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in Hong Kong)璀璨的煙花照亮香江的藝術界,陸續搶灘登陸的大品牌畫廊,炙熱、頻繁的國際交流讓人對於香港的藝術前景,總是會落下一片光明的註解,然而這樣的光景從發跡到現在也才約莫五年的時間,而這五年也正與目前任職於《主場新聞》文化版面的楊天帥藝文寫作歷程相重疊。其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後恰巧遇上金融海嘯,找尋工作並非順遂,由於仍打定從事媒體相關的事務,因緣際會下受到在《信報》工作友人的邀請,先於該報文化版面擔任專欄寫手,而後一邊進修跨文化研究碩士,後而正式擔任《信報》文化版的員工。
楊天帥。(楊天帥提供)
生產非是重點,策展才是奧義
《信報》的文化版面曾是香港藝文圈深具公信力的平台,即便至今香港的視覺藝術看似有蓬勃的發展,藝術媒體仍寥寥可數,受訪時對於台灣藝術媒體能樹立這麼多山頭、甚至依照屬性進行分版他感到震驚與欽羨。然而雖然已躋身香港少數藝文媒體平台之列,但撰寫的報導內容與篇幅仍會受到許多限制與干涉,他沒有順從工作框架給他的限制,反而自尋發聲的出路,利用公餘的時間和友人創辦了藝評團體「藝托邦」,並出版符合他理想化的藝文雜誌和平台,為拓展能見度,積極的書寫團體與雜誌的計畫書,主動拜訪、敲下各式各樣香港藝文界人士的門,過程中便曾獲得亞洲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委託主辦一些工作坊而獲得收入回饋,這些自主性實際執行、架構獨立媒體的經驗也成為他受邀到《主場新聞》文化版面的基礎耕耘。
《信報》的文化版面曾是香港藝文圈深具公信力的平台,即便至今香港的視覺藝術看似有蓬勃的發展,藝術媒體仍寥寥可數,受訪時對於台灣藝術媒體能樹立這麼多山頭、甚至依照屬性進行分版他感到震驚與欽羨。然而雖然已躋身香港少數藝文媒體平台之列,但撰寫的報導內容與篇幅仍會受到許多限制與干涉,他沒有順從工作框架給他的限制,反而自尋發聲的出路,利用公餘的時間和友人創辦了藝評團體「藝托邦」,並出版符合他理想化的藝文雜誌和平台,為拓展能見度,積極的書寫團體與雜誌的計畫書,主動拜訪、敲下各式各樣香港藝文界人士的門,過程中便曾獲得亞洲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委託主辦一些工作坊而獲得收入回饋,這些自主性實際執行、架構獨立媒體的經驗也成為他受邀到《主場新聞》文化版面的基礎耕耘。
由於工作性質以網路為主,加上需要不時到處跑,移動性的上網工作平台便顯得非常重要。(楊天帥提供)
從《信報》的紙本版面,到《主場新聞》以網頁呈現的生產模式,楊天帥坦承在工作適應初期有嚴重的資訊焦慮,過去僅要把報紙有限的空白填滿,然在沒有邊界的網頁上為了刺激流量與保持時效性,他坦言工作至今幾乎沒有所謂真正的休息與登出、下線的時刻,這也使他意識到「並非選擇了一項工作,而更是一種生活模式。」而相較於過去泛稱這些採訪與文字生產的工作內容「編輯、記者」,《主場新聞》給予每個議題版面的負責人「CURATOR」的職稱。這個職稱雖然讓在藝術江湖行走的他,常遇到一遞出名片後被以為是策展人的窘境,然而NEWS CURATOR這個新興的職業別是來自是美國《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的創發概念,楊天帥解釋「我們的信念是當代社會資訊不是『過少』而是『過多』,所以媒體人的做法也調整為非是製造資訊,而是考慮如何把巨量而繁雜無意義的資訊,在適當的時空中排列展示,成為有價值的意義,如同策展人整合、展示藝術品的行為過程。」
參考書籍收藏亦對工作順暢有重要作用。(楊天帥提供)
心地善良,是十分重要的(句號)
雖然楊天帥謙稱自己的機遇是因早些耕耘藝文報導寫作,適逢香港視覺藝術地位抬升後,獲得更多的能見度與機會。但做為一位經營網路藝文版面的「CURATOR」又有哪些條件須具備,他認為在專業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論背景,自身獨創的觀點與批判視野是必須;另一部分則是與藝術社群網絡的建立,而在態度方面他認為首要的是一種服務精神,經營開放的論壇如同擔任餐廳的服務生一般。《主場新聞》員工各自的名片能放上一句自己選的句子,楊天帥所選的居然是一段極其平易的文字「心地善良是十分重要的」,「煽情的報導總能刺激高瀏覽人次,但這句話提醒自己選擇報導要心地善良,若版面經營做得到心地善良的話,絕不會差到哪裡去。」這句話讓我理解,他寫稿高速的效率與品質,以及不嫌麻煩緊急情義的支援採訪,那背後的良善的初心,和即便壓縮仍保持溫厚的工作態度。
雖然楊天帥謙稱自己的機遇是因早些耕耘藝文報導寫作,適逢香港視覺藝術地位抬升後,獲得更多的能見度與機會。但做為一位經營網路藝文版面的「CURATOR」又有哪些條件須具備,他認為在專業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論背景,自身獨創的觀點與批判視野是必須;另一部分則是與藝術社群網絡的建立,而在態度方面他認為首要的是一種服務精神,經營開放的論壇如同擔任餐廳的服務生一般。《主場新聞》員工各自的名片能放上一句自己選的句子,楊天帥所選的居然是一段極其平易的文字「心地善良是十分重要的」,「煽情的報導總能刺激高瀏覽人次,但這句話提醒自己選擇報導要心地善良,若版面經營做得到心地善良的話,絕不會差到哪裡去。」這句話讓我理解,他寫稿高速的效率與品質,以及不嫌麻煩緊急情義的支援採訪,那背後的良善的初心,和即便壓縮仍保持溫厚的工作態度。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