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

江戶男兒的時尚單品,經典潮流「印籠」小包包
若說現代紳士的流行是在腕上展演,手錶及袖扣成為個人品味的象徵,那麼回到百年前的日本,江戶男兒的時尚舞臺則在腰間的「下げ物...
稽顙應感:後龍普玄壇祖壇之《祈雨科》及相關文物
2021年,臺灣面對旱情挑戰,政府進行多項限水政策舉措,而在民風信俗氛圍濃厚的臺灣,民間也自發性地進行多場道教的祈雨活動...
鏡子問題的幾道線索:對歐文斯藝評的一些延伸
人的活動和意識範疇,以及某些不可理解的、不可控制的部分,都在鏡子那關於分離的「律法」中,挑戰我們的知識和詮釋方式。
「若眾」─這麼可愛肯定是男孩子
當19世紀歐洲颳起浮世繪熱潮時,歐洲人完全沒發現圖中的錦衣寬袍,面容皎潔、眉眼彎彎流波似水的可愛孩子,竟然很多都是男孩子...
麻衫、商羊、寡婦:談臺灣祈雨文化
祈雨是臺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源自於臺灣在地的自然條件、生活環境與生產作息,反映臺灣人對於生活體與地方認同,有著世代承襲的...
鄭麗君與重建臺灣藝術史:無論傳承或反叛,都要對自己的歷史「有感」
臺灣藝術史的推廣近年成果逐漸浮現,民眾逐漸可以對臺灣前輩藝術家與其作品朗朗上口,而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即是...
關於疾病與疫苗的二三景
如何防治傳染病對人類歷史而言至為重要,天花、小兒麻痺等過去容易傳染的重症,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下逐步走向根治。從藝術表現中,...
偷畫賊與現實中美術館的竊盜案
偷畫人和偷書人都是華語中所謂的雅賊,可能因為如此,大眾文化在包裝藝術偷竊時特別輕鬆,絲毫沒有塑造反派角色的壓力。即使現實...
三月三日天氣新:古代美術裡的上巳節
今年春假期間乾旱少雨,不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卻是頗適合出遊踏青的時機。在這段時間出外踏青可謂自古以來就有的習慣,不過過...
花朝
花朝節,慶祝百花生日,又稱花神節。南宋《夢粱錄》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