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翔

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 Boston)藝術創作碩士(肄業)。目前往返碧潭與台北之間,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 。看得見,會按快門。

台灣達利還是AI繪圖?陳水扁新勇哥物語的低技術邏輯
對於從小看著陳水扁的我而言,至今仍然無法接受我竟然在藝術網站上討論陳水扁的創作(我到底在做什麼?)。它的發生仰賴各種因素...
酷兒的擬像:楊登棋個展「居家娛樂」的肖像攝影
「居家娛樂」提供了一個機會,讓觀眾思考個人、媒體與攝影之間的關係,它既不是「代表」(紀實的觀點),也不是「形式」(現代主...
從「名畫遇襲」談倡議的藝術與用藝術來倡議之差異
我試圖從形式、效用、批判與共量四個標準來檢視處理議題的藝術與具有藝術性的倡議之間的差異,其實並沒有得到一個清晰的答案,因...
【攝影作為評論】真正的創作發生在照片之外:廖烜榛、黃奕捷個展「燕子洞」的展場攝影
我發現這些照片並不遠離攝影的範疇,當我們說它「不攝影」,其實那只是在強調攝影語言的意義下成立。但是我們說這是一組攝影作品...
藝術文體的當代變異與觀察
當代的「藝術文體」時常可見把各種目標混在一起,我們既要概述作品,又要闡述作者心情與動機,然後還要與作品發生一種有機的聯繫...
反抗藝術就是反抗藝術的周邊:fun進北美館的邊陲突襲
我覺得《邊城》,一個選擇藝術周邊進行挑戰的行動,或許反而比較切中問題的核心。那就是當代藝術本來就不再是一個藝術理念,而是...
美感教育:可不可以只想有一支好看的掃把?
美感教育的根本問題其實不只是美學素養的問題,還牽涉西方現代主義擴散至全世界之後使得美感趨於一致的問題。而反抗這件事的困難...
我想知道「有沒有人觀看藝術」有沒有發生:當代藝評的學術化傾向及其問題
藝評乃至於藝術的學術化有其問題。就現實層面而言,當代學術性的藝術觀看方式,具備了審查其他藝術的優勢位置。當我們宣稱學術與...
最後的情人節:我一直在想為何這個展那麼讚
莊約翰的作品既不是一種社會奇觀,也不是社會議題的反思。「最後的情人節」並不真正邀請大家去理解這個現象。論述更像是一個參考...
圈外人可以談NFT藝術嗎?
問題不是NFT是不是藝術,而是生成藝術如何可以完全不像藝術,但是又具有一個藝術的邊緣屬性。只要完成這兩個條件,生成藝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