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南院五週年,預約下一個十年:獻禮「樹:從信仰到抒情」一起茁壯

故宮南院五週年,預約下一個十年:獻禮「樹:從信仰到抒情」一起茁壯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黃永泰表示,故宮南院於2003年1月經行政院核定設立於嘉義縣太保市,2015年12月28日開館以來屆滿五週年,在同仁們的努力及各界支持下成長茁壯,已籌辦超過51檔展覽,累積超過570萬參觀人次的肯定,南院不斷更新提升,今年(2020)觀眾再度突破100萬人次,「感謝國人對故宮南院的照顧和支持,故宮南院走過外界認定的蚊子館,到今天超過104萬的參觀人數,成為國旅打卡據點,不論是室內展覽接地氣,戶外景觀、水幕光雕、馬拉松等多樣化的活動,促使國人接受南院,這是我們一直往前推動的原動力。」

五年一瞬,故宮南院五歲五獻禮

2020年12月28日「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館五週年誌喜,現場貴賓滿座,國際外交使節、藝術史學者、地方人士、志工館員,溫馨滿堂。

故宮南院五週年誌慶貴賓大合影。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黃永泰表示,故宮南院於2003年1月經行政院核定設立於嘉義縣太保市,2015年12月28日開館以來屆滿五週年,在同仁們的努力及各界支持下成長茁壯,已籌辦超過51檔展覽,累積超過570萬參觀人次的肯定,南院不斷更新提升,今年(2020)觀眾再度突破100萬人次,「感謝國人對故宮南院的照顧和支持,故宮南院走過外界認定的蚊子館,到今天超過104萬的參觀人數,成為國旅打卡據點,不論是室內展覽接地氣,戶外景觀、水幕光雕、馬拉松等多樣化的活動,促使國人接受南院,這是我們一直往前推動的原動力。」南院動土儀式用的金鏟子、銅構工程用的螺栓、南部院區的故宮大道「888」門牌等諸多照片集錦,以及由觀眾、志工、館員們交織出的紀念影片,共同呈現於「南院時光紀念展」廊道,邀請大家與南院攜手邁向未來,預約下個十年。

故宮南院「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時光紀念展展覽現場。

未來十年的重點放在哪裡?黃永泰:「我重覆我們院長說過的,普世、開放、智慧,一個平民化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典藏是屬於全人類的,我們也希望參訪者能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博物館的世界。除實體之外,數位化也是進行的方向,故宮的數位化在國內可說是尖端,獲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繆斯獎金質獎數座。在未來一定會繼續努力發展5G、8K、AI、AR、VR高科技,將文物送到你家,送到電腦上隨時可看到。」

故宮南院五歲,帶來五大獻禮。S301數位導覽展廳啟用,以沉浸式美感的空間設計及數位導覽,提供看展新體驗;「嘉義文史展」開幕,透過光雕地圖及互動設置,帶領觀眾古今交會;園區夜間光環境登場,延長開放至夜間12時,以及嘉義市區搭高鐵BRT7212線免費到南院。值五週年時刻,最具代表性與象徵意義的「樹:從信仰到抒情」特展開幕,以樹寓意博物館的成長,都須要經過時間的歷練,「期盼能夠和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相伴成長,一起茁壯。」

故宮南院S301數位導覽展廳「沉浸式互動劇場」。

樹:從信仰到抒情

「樹:從信仰到抒情」展至今年6月20日,通期預定展出122組件文物,依主題規劃為五個單元,涵蓋書畫、碑拓、織品、器物、圖書文獻、攝影照片等,時代跨越幅度大,除了院藏精品,還有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典藏。透過「聖域:天上人間的交界」、「長生:亙久的祝願」、「徵兆:天賜的權力」、「喻物:人生的姿態」,說明「樹」作為古代中國及亞洲地區藝術表現的重要題材,從天界與宗教、國家政治,再到個人生活,由大至小依序呈現根植於文物背後的故事及歷史片段。

