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轉世利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藏傳佛教活佛體制17世紀以來的發展

故宮「轉世利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藏傳佛教活佛體制17世紀以來的發展

去年(2020)12月16、17日在臺北故宮文會堂舉辦「轉世利生─十七世紀以來的活佛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聚焦17世紀之後的活佛體制發展,邀請海內外藏傳佛教相關研究學者,討論活佛體制對西藏文化各層面的廣泛影響,也讓大眾對臺灣以及海外藏學研究有更深入瞭解,其研究議題可歸納為六大面向,「活佛認證制度的歷史」、「非格魯派活佛」、「格魯派活佛」、「活佛與佛教典籍的流傳」、「活佛與佛教藝術的發展」、「王權與活佛」,發表中很大一部分關注於民國以來藏傳佛教的口述歷史與藏學文獻解讀,也是近年臺灣藏學界的研究重點。

從轉世化身呼畢勒罕,到轉世利生

從去年(2020)8月延續至今年3月,國立故宮博物院先後在南北院區舉辦「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由圖書文獻處科長暨研究員劉國威帶領策展團隊,精選故宮書畫、器物、圖書文獻各類典藏,南院展出文物232組(364件);北院展出267組(461件)文物,原定向蒙古國博克多汗冬宮借展的文物,因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告結。因此,故宮轉與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及民間單位等合作,洽借相關重要文物,在公私協力下共同合作完成此特展。

配合展覽,去年(2020)12月16、17日在臺北故宮文會堂舉辦「轉世利生─十七世紀以來的活佛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聚焦17世紀之後的活佛體制發展,邀請海內外藏傳佛教相關研究學者,討論活佛體制對西藏文化各層面的廣泛影響,也讓大眾對臺灣以及海外藏學研究有更深入瞭解,其研究議題可歸納為六大面向,「活佛認證制度的歷史」、「非格魯派活佛」、「格魯派活佛」、「活佛與佛教典籍的流傳」、「活佛與佛教藝術的發展」、「王權與活佛」,發表中很大一部分關注於民國以來藏傳佛教的口述歷史與藏學文獻解讀,也是近年臺灣藏學界的研究重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劉國威特別提到,藏傳佛教作為佛教研究中的顯學,無論在歐美或亞洲都有大量學術人才投入,例如1978年成立的國際藏學協會,從僅20餘人出席的會議規模,發展成2019年在巴黎的國際研討會一位難求的盛況。全球疫情之下,臺灣仍有機會將散落在各單位的藏學研究者,齊聚一堂,實屬難得。兩日研討會也在故宮粉絲專頁全程直播,因疫情影響而無法親臨現場的國外學者,則透過影片預錄方式發表。

臺北故宮「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展場。(攝影/朱佑霖)

共襄盛舉:研討會與會人

兩日會議分八場次發表,發表人臺灣學者13位、中國大陸學者6位、海外學者9位,共28人,其中包括兩位在臺仁波切,說明臺灣學院與寺院雙方,在藏學研究領域上往來與交流密切的關係。研討會發表人按發表順序如下:

第一日(12/16):寶吉祥集團文史研究院長暨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大乘林佛學會拉然巴格哈欣仁波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前所長陳慶英、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藍美華、欽哲基金會博士張昆晟、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研究員薩吉爾、柯爾蓋特大學助理教授邵雲東(Brenton Sullivan)、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谷嵐(Fabienne Jagou)、南方科技大學訪問學者博士金漢雄(Hanung Kim)、國立蒙古大學教授Lkhagvademchig Jadamba、紐約市立大學副教授周文欣(Wen-shing Chou)、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陳慧霞、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蘇南望傑、西藏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丹增潘多。

第二日(12/17):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退休教授康嘉鐸(Ricardo Canzio)、波蘭華沙大學東方研究所研究員Agata Bereja-Starzynska、哥羅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學系教授Gray Tuttle、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Nancy G. Lin、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阿旺嘉措、妙乘法苑住持仁珍千寶仁波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廷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陳立建、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梅靜軒、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乃華、深圳大學人文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蔡偉傑、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劉國威、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鍾子寅、阜新蒙藏佛教博物館館長海春生。

會議主持人有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蕭金松、馮明珠、劉國威、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林士鉉、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處長宋兆霖、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鄭永昌。兩日演講內容廣博精深,成果豐碩,礙於篇幅,僅選介幾則發表內容,期使讀者對藏傳佛教轉世活佛體制有更清晰的認識。

