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

從倫敦濃霧到夜曲之美:惠斯勒的印象時刻
在臺灣,多數人對惠斯勒的印象停留在《畫家之母》,但他其實是19世紀最具創新精神的畫家之一。他並未加入印象派,卻以城市景觀...
旅行是畫家的必修課?十八世紀壯遊對英國風景畫的啟發
十八世紀的「壯遊」(Grand Tour)不僅是英國貴族青年必經的文化洗禮,更深刻影響了英國風景畫的發展。遊歷義大利、瑞...
如果沒有巴黎:溫斯洛.荷馬與美國印象派的可能歷史
在印象派被視為源自法國並影響全球藝術之前,美國本土的畫家溫斯洛・荷馬已以獨立姿態探索光與色的關係。他未曾留歐,卻在謝弗勒...
賞月的100種姿勢:最後的天才浮世繪師──月岡芳年《月百姿》精選
在中秋夜抬頭仰望,你看到的是一輪明月,還是千年的故事? 日本浮世繪大師月岡芳年(1839–1892),在生命最後八年創作...
漂浮之城:透納筆下的威尼斯——游離於虛實之間
透納究竟如何藉由「漂浮」重塑威尼斯的視覺再現?為何他的描繪在19世紀英國畫壇顯得如此獨特?回到18至19世紀英國畫壇,威...
臺北最古老的寺廟──劍潭寺,從建築到風花雪月的傳說
你認識劍潭寺嗎?劍潭寺身為臺北最古老的寺廟,發跡於明崇禎年間,歷經清領與日治時期的興衰與遷徙。它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更...
新世界中的印象派:美國伍斯特美術館的收藏
印象派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早已超越巴黎畫壇範疇,成為全球藝術史的重要篇章。從戶外寫生到瞬間捕捉,從日常題材到色彩實驗,...
當印象派離開巴黎:日本近現代畫家眼中的光影重構
相較於印象派在美國的快速發展,日本首次展出印象派作品的時間則遲至1893年。1893年,黑田清輝與久米桂一郎自法國學習外...
印象派大揭密:一次搞懂印象派、新印象派與後印象派!
當我們談及「印象派」,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往往是莫內的《睡蓮》或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等光影對比鮮明的畫面。然而...
從他者之光到自我之境:美國印象派的文化建構與審美轉化
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即有大批美國藝術家赴歐深造,進入學徒制的畫室學習,同時於羅浮宮臨摹古代大師作品,實際參與畫室、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