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演
藝術展演
跟著古染付跨時空壯遊 倫敦亞洲藝術週「古染付:給日本的老青花」策展漫談
臺灣青年收藏家蔡宜倩所經營的沐錦堂(Mujintang Collection),藏有一批精美的古染付約80餘件,為英國倫...
雙重線索、彈性策略中再出發:亞紀畫廊喬遷背後的重點所在
近期,亞紀畫廊搬離信義路四段那使用了三年多的空間,在原空間與仲方資本合作推出「ACHI inspired by Each...
秋賞絕美唐代工藝,倫敦埃斯卡納齊「唐︰陶器、金屬器和雕塑」
作為倫敦亞洲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歷年來的重要參與者,知名古董商埃斯卡納齊(Eskenazi)...
線上/下的邊境遊戲:臺灣與拉丁美洲街頭藝術交流計畫
寶藏巖從過去至今,因為其邊陲性,經常是塗鴉客選擇創作的場域,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便試圖將此處長期累積的特色與歷史,與...
轉吧,轉啊,五彩的膚色陀螺:從致穎「總是春光乍現」談演算法下的偏見
「總是春光乍現」展覽中,致穎首先以疫情間歧視亞裔的字眼「功夫流感」做為進入展示的開場。試圖讓台灣觀眾對於「種族」與「歧視...
細節藏在C-LAB「FUTURE VISION LAB 2021」:全台唯一360度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勾勒未來視覺奇想
臺灣唯一的戶外半球型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FUTURE VISION LAB(DOME)自10月8日起至11月28日將...
冬園相片上的灰塵:汪正翔「餘燼」與無感的攝影
這本汪正翔的家族相簿,記錄的是數位攝影日益普及之時,他最後一次的家族旅行。而在展場一角他所設置的觀看裝置裡,我們所能看見...
走向世界:北美館響應文協百年,再現日治時期經典畫作
臺北市立美術館「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一展,依循文協自1920年代以來推動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梳理藝術、...
招魂的裝置,關於吳耿禎的「穿牆術」
「吳耿禎:穿牆術」有兩件作品《穿牆術》與《(不)移動旅行者》,先就後者來說,這可說是口述的舞蹈劇場,邀請觀者進入圍籬區,...
紙之宮殿:張徐展於柏林2021年度藝術家展
一推開《動物故事系列:流動碎片》展間入口的厚重簾幕,觀眾便瞬間從明亮的柏林民眾宮殿展場,跨入了另一座既陌生又令人著迷的魔...
文章導覽
1
...
79
80
81
82
83
...
135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