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漫畫專題】12.歐洲漫畫的發展──丁丁:超級英雄之前的超級兒童

【小典藏│漫畫專題】12.歐洲漫畫的發展──丁丁:超級英雄之前的超級兒童

若只是作為心中珍藏的童年回憶,未免也低估了《丁丁》在歐洲漫畫上的重要性。無論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反映,或是對於漫畫媒材本身的影響,《丁丁》都有著絕對值得在歷史上註記一筆的理由。

即使對於歐洲漫畫毫不熟悉的讀者,也很有可能聽過《丁丁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Tintin,以下簡稱《丁丁》)的鼎鼎大名。艾爾吉筆下這個總是翹著一撮頭毛、帶著小白狗米魯(Milou,英文名Snowy)的男孩丁丁,自從1929 年首度問世以來,儼然成了歐洲漫畫的代名詞。

《丁丁歷險記》的作者替故事首次出刊封面畫的原稿,於6月8日在美國達拉斯以112萬美元拍出
非本書使用圖檔 圖片來源

丁丁外表看似十來歲的小孩,在改編的卡通或電影中則常被設定為15 至18 歲左右的青少年,不過在艾爾吉的原版漫畫中其實從未真正揭曉丁丁的年齡。無論實際如何,丁丁顯然屬於超齡成熟的類型:雖然他的外表、言談和面對不公義時所表現出的赤誠之心都符合青少年的設定,但在漫畫中他不但是獨立環遊世界的國際新聞記者(雖然在納粹占領時期他的身分從政治敏感的記者改變為獨立探險家),又能自由出入酒吧等場所而不受干擾。這種揉雜年少與成熟的設定,使這名歷經不同年分的國際時事、卻永保同樣年齡外觀的「超級兒童」,彷彿是現代漫畫版的彼得潘,也是之後快速竄紅的美國超級英雄兒童版。

不過,若只是作為心中珍藏的童年回憶,未免也低估了《丁丁》在歐洲漫畫上的重要性。無論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反映,或是對於漫畫媒材本身的影響,《丁丁》都有著絕對值得在歷史上註記一筆的理由。

網路媒體報導: 《丁丁歷險記》90週年推出台版典藏紀念合集
非本書使用圖檔 圖片來源

其中一項, 就是艾爾吉最為著稱的「明晰線條」(ligne claire)風格。

「明晰線條」顧名思義,指的是俐落乾淨的線條,沒有戲劇性的線條效果和陰影,上色也是規矩地按照輪廓線設定的範圍,沒有渲染漸層等等色彩技法。除了前景人物們是漫畫化的鮮明造型,其餘背景的建築及物件等則是用一絲不苟的寫實線條勾勒而成,仔細一瞧,所有的人物和背景全都沒有地上的影子。《丁丁》系列所立下的這種明晰風格,此後在歐洲漫畫歷史上占據了相當長時間的主流印象。

雖說《丁丁》頁面中的明晰線條與固定格子狀的版面結構,以今日的眼光看來未免太過平實工整了點,不過這種清楚的描繪方式,顯然是最能讓兒童與多數成人讀者理解的風格。由於在艾爾吉的時代,漫畫創作主要以兒童作為預設讀者,因此不僅是形式風格上是兒童取向,內容上也一再強調積極正向的「乾淨」故事;正義必勝、壞人最後總會甘拜下風,主角雖然偶有缺點但卻具有令人容易認同的純真性格。

不過,儘管《丁丁》的內容老少咸宜,但在他的冒險故事中經常穿插切中當下的時事諷喻,使得這套以超級兒童為主角的漫畫系列看似童稚,同時卻也是完全適合成人閱讀的冒險小說。不只如此,這部起於經濟大蕭條期間、歷經二次大戰與冷戰時期的冒險系列,代表的更是那股對於美好年代的懷舊之情。尤其在納粹占領期間,丁丁所象徵的正面意義,又多了一層對國家的認同與熱愛。

正因如此,對於亞洲讀者而言,《丁丁》或許只是眾多外來翻譯漫畫的其中一部,然而對於許多從小聽著丁丁冒險故事長大的歐洲讀者而言,丁丁所代表的或許正如日本的哆拉A 夢一般,是那片以真誠與執著面對險惡成人世界的赤子之心:這個超級兒童使用的不是超能力或百寶袋,而是他所向無敵的勇氣與善良。

當然,一味的溢美之詞聽來未免有些誇大。事實是,艾爾吉也不是完全沒受過批評,早期的《丁丁》曾被質疑帶有政治不正確的歧視意味,二戰期間艾爾吉不得不在納粹的管轄之下工作,這些都成了他受攻擊的理由。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丁丁》無論在形式風格或是隱涵意識上都越發成熟;以致到了漫畫研究興起的時代,還出現了專門探討其影響力的「艾爾吉學」(Hergéologie)。至此,《丁丁》對於歐洲漫畫的重要性,顯然已無庸置疑。