臺北故宮文會堂「轉世利生」研討會現場,左至右為劉國威、陳乃華、王廷宇、梅靜軒、蘇南望傑、拉然巴格哈欣仁波切、仁珍千寶仁波切、馮明珠、宋兆霖。(攝影/朱佑霖)

活佛認證制度的歷史:從噶舉派到格魯派

佛教自公元前3世紀起向亞洲各地傳播,於1世紀初傳至中原漢地,遲至7世紀始與藏族接觸,發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風俗習慣,西藏文化融入後期印度大乘佛教和部分中國佛教內涵,發展具強烈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將輪迴理論與菩薩化身度眾的教義加以結合,形成獨一無二轉世化身體制。

活佛體制的誕生

首場發表人陳慶英,題目〈從噶瑪拔希到攘迥多吉〉,重點聚焦於噶瑪噶舉派轉世活佛制度出現之因,以及13世紀噶瑪噶舉派(Karma Kagyu)首位活佛(噶瑪巴.攘迥多吉)誕生的複雜過程。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消亡,藏傳佛教開始需要自行培養佛教大師。噶瑪巴.噶瑪拔希(1204-1283,第二世噶瑪巴)發現要保證噶瑪葛舉派的地位和前途,最重要的是保證教派有一位具威望的政治領袖。他從崩扎巴(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弟子)培養他的過程中,體會活佛轉世是最合適的方案,並做好安排。

噶瑪巴.攘迥多吉(1284-1339,第三世噶瑪巴)五歲時由鄔堅巴(噶瑪拔希弟子)認定為噶瑪拔希轉世,他像普通僧人一樣出家和參加僧團儀式,並按要求拜師受戒,成為比丘。此過程有幾個重要意義,其中活佛轉世拜師受戒,會形成轉世活佛以外的師徒關係,活佛的師父形成另一種高僧標識,又可重新成為轉世活佛系統的起點,有助於促進活佛轉世從單個向群體發展。轉世體制帶來顯著的效果,三世噶瑪巴成功提高噶瑪派在元代宮廷的政治地位,獲得元帝賜予封號並正式承認,是藏傳佛教史上首位經認定而繼承前世地位和事業的轉世活佛,藏傳佛教的轉世體制從此正式進入中國歷史舞台。

陳立建以〈藏傳佛較活佛轉世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為題,接續討論活佛轉世制度問題。認為師徒制與家族制因無法完全適用於藏區的社會宗教和發展,而出現活佛轉世傳承的替代方案。被尋獲的靈童欲承襲前一世的政經地位,除了通過特定宗教程序和儀軌,得到寺院和信眾的接納,又以獲得地方政權或中央王朝的認可最為重要,此點同時也是活佛體系得以形成固定傳承,且不斷延續的核心要素。

轉世活佛體制的維繫

以下兩位學者關注於家族、活佛與寺院間的結構關係,從大量的例證與數據中分析轉世活佛體制如何維持穩定及其運作機制。

張昆晟發表〈做為社會菁英的轉世者─化身論述的宗教論據與轉世化身在社會網絡中的意義〉,以多康地區非格魯派轉世世系為實證,討論宗教菁英(轉世化身人)如何獲得地位的內在關係與方法,解讀家族、喇章、寺院三者間的社會運作機制與內涵,將其權力的競合關係分為「各自為政」、「氣氛緊繃」、「取代型」三大類型,重新解讀清高宗在《喇嘛說》中評論宗教菁英「皆出一家,親族幾與封爵世職無異」的真實情況。

邵雲東在〈格魯派的成功─理性的寺院管理與轉世上師〉發表中,則以格魯派寺院為例,說明為了遏制轉世喇嘛的權力,自17世紀起,格魯派的高僧(喇嘛)開始建立合理的寺院體系及僧職制度。此舉主要為培養更多僧侶,並保護僧團的福祉,及避免位高權重之僧侶的貪婪或私慾破壞僧團,尤其是住持。以此為基準,喇嘛轉世的制度得以發展、沿襲,也確保制度長久如法。

