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疫情趨緩,畫廊開門,德國藝術產業逐漸重見天日

疫情趨緩,畫廊開門,德國藝術產業逐漸重見天日

隨著德國總理梅克爾上週宣布自本月20日起初步鬆綁封鎖管制措施,開放空間面積小於800平方公尺的商家恢復營業,德國藝術市場也宛若她針對境內疫情之發言所示,在危機趨緩後漸露希望曙光。
縱然德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確診病例於上週突破了13萬,單日新增卻已從四至六千降為一至兩千,死亡數也走下高峰,疫情稍有緩和趨勢。隨著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上週宣布自本月20日起初步鬆綁封鎖管制措施,開放空間面積小於800平方公尺的商家恢復營業,德國藝術市場也宛若她針對境內疫情之發言所示,在危機趨緩後漸露希望曙光,德國畫廊紛紛在沉寂許久後宣布重啟。尤其鄰國奧地利的數間畫廊如Bechter KastowskyEmanuel Layr等,業已在配合政府全面配戴口罩的政策前提下,於上週起重新對外開放,區域藝術市場似乎漸可開始一窺與想像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可能。
柏林Thomas Schulte畫廊畫廊於本月20日重開「XYZ Portfolios」一展,並延長展期。
位於柏林的Thomas Schulte畫廊便表示很慶幸得以美國攝影師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分別於1978與1981年發表的名系列「XYZ Portfolios」,在本月21日重新迎來畫廊的開張。這檔於3月開幕的展覽,同時也是X、Y、Z三系列首次合體於柏林展示。畫廊將延長展期至5月9日,並重申對防疫工作的不容輕忽,除了過去幾週既有的措施外,將採取參觀人數上限管制,一次僅能同時容納兩名訪客入館。
柏林Thomas Schulte畫廊「XYZ Portfolios」展覽現場。(©Thomas Schulte)
柏林境內的另一間畫廊Dittrich & Schlechtriem也同表欣慰,畫廊主強調畫廊實在無法僅存活於線上世界,尤其他們堅持畫廊應是個人社交場所,每一位訪客皆須由他本人或員工親自接待。畫廊實體空間本週重現世人眼前時,一次開放一名訪客戴口罩入場觀展,限時15分鐘。既有展覽之外,畫廊更另外推出為期一週的「柏林空氣」(Berliner Luft),此嚴格執行的「離線展覽」將輪流展示各類項目。
柏林Dittrich & Schlechtriem畫廊於本月20日重開「Duna Bianca – A proposal by Alfredo Aceto」一展,並新增專屬離線展覽活動。(©Dittrich & Schlechtriem)
畫廊戒慎恐懼的重見天日,卻不意味著德國藝術市場的回生。兩個主要的市場活動──柏林畫廊週(Berlin Gallery Weekend)與藝術科隆(Art Cologne)依舊維持延期決策,分別改至9月與11月舉行;且因現行邊境管制仍未解除,涉及國際藝術家的相關既定展覽,持續等待實現之日。根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德國藝術市場預估將承受百分之30至40的銷售下跌。雖然德國中央與地方政府皆祭出了紓困振興方案,尤其柏林政府效率十足地已提撥超過13億歐元的專款,各界對此普遍感到滿意之餘,卻仍對前景表達擔憂,擔心相關政策僅能救得了一時。就個體藝術工作者而言,地方團體便積極聯署,敦促政府以無條件基本收入取代借貸或延緩繳稅,並放寬支出審核標準;而針對藝術交易市場,從業人員則擔心,非常時期新增了更多法律管制,若無長遠之計,在整體經濟率退之際,藏家未必會如期重回檯面,最終可能使整體產業落得「手術成功,病人已逝」的尷尬處境。
2019年藝術科隆盛況得延至今年11月,方有機會再現。(©Art Cologne)
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去年與Klüser畫廊於藝術科隆的展覽現場。兩相對比,今年博覽會即將面對鏡中是否還會有人群倒影的挑戰。(©Art Cologne)
另一方面,全德16個邦聯視疫情輕重有別,解禁步伐各異。在境內人口最多的北萊茵—西伐利亞,包括畫廊群聚的藝術重鎮如科隆與杜塞道夫等之內,面積超過800平方公尺的空間也遂可對外開放;人口數位居第二的巴伐利亞則暫無法幸運脫險,身為受疫情波及最為慘重的邦聯之一,口罩強制與商業活動限制皆暫得持續至本月27日;至於大型集聚活動在8月31日前,仍被德國全面禁止。
2019年藝術科隆現場。後疫情時代將考驗主辦方於大型活動的防疫能力。(©Art Cologne)
梅克爾在記者會時重申謹慎至上之必要,情勢有所轉圜,卻仍顯脆弱。目前德國的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為一,意即一個感染者,平均會將疾病傳染給一位,梅克爾警告此數字若上升至1.1,德國醫療系統便可能在十月前崩盤。故社交距離管制將持續執行,政府並鼓勵民眾配戴口罩。對德國藝術產業來說,在天色未全亮之前,考驗著畫廊在迎接黎明將至之際,面對藝術活動如開幕、放映、座談等的應變能力,以及太陽高掛後,市場的活絡與續航可能。
童詠瑋( 52篇 )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