如同前一節所提到的,除了丁丁本身的跨國冒險外,這名比利時記者男孩的重要性還可以繼續延伸。最明顯的例子之一,便是同樣以丁丁為名的《丁丁雜誌》(Le Journal de Tintin, 1946-83),甚至成為孕育其他漫畫家的搖籃,催生出歐洲漫畫的獨立路線。

《丁丁雜誌》:大戰後的歐洲漫畫

《丁丁雜誌》1946 年創刊號。
(圖片取自《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書籍內頁)

不過,以比利時與法國為首的歐洲漫畫,也不是在《丁丁》的帶領下就一帆風順,實際上歐洲漫畫曾有一度反而深受新興美國漫畫的影響與挑戰。尤其在一戰之後,許多在經濟大蕭條背景下產生的美國漫畫進入了歐洲,而美漫開啟的漫畫期刊形式也開始為歐洲讀者所熟悉。其中如1934 年起在法國發行至今的《米奇期刊》(Le Journal de Mickey),更進一步與另一塊美洲大陸上的漫畫龍頭迪士尼合作,使得「漫畫」不分國籍,成為現代家庭中的新閱讀習慣。

世事難料,二戰的發生,難免阻擋了漫畫出版在歐洲的發行與流通。尤其,在納粹德國的占領下,不光是漫畫,幾乎任何與美國文化有關的產物都在被禁之列。不過,往好處看,這也連帶激發了法語系漫畫專注於本土創作,就連美漫代表性的超級英雄漫畫,在此時也出現了足以取代的類似科幻作品。於是,即使在戰爭結束,出版禁令解除、國外出版品重新恢復進口後,美國漫畫雖然仍保有一定程度的市場,但卻再也難以恢復從前的銷量。


LE JOURNAL DE TINTIN
非本書用圖 本圖來源 : ARTNET網站

說來不太動聽,但多少拜戰爭之賜,法語系漫畫終於開始無所攔阻地蓬勃發展。

《丁丁雜誌》便是出現在這樣的脈絡下,丁丁的作者艾爾吉在當時任職的隆巴德(Le Lombard)出版社發行了這份刊物。《丁丁雜誌》用了相當吸引人的副標題「給7 到77 歲年輕人的超級期刊」(Le super journal des jeunes de 7 à 77 ans),並且採用美國漫畫期刊每週發行的形式,在延續固定篇幅的丁丁冒險同時,也給予了其他本土漫畫家創作發表的機會。

雖然當時也有其他漫畫期刊的競爭,但《丁丁雜誌》上的比利時漫畫家主要依循著艾爾吉的明晰線條,形成了人稱「布魯塞爾學派」(École de Bruxelles)這樣的明確印象。於是,戰後的
比利時漫畫便在丁丁這張大傘的保護結構下,很快成了席捲整個西歐的歐漫風格。

於是,到了1960 年代左右,漫畫的魅力已勢不可擋。各大漫畫出版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這些在各式畫風中蘊含著嚴肅主題的長篇作品,在法國獲得了「第九藝術」的歸類,漫畫成為正式被認可的文化遺產。這也使得知名的漫畫藝術家開始備受重視,獲得了足以和正統美術的藝術家匹敵的地位。另一方面,接近書本長度的漫畫,也就是如今定義下的圖像小說,也在這段時期越發增多。從70 年代開始,法語系漫畫家幾乎都以超過漫畫期刊標準46 頁的書本長度,以及脫離兒童取向以成人為主的預設讀者,作為BD 創作所追求的目標。

本文節錄自《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文字及圖片由典藏藝術家庭提供,請勿轉載。

主題選書:

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
作者|郭書瑄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一本圖像小說,濃縮一個真實人生!它們很棒,不讀可惜!

作者郭書瑄化身說書人,為台灣讀者介紹十本重量級的經典圖像小說。圖像小說跨越藝術與文學兩種領域,是圖文並茂的真實演示,是圖繪與文字同臺匯演的雙重閱讀經驗。這是一本「介紹其他著作」的著作,主角是現代漫畫產物中的特殊類型:「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作者以紀實漫畫與類紀實漫畫為範疇,優先選取台灣已有翻譯本的作品,依序介紹:《與神的契約》 、《當風吹來的時候》、《鼠族》、《在沒有雙塔的陰影下》、《茉莉人生》、《巴勒斯坦》、《歡樂之家》、《生命很美好,只要你堅強》、《癲癇》及《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等十部著作。

在圖文共呈的並時閱讀體驗中,圖像小說作者透過平面紙本,將人類的共同生命經驗以斑斕想像,躍出紙幅的力度,刻畫與描寫成遠較許多動畫、特效炫技更令人動容的故事。透過本書,讀者或能在紛雜的科技資訊洪流裡,找到一方得以與之共鳴、對望,獲致理解的心靈寓所。

作者|郭書瑄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曾任科技部研究員與大學助理教授。移居柏林後斜槓多項身分,主要關注領域為視覺現象及文化分析,著有《插畫考》、《圖解藝術》、《新荷蘭學》(合著)、《荷蘭小國大幸福》、《紅豆湯配黑麵包》等專書。

延伸推薦:小典藏│漫畫專題 文章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5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