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博物館的幕後,找到有不一樣的解讀角度。準備好你的好奇心,跟著公視兒少節目「博物館大驚奇」一探究竟吧~
從標本看見大世界的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播出時間:2021/04/26 18:00 公視主頻道
全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都以蒐藏廣大的標本為使命。然而,蒐集大量的標本究竟有什麼用途,對自然史研究又代表什麼意義?這集的節目,我們要走訪全台灣蒐藏最多標本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一探究竟。
至109年年底為止,科博館已經蒐藏超過155萬件遍及動植物、地質、人類學…等等豐富標本。一般訪客最熟悉的,是展示區中各種栩栩如生,彷彿讓人置生野生世界的「展示標本」。不過,這些展示標本只是科博館標本蒐藏的一小部分,許多重要但又極少露面的標本,全都像寶藏一般被存放於蒐藏庫中。
成語「獐頭鼠頭」大家都聽過,但你知道「獐」曾經在台灣出現過嗎?在科博館的標本蒐藏中,科學家就從考古遺址出土的「獐」的骨骼標本,證明牠們曾在台灣大量棲息。因此,標本是科學家「眼見為憑」的重要自然物證。
標本的採集、製作與保存也是科博館研究人員的重要工作。他們上山下海甚至遠赴國外,為了保持標本訊息的完整,從採集階段就不容一點差錯。採集到標本之後,還得經過一連串的防腐、防蟲…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手續,最後才製作成精美的標本,呈現在觀眾面前。標本的世界既微小又巨大,更多讓人驚奇的內容都在這集節目裡,你千萬不能錯過喔!
博物館與它的發現者們:國立臺灣博物館
►播出時間:2021/04/27 18:00 公視主頻道
博物館裡的每個藏品都會有一個「發現者」,這些發現者用他敏銳的觀察力,上山下海,找到這些動植物,製作成標本,甚至發表新物種,最後成為博物館藏品。
成立於1908年日治時期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博物館。當年,神秘的殖民地台灣,吸引了許多懷抱雄心壯志的日籍研究者,投入畢生的熱情,發現並採集新物種,一步步建立台灣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料庫。回顧19世紀歐洲殖民主義盛行,海外探險活動頻繁,加上達爾文《物種源始》一書的問世,使得博物採集的熱情大爆發,也因此讓日治時期的台灣,成為日本博物學家探索的新大陸!而從第一任館長川上瀧彌,開始進行了大量的台灣植物採集調查,日籍學者的研究,正是奠基了台灣植物學重要的基礎與藍圖!
植物學家為何要不斷採集並保存標本?
台灣到目前被發現了多少種植物?
是哪一種植物的物種發現,讓台灣的名字首次登上國際舞台?
成為一名公民科學家,對地球有什麼幫助?
如何透過採集花粉,知道兩萬年前的氣候?
跟著本集回到一百多年前,臺灣自然界的特有種,如何一一被博物學者「發現」的那個年代。
每週一、二18:00公視主頻道等你來挖掘博物館幕後的祕密哦!
更多節目資訊請至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ollowmego
節目官網 https://www.pts.org.tw/followme_wonde…
可註冊【公視+】免費收看 https://pse.is/3cjrzj
或於【公視兒少】YouTube頻道觀賞 https://pse.is/39cefk
專題精采文章
【小典藏X博物館大驚奇專題】05. 從博物館看人類的挑戰與責任
【小典藏X博物館大驚奇專題】04.打開永續海洋之窗與傳遞情感的博物館
【小典藏X博物館大驚奇專題】03.到台南遇見傳遞幸福與收藏記憶的博物館
【小典藏X博物館大驚奇專題】02.我們吃的海鮮、我們的祖先─咦!跟博物館有什麼關係
【小典藏X博物館大驚奇專題】01.下課花路米「博物館大驚奇2」登場!讓博物館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