皇權與活佛:滿清皇室與格魯派的盟約

以下兩位學者同樣以六世班禪進獻高宗的《長壽祈請文》為研究對象,但所關心的議題與面向截然不同,各自精彩。

薩爾吉〈六世班禪喇嘛為乾隆皇帝生日所奉祝辭考〉,以北京故宮院藏《六世班禪奏書》為研究對象,是六世班禪為乾隆皇帝生日所奉祝辭文書,原文藏文,附滿文和漢譯版本。文書內容分為三部分,頌文、散文和禮品清單。研究分三方面討論:一是通過對文書梵藏對照的第一頌的分析,說明梵文的書寫並非是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而只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流行風尚,凸顯對佛教發源地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展示出當時僧人階層梵文水準的急劇衰落,梵文已經不再是學識水準的象徵,而淪落為冒充門面的虛飾,二是通過對文書所附的漢譯與講者漢譯本的比較,說明以往的漢譯只是對文書內容的概略說明。三是通過與《六世班禪白丹益喜傳》相關章節的比較,證實《六世班禪白丹益喜傳》史料的可靠性。

周文欣〈試驗性的提昇─指認乾隆皇帝的宿世前生〉,以圍繞六世班禪於1780年乾隆70大壽時進獻的《長壽祈請文》與相關文物討論。祈請文提到乾隆的11位前生轉世,包括來自佛國印度、吐蕃王朝、蒙古帝國,以及遍及各地的格魯派僧人。呼畢勒罕展出《泥金藏文長壽祈請文》,採用宮中書寫佛經的風格和鋪張之氣,無論這是獻給乾隆的信物,或是後來為紀念此事特意製作之物,都說明乾隆不只接納受封,甚至以華美的文物加以推崇,大肆宣揚自己前生曾為中亞藏族住持、密教成就者、著名的峨譯師等,前世皆高居領導地位。班禪當時是格魯派位階最高的兩位喇嘛中的長者,當他將只有高位喇嘛才有的世系授予皇帝,等於讓皇帝擁有掌管內亞佛教的大權,明確了皇室與格魯派的締盟關係。乾隆是清帝中唯一一位,在藏文文獻中擁有廣泛記載轉世世系,且於在位期間留下一連串有形遺產的皇帝。乾隆轉世世系相關物品,被大規模製造、流通並交換,對乾隆前世今生的確認,堪稱乾隆和班禪此次會談的集大成。乾隆對自身「源流」的接受之舉也與後來著作《喇嘛說》,以及設立金瓶掣籤制度不謀而合,顯示了只要經過正統驗證,皇帝也可以是活佛轉世。

近現代轉世活佛的政治功能與義務

國立蒙古大學教授Lkhagvademchig Jadamba發表〈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世系在當代蒙藏佛教世界中的再現〉主要探討問題有二,一是何以哲布尊丹巴傳承世系會於20世紀後期重現?二是在當代蒙藏佛教世界裡,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世系的潛在意義與重要性為何?

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是蒙古獨立運動領袖,1924年圓寂後,蒙古共產黨政府廢除君主立憲制,並於1928年明文禁止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轉世。1991年9月達賴喇嘛正式認定西藏喇嘛蔣巴南卓確吉堅贊為九世哲布尊丹巴,但直到九年後他才獲得蒙古公民身分和官方正式認可,2011年於首都舉行坐床儀式。哲布尊丹巴傳承世系之所以於20世紀後期重現,是因為主權獨立的蒙古需要一個獨立的佛教制度,承認哲布尊丹巴有助於達成此目的。並且在今日也只有哲布尊丹巴世系可與其他高階喇嘛,即西藏達賴喇嘛、中國班禪喇嘛,以及新崛起的印度巴庫拉仁波切平起平坐。

馮明珠〈直貢澈贊法王其人、其事及其與故宮的因緣〉介紹的是一位當代轉世活佛如何實踐他利益眾生的使命,以口述史的方式記錄直貢噶舉派,現任第三十七世直貢澈贊法王的生命歷程與其身為活佛無法改變的使命與義務。2020年印度疫情告緊,澈贊法王到臺北避疫,講者因緣訪問法王,聆聽其自述:4歲在祖父達桑占堆護送下進入直貢梯寺的經過,小活佛的學習與生活﹔1959年西藏風雲變色之際為何未跟察絨家族離藏,俗世的中學生活﹔1975年離藏赴美,返回拉達克閉關修行,弘揚教務,在印度德拉敦開始強久林佛學院創設「松贊圖書館」及2015年出任聯合國「山區夥伴全球親善大使」等等。2006年講者受命執行《龍藏經》出版一事,耗費頗鉅,必須另編列預算方能據以推動,這時澈贊法王通過一個德國基金會資助20萬美元專用於出版,故宮就此與澈贊法王結下因緣。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朱佑霖(Chu Yu-Lin)( 78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