引領社會重新發現自己的歷史。

2019年順天美術館館藏捐贈記者會,順天堂董事長許照信與時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合影。(文化部提供)

順天藏品回家,讓收藏成為號召與行動

鄭麗君在文化部長任內見證了順天藏品回家,她認為這個捐贈行動成為一個具有號召性的行動,後續包括藝術家林玉山家屬,與一樣在美國西岸的洪瑞麟家屬,也決定要將這些前輩藝術家的作品捐贈回臺灣。

鄭麗君回憶洪瑞麟捐贈案,其實跟順天捐贈案是具連接的。洪瑞麟家屬也是在順天的捐贈案之後,開始思考讓父親的畫作也能夠回到臺灣。鄭麗君在2019年特地到洪瑞麟生前最後的畫室,然後和其子洪鈞雄談論捐贈案的可行性。她一直非常景仰洪瑞麟的藝術表現,不僅只處理生活中的美好景致,更以畫筆貼近勞動者生存的現場,以藝術呈現出勞動者的精神,展現了一種人文關懷的微光。

鄭麗君與順天美術館館長陳飛龍拜訪洪瑞麟長子洪鈞雄(中)。(文化部提供)

臺灣藝術史即是一代代的藝術家,不斷往前去拓荒藝術的境界跟藩籬,而鄭麗君接觸這些藝術家的家屬,他們都表達希望能讓藝術家這些精神,能完整地被傳遞下去,讓未來的世人重新去發現這些藝術家的文化的養分,並更壯大臺灣的文化。透過這樣一波波的捐贈作品的行動,其實也將臺灣社會彙聚起來,仿佛在帶動了一個重新發現臺灣自己藝術歷程的重要的文化運動。

時代與文化力:掛出臺灣人的作品

提到前輩藝術家的運動,鄭麗君一直有一種孺慕之情,「尤其在當年那樣相對困難的時代下,在殖民者的統治底下,藝術家們怎麼努力透過殖民者所辦的官展裡,去掛出臺灣人的作品。」在鄭麗君任內,一直希望國美館能以國家美術館的角色,在臺中啟動推廣臺灣藝術史的重鎮。另外的主因,更是臺中曾有「文化城」的雅稱,當時的地標即為中央書局,創辦人張星建希望在中臺灣建立一座文化沙龍,這是臺中當地支持文藝發展的歷史。「那股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力,其實綿延了一整個世紀,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要在這塊土地上追求自己的創作,然後用創作來展現自己,然後追求自由心靈的開展。」也因為有這樣的一股文化力,臺灣在美術、在文學乃至在音樂、攝影、建築都開展出一股藝術文化的力量。鄭麗君認為這些精神,是引領臺灣走向目前自由開放民主社會最重要的人文基礎。「在那樣的時代氛圍裡,臺灣人相信自己可以追求藝術的自由,可以追求一個現代的社會,乃至追求自己的政治實踐,這樣的追尋引領臺灣走到今天。」

鄭麗君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珍藏品歸鄉展」展場。(本刊資料室)

政治是利他,從文化治理的啟發

從去年到今年初,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展覽引起世人對於臺灣藝術史的關注,這樣的展覽背後,是研究團隊兩到三年努力累積的過程。展覽尤其將很多重要前輩畫家還沒面世過的作品一一挖掘出來,經歷修復、研究、整理,最後將它們重現於世人眼前。一次的展覽,其實就是一次的重建藝術史的行動。鄭麗君期待還有更多民間的行動,跟政府一起來開展重建藝術史的過程。「我想這個過程,相當重要的是,讓社會能夠透過這個過程,瞭解我們自己,然後也能夠更進一步的,讓我們有更豐富的一個當代的視野來思考臺灣要往哪裡走。」

卸任文化部部長後的鄭麗君,在離任一年後的5月,重新啟動青平臺基金會力推平臺轉型,並在基金會設立「永續民主研究中心」、「民主治理學院」、「文化變電站」。鄭麗君對臺灣藝術史的詮釋,是藝術家們努力追求心靈自由的歷史。她在青平臺的論壇中提到,參與文化治理的實務,更讓她體認政治是利他的,要需要守護他人追求自由的想望。她身為野百合世代,見證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但她認為臺灣目前經濟的榮景仍是靠工業部門在支撐,未來臺灣整體社會勢必面臨經濟成長動能的移轉,對於社會創新會迎來強大的需求。鄭麗君雖然不再是文化部長,卻持續以其文化治理的經驗,認為對話是能凝聚願景的,並以社會主體的需求持續溝通與協作革新法規與體系,創造跨部門的互動。而她無論處於何種位置,始終想守護的是人能有自由,並完整充分實踐自己才華的理所當然,「當每個人都能實踐自己的才華,就能促進臺灣整體的進步。」

鄭麗君勢必在過去的文化治理的經驗中看到治理的可能與限制,文化界雖惆悵失去這位史上聲望最高的文化部部長,但如同臺灣藝術史曾給予她的啟發,她調整步伐,以不同的視野與力量,持續守望這塊土地上為文化事業耕耘的心靈。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