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演

喧囂的孤獨——關於臺灣膠彩畫的三個提問
「膠彩」這個誕生於1970年代的「台灣的發明」,在現今「重建台灣藝術史」的熱潮之後,許多日治時期的相關作品,也躍入觀者眼...
誤解並不等於溝通失敗—「OHAE: Kwang Hyun Kim」展開詮釋符號的雙向對話
韓國當代藝術家Kwang Hyun Kim在DOPENESS ART LAB舉辦臺灣首次個展「OHAE」,為韓語發音的「...
流轉於自身與他者之間的視角:馬克.布拉德福特:異域奇珍
在本次展出四件以龍舌蘭為主軸的大型具象畫作,是布拉德福特對此植物的屬性特別感到興味盎然的成果。這種常綠灌木大多生長在溫暖...
凝視在地的宏觀視野:「阿馬德奧.盧西亞諾.洛倫薩托」亞洲首次個展
洛倫薩托的時代背景正逢巴西的社會型態從農業轉向工業的過渡階段,加上本身從藍領階級轉為藝術家的經歷,因而他也特別聚焦在勞動...
逼近「奇異點」?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在科技革命時代對AI的開放式提問
今年在AI狂潮下,多數作品、展覽都汲汲營營的討論AI對藝術生產、對觀眾的影響,談及策展人們如何看待AI在未來藝術創作中的...
「珍珠」是為了自我修復傷口而分泌的物質:高美館以女性藝術所共構的南方視野
展名「珍珠」取自紀錄文學《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中文譯名,在海洋民族與島嶼文化脈絡中,海洋並非是隔絕的高牆,而是...
當玩具不只是玩具—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玩具藝想 Toy or Art?」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曾形容:「玩具是孩童的第一項藝術啟蒙,或者應該說,對他而言,那是...
一個老左派的「全球南方」之路:《吿別──到南方去》
在《吿別──到南方去》劇中,台灣的差事劇團與釜山的空間劇場於牯嶺街小劇場呈現了切.格瓦拉1967年決定赴玻利維亞革命前,...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原住民藝術 × MIT新人」雙特區展位觀察
今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MIT新人推薦特區」在165名藝術家中,徵選出七位藝術家之外,更首次有新媒...
藝術啊,還願意自由嗎?從藝術自由日看藝術創作環境的十年變遷
復辦的藝術自由日選擇在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舉行,以「變形記」為題,向超現實主義一百年致敬,倒是提醒了至今在國內尚未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