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演
後複製時代的寫生——吳尚洋在台南新藝獎的洞穴寓言:2024絕對藝力「文字力・評藝堂」選文
從吳尚洋的創作脈絡來看,不論處於展覽的前景或後景,寫生與臨摹皆為他創作的核心意識。寫生與臨摹皆要求繪者對繪畫技藝的高度掌...
衝突如何平衡?臺灣藝術家羅晟文參展歐洲宣言展,側寫「不違法的釣魚競賽」等三個藝術計畫
計畫推動的一開始,即受到一些動物保護人士的關注,指稱他們是殘酷、不人道的藝術團體,仗著生態調查的名義去傷害河裡的生物。但...
故宮「大美不言」特展璀璨登台,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梵克雅寶展出260件精選珍藏
本展精選三方典藏珍品,涵蓋陶瓷、玉石、傢飾、瓷器、服飾、雕塑、平面藝術、珠寶與鐘錶等,總數逾260組件藝術瑰寶,9月26...
與希望同行,開拓科技藝術前沿:「2024林茲電子藝術節」的臺灣創作者
2024林茲電子藝術節於9月初落幕,今年以「希望——誰將扭轉局勢」為主題,匯集來自全球共1,260位藝術家、科學家與行動...
透過「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重新勾勒臺灣藝術史的多元性與國際觀
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以館藏的常玉作品與研究為基礎,再擴及至和常玉同期與之...
現代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不朽傳奇──香港M+博物館「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回顧展超高的含金量,得益於2017年M+分別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以及香港大學建築學系,聯合舉辦「重思...
葉怡暄創作中的「向生而死」
「生活已經很殘酷了。」葉怡暄說。面對殘酷的生活,藝術能做什麼呢?攝影能做什麼呢?是去再現它嗎?或許葉怡暄的藝術創作在思考...
萬年站的下一站?遁逃出的中間景觀——評李承亮「猩的展」裡的藝術創造
「猩的展」不僅僅是李承亮在非日常經驗的駐村、登山下所岔出的創作支線,也可以視為李承亮在不同框架逃離下衍伸出積極性的藝術創...
身體可以擺脫頭顱嗎?評破空間的《廣場》
不同於過往於戲曲中心裡頭上演的新編、改良戲曲或跨劇種文本,傳統的戲曲形式,在這個難以區分舞台與觀眾席的方形表演空間裡可說...
吳耿禎,手把手:自文化集體性中解放的手藝與重構
吳耿禎這雙手,剪紙已剪了二十年。今年他與尊彩藝術中心合作,回到家鄉的臺南市美術館舉辦個展「剪花人 土象星」,又像是對自己...
文章導覽
1
...
14
15
16
17
18
...
127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