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曾經和一位資深老前輩聊天。這位前輩的藝術收藏品,有部分是來自好友間的唱和餽贈,那還是個普遍有著「秀才人情」的時代。他表示他不送人藏品,一定要對方用買的,這不是價格高低問題,而是基於人性,他觀察只要是免費贈與,很難被真的珍惜。
故事二: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地無差別全球化。英國藝術家馬修.伯羅斯(Matthew Burrows)在IG發起「#artistsupportpledge」藝術互助計畫。臺灣王建揚在臉書成立「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以為呼應,一件作品售價新臺幣6800元以內,每售出5件作品,就要回饋收藏另一名藝術家的一件作品。二個月平台結束,主辦方稱成交作品超過8000件,成交額預估逾新臺幣5000萬。藝術家朋友說:從來不知道臺灣有這麼多人願意收藏藝術品。畫廊從業朋友說:6800元買一個投資夢想,划算。
故事三:2017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品牌的故事」裡面展出有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新聞資料包裡述明其在拍賣市場上的天價價值,以四年前香港蘇富比為例,拍出約10.8億新臺幣之價位。在過去沒有印象院方會在新聞包裡提供拍賣行情。2016年故宮精品臉書文「【乾隆小講堂】曾在蘇富比拍賣會中,以約新臺幣11億元賣出的鬥彩雞缸杯,全世界僅存19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6件。」2017年故宮精品臉書標題「【故宮放大鏡】拍場天價10億鬥彩雞缸杯!故宮也有!⋯⋯用1980元就可以吸一口仙氣。」

這三個故事的核心都圍繞著「價值」與「價格」,最引我觸發的,莫過於國家級博物院用心良苦地為使民眾有感、刺激宣傳效益,在新聞資料中直接說明該藝術品的市場價格。以價格提醒著文物的珍貴價值。每年對公眾開放的國際拍賣公司預展往往吸引不少人認真觀賞,疫情期間因限制人數必須預約,能看到預展更顯得難能可貴,而透過拍品旁邊的說明卡估價很能感受重要性;與此相對,擁有世界珍寶的故宮,其藏品往往是拍賣公司的標準比照,疫情前除去觀光客,在地的觀賞者比例甚小,現在國內疫情控制得當,在無法出國的景況下國旅盛行,不少民眾開始走進故宮。
若是價格可以喚起對文物的尊重與愛,喚起看到這件物品時候的認識,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歷史、可以是知識、可以是感官。若是一定要換成金錢才有感,那就請關注藝術拍賣市場,每年度的藝術市場高價品,可以滿足好奇心,也可以得獲知識。金錢貨幣是為了交換價值而設立出的換算物件,這個東西多少錢,不論是美元、港元、新臺幣、人民幣。拍賣場上的成交價,是被收藏群體所認識肯定的公開「行情」,有行有市。
您認為這個物品值多少錢?願意花多少錢?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生活品,都可以精算成本,有一個大概的行情區間。藝術品很特殊,若是以物料來算,貴金屬及寶石類大概是普遍投票認為最值錢的,但是這其中必須去考量「藝術」還有歷史文化等形而上因素,當然在不考慮口袋深度和投資報酬的前提下,個人審美喜愛的感性因素通常主宰了很大的決定,就像曹興誠說的「收藏就像談戀愛,聽到投資就頭痛」。投資就是另一門學問了,不能只靠感性的怦然心動,然後不要因為博物館的門票便宜而看輕,也不要因為免費的知識性講座與資訊而貶低,不要只用耳朵就想收藏藝術品,除非買的是音響。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格與價值衡量,但江湖有言: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本刊只要新台幣180元,訂閱享有優惠。
藍玉琦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