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
如果沒有巴黎:溫斯洛.荷馬與美國印象派的可能歷史
在印象派被視為源自法國並影響全球藝術之前,美國本土的畫家溫斯洛・荷馬已以獨立姿態探索光與色的關係。他未曾留歐,卻在謝弗勒...
賞月的100種姿勢:最後的天才浮世繪師──月岡芳年《月百姿》精選
在中秋夜抬頭仰望,你看到的是一輪明月,還是千年的故事? 日本浮世繪大師月岡芳年(1839–1892),在生命最後八年創作...
漂浮之城:透納筆下的威尼斯——游離於虛實之間
透納究竟如何藉由「漂浮」重塑威尼斯的視覺再現?為何他的描繪在19世紀英國畫壇顯得如此獨特?回到18至19世紀英國畫壇,威...
臺北最古老的寺廟──劍潭寺,從建築到風花雪月的傳說
你認識劍潭寺嗎?劍潭寺身為臺北最古老的寺廟,發跡於明崇禎年間,歷經清領與日治時期的興衰與遷徙。它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更...
新世界中的印象派:美國伍斯特美術館的收藏
印象派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早已超越巴黎畫壇範疇,成為全球藝術史的重要篇章。從戶外寫生到瞬間捕捉,從日常題材到色彩實驗,...
當印象派離開巴黎:日本近現代畫家眼中的光影重構
相較於印象派在美國的快速發展,日本首次展出印象派作品的時間則遲至1893年。1893年,黑田清輝與久米桂一郎自法國學習外...
印象派大揭密:一次搞懂印象派、新印象派與後印象派!
當我們談及「印象派」,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往往是莫內的《睡蓮》或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等光影對比鮮明的畫面。然而...
從他者之光到自我之境:美國印象派的文化建構與審美轉化
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即有大批美國藝術家赴歐深造,進入學徒制的畫室學習,同時於羅浮宮臨摹古代大師作品,實際參與畫室、沙...
日本金漆裡的文學風景——初音:德川千代姬的華麗嫁妝
德川家光之女千代姬出嫁時所攜的華麗嫁妝,由名蒔繪師幸阿彌長重領銜,其工房傾全力打造,歷時約兩年半方始完成,即今日日本國寶...
畫中詩,詩中境:法國風景畫家柯洛筆下的田園夢土
尚-巴蒂斯特・卡密爾・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為19世紀的巴...
文章導覽
1
2
3
...
38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