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705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追憶三毛與席德進
席德進是祖籍四川的畫家,畢業於杭州藝專。於1948年落腳台灣後,他把學自西畫的技巧,展現在水彩、油彩畫上,但沒有忘卻中國...
如何判讀藝術品的價值(上)
文化藝術範疇非常廣泛,因此當我們在做藝術價值判斷時,會顯得極其繁複。尤其當我們談到現代及當代藝術價值的判斷時,更不如同賞...
後疫情時代的地域分離與商業交融──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
在全球最具權威性的藝術博覽會中,軍械庫雖然不及巴塞爾(Art Basel)的豪門聲譽和財團投資,也並非像弗里茲藝術博覽會...
與瑪麗.摩爾對談亨利.摩爾──由家族記憶出發的亨利.摩爾掛毯展
無論是否熟悉藝術史,我們都不難認識到作為雕塑家的亨利.摩爾,或是那描繪二戰期間人們避難倫敦地鐵,懾人心魄的素描繪畫。若稍...
【以雕塑之名】產業困境中,當代雕塑的整合經營與創作出路二三種── 專訪胡氏藝術、双方藝廊負責人胡朝聖
胡氏藝術的一個重要業務是參與公部門的公共藝術標案,加上相關的地景藝術節、城市藝術節,為創作包括傳統雕塑、複合媒材裝置在內...
【以雕塑之名】尋找跳脫框架的公共藝術思維──專訪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副總經理徐孝貴
談如何追求活絡的雕塑藝術市場,徐孝貴直言其根本的關鍵仍在於良好的創作觀念,作品本身是否吸引人是最重要的基礎。現今,藝術市...
【以雕塑之名】在傳統與當代的交界,與大自然的韻律共在 ──專訪薩璨如與尼古拉.貝杜
長年居住在義大利的雕塑藝術家薩璨如與夫婿、同時也是建築師及藝術家尼古拉.貝杜(Nicolas Bertoux),在義大利...
【以雕塑之名】雕塑的可能性──對談台灣雕塑
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未能形成一個明確的雕塑藝術市場?而當材料與創作方式不斷變化,我們不難看到將所有複合媒材、裝置等立體創...
收藏與買賣
競拍文物藝術品,通常有兩種人:一是純投資客(當然其中也不乏投機客),一般古董文物或藝術品的經銷商都屬之,他們尋求的無非是...
【專題】以雕塑之名:台灣雕塑藝術的現況與未來
若觀察台灣美術館展覽、藝術評論,「雕塑」一詞,彷彿成為了一個古老、衰頹、避免被使用的字詞。這樣的現象不禁引發我的好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