策展人南院處助理研究員林容伊表示,遠方的神樹暗指仙境的所在,展廳入口的清代沈源1744年作〈極樂世界圖〉本幅長達5公尺,為乾隆皇帝要求宮廷畫家沈源參考唐末五代畫家貫休〈極樂圖〉的稿本所繪製,乾隆楷書題字引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畫幅細膩描繪了阿彌陀佛淨土中遍生寶樹,清風吹拂時發出妙音的祥和氛圍,有著珍禽和華麗寶樹的極樂世界。

清 沈源1744年作〈極樂世界圖〉,本幅33×493.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

策展人南院處助理研究員林宛萱說明,本次借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漢〈褐綠釉桃都樹〉及東漢〈搖錢樹〉上有各種與昇仙相關的圖像,如金雞、蟬、蟾蜍、搗藥玉兔等,蟬象徵羽化及再生,蟾蜍及玉兔則為西王母使者,神樹除了營造仙境氛圍,同時也呈現庇佑子孫富貴的祈願。〈搖錢樹〉為東漢時期盛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之墓葬明器,以青銅鑄造枝葉插放於陶質基座,但因年代久遠不宜直立展示,為保護文物且恢復原樣,首度以3D列印技術製作複製品,本尊與分身同時展出,觀者可細細比較古今之別。

東漢〈搖錢樹〉3D列印直立複製品與本尊同櫃,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攝影/藍玉琦)

明星展件清乾隆〈緙繡九羊啟泰圖〉尺幅巨大,高達218公分,以緙絲搭配刺繡,煥彩華美,為清代宮廷中依時節更替的掛軸,畫中太子手持梅枝搭配籠中喜鵲,隱含「喜上眉梢」之意,農曆春節將至,應景喜氣。

左:清乾隆〈緙繡九羊啟泰圖〉,218×111.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 右:清乾隆〈緙繡九羊啟泰圖〉局部,煥彩華美。(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

此外,如:〈漢代武都太守李翕碑(西峽頌)碑側黃龍白鹿拓片〉,為摩崖石刻〈李翕碑〉旁的附圖,刻於漢靈帝建寧四年(171),描繪當時的武都太守李翕治理地方期間出現的五種祥瑞。榜題為「木連理」的兩棵樹,樹根各自獨立但枝幹卻連在一起;「甘露降」則是樹木會滴下甘露,接之飲之可以延年益壽。明代嘉靖〈嬌黃綠彩壽字樹碟〉桃樹樹幹盤曲彎結為「壽」字,並搭配以蟠桃、靈芝紋飾,漢字與圖像雙重結合,寓意吉祥。明代錢穀〈洗桐圖〉,則描寫了明代小說中記述元代文人畫家倪瓚,因潔癖令童子刷洗庭中梧桐樹的故事,「洗桐」遂成為高士潔身自好的典故。清代弘旿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萬年瑞松圖〉描繪祖父順治皇帝陵前的瑞松,龐大的樹冠須以朱欄承護,流露出安穩又吉祥的氛圍,其時正為第二次金川戰役勝利,以瑞松為蒼天保佑的象徵,顯示國運昌盛綿延。近代徐悲鴻1944年〈益壽圖〉,一松樹向上伸展,勁健雄奇,畫家題識「虯枝歷與雷霆鬥,土脈微扶春氣醒。一代滛威誰敢赭,天荒地變獨青青。」強調松樹堅忍長青之特質。諸多展品,面向多元,皆有可觀。

最後,展覽由古代美術的視角關注至今日的臺灣在地,外一章「記憶中的靈木」從貼近生活的角度切入,展出人們記憶中熟悉的靈木,如神木、大樹公。日本神道信仰視巨木為神靈依憑之所,日治時期日人為取得阿里山森林資源,興建鐵路、發展林業,同時籌建神社,並以樹齡久者為「神木」。隨鐵道觀光發展,宏偉的阿里山神木成為重要名勝,風景明信片、旅行合影無不以之為景。此一系列阿里山神木的影像照片,引人駐足。即使物換星移,巨木已然倒下,成為記憶中的風景,但新生的力量,仍將巍然屹立於臺灣山林。

左:日治時期1927年〈阿里山神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攝影/藍玉琦) 右:民國40年(1951)〈臺灣阿里山神木三千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攝影/藍玉琦)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藍玉琦( 23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