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佳士得延續對全球大師頂級傑作的市場領導地位,譜寫藝術史的巔峰交匯與碰撞。從常玉、趙無極、吳冠中、丁衍庸等二十世紀大師,到西方現代主義先鋒畢加索、夏加爾,再到當代亞洲藝術草間彌生、奈良美智,佳士得的香港拍場讓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打動人心的珍罕巨作匯聚在此,為藏家獻上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作為巴斯奇亞巨作亞洲市場的持續引領者,繼今年早前於香港拍場亮相的《戰士》及《無題》均取得耀眼佳績後,佳士得呈獻巴斯奇亞作於1982 年的又一恢宏巨作《Donut復仇》,傑哈德.李希特罕有館藏級傑作《抽象畫747-1》,以回應亞洲市場對西方藝術大師頂級作品的熾熱需求,繼續奠定佳士得為亞洲及國際市場帶來藝壇巨擘頂尖傑作的宏偉願景和領導地位。本次拍賣更將推出全新的展覽陳設方式,為觀者營造一座沉浸式的浪漫「花園」,讓藏家領略雕塑藝術傑作多面的美。
唯一紅色背景百合現世 常玉的前衛探索
屢屢為常玉花卉主題作品締造拍賣紀錄,佳士得即將於香港秋拍再度呈現常玉力作─《紅色背景的百合花》。常玉一生中僅創作了三幅以百合花為題材的畫作,即將亮相佳士得拍場的傑作《紅色背景的百合花》不僅在繪畫題材上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內涵,也在平面色彩空間和線條美學等面向有了深刻的革新,可謂「常玉美學」的集大成者,也印證了常玉在中國乃至世界現代藝術發展所代表的歷史價值和美學意義。
不同於常玉最常見的花卉題材「菊花」,總共繪製了55幅,據常玉全集記載,其一生僅創作了三幅以百合花為題材的畫作,其中一幅僅為流傳,另外一幅則以深綠為底色,《紅色背景的百合花》則是唯一一幅以絢爛的紅色為背景的百合瓶花傑作。相對於菊花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正直與高潔,百合花在西方文化中則擁有著至尊聖潔的地位,常玉採用西方聖潔之花這一具有獨特西方文化內涵的題材,融合東方寫意畫法,在美學體驗和文化融合中,取得了歷史性新的突破。
就色彩表現上,常玉1940年代以後的作品,一大重要變化就在色彩的大膽運用,他開始使用更為鮮活濃烈,高度純淨的「普藍」、「褐紅」、「墨黑」等,每一張油畫都呈現了強烈的色彩個性,極具表現張力,這和1930年代用的粉色調和低飽和度色彩截然不同,體現出常玉對於色彩更進一步的探索。《紅色背景的百合花》使用天鵝絨般濃烈的紅色背景,底部用中國古典皇室特有的明黃壓底,使得畫面整體呈現出富麗堂皇的尊貴氣息。畫面的色彩和空間已經完全摒棄西方傳承千年的透視法,不再強調空間縱深的三維空間及立體感,呈現的是平面的、純粹的色彩空間。這種採用單色色塊創造空間深度的方式,在戰後更多當代大師作品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比如羅斯科(Mark Rothko)的靈魂色彩等。
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部主席張丁元更進一步表達:常玉能在中國現代藝術大師,乃至世界藝壇中脫穎而出,就在於他能體悟又完美實踐了「平面性藝術」與「色彩表現性」這兩個現代藝術發展的精神綱領。用線條將象徵性的圖像賦予了精神性和現代性,對於色彩的直覺有了創新的思考邏輯。他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視覺場景,在當中推進其美學形式的探索和轉換,並滲透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意境,把所有美學、哲學上的體悟都灌注到一個靜觀優雅的生活情景,賦予靜物主題一種新的深度和境界,能達此意境者,唯常玉而已。
李希特生涯代表作《抽象畫747-1》再現拍場
隨著近年亞洲藏家對西方藝術家館藏級巨作的需求急增,佳士得每季拍賣均會藉由其全球業務網絡,將重量級拍品帶至亞洲。此季拍賣,佳士得也將帶來抽象藝術巨匠,傑哈德.李希特(Gerhard Richter)館藏級傑作《抽象畫747-1》(Abstraktes Bild 747-1)。李希特於1991年完成這幅經典畫作,並於同年選擇以此畫作為其於倫敦泰特美術館首場回顧展的首秀作品,此畫同時體現李希特在鑽研創作技巧方面達至全新層次,開啓藝術生涯的另一高峰。自此,《抽象畫747-1》多次在倫敦、巴黎、波恩、斯德哥爾摩及馬德里等地博物館舉行的藝術家個展中展出。
全球十幅成交價最高的李希特作品之中,有九幅均於1986至1992年完成。完成於1991年的《抽象畫747-1》,正值李希特藝術生涯最重要的年份之一。該作展現出層次豐富的迷人色彩,熾烈且深沉,是藝術家以其獨特手法持續專注地划過畫布表面,塑造出充滿戲劇張力的力量。李希特運用色彩的卓越技巧以及拿捏色彩情感力量的天賦,在此表露無遺。因而當此幅畫作於2007年2月首度亮相拍場時,即創下當時藝術家世界拍賣紀錄。《抽象畫747-1》現估價介乎1.28至1.66億港元,將成為亞洲拍賣史上估價最高的李希特作品。
李希特於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行自己首場作品回顧展時,特別挑選此作開場。《抽象畫747-1》是李希特於1991年創作的四幅重要作品中第一幅,這批系列畫作印證他不斷鑽研抽象藝術的技巧。四幅作品曾於1993至1994年在馬德里索非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一同展出,但唯有此作曾先後參與1991至1994年間在倫敦、巴黎、波恩、斯德哥爾摩和馬德里舉行的五場歐洲博物館展覽,顯見此作對李希特的重要性。
從克利時期到暮年之美 綜觀趙無極的精妙色彩
揚名巴黎,繪畫大師趙無極為西方世界帶進東方水墨渲染的玄妙氣質。法國詩人彭乃華(Yves Bonnefoy)認為趙無極「在靜默、沉思中將色彩幻化為無形的具象,或是輕描淡寫、淺談清唱,或者是快筆重墨、天馬行空,進行豐富而細膩的表現,為感性的觀賞家創造出和諧、迷人甚至戲劇化的風采。」對趙無極而言,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色彩的交融和筆法的交織。他曾經說過:「色彩是能表達一種空間感的光。」本季香港秋拍「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系列拍賣將帶來四幅趙無極的畫作,包括創作於1950年代「克利時期」與「甲骨文時期」的珍貴作品,以及兩幅晚年將和諧的色彩與自然景觀以及寧靜的氛圍相呼應的佳作,令我們一探這位法籍華裔藝術家的流金歲月,於不同創作階段對色彩的精妙運用。
遵照17至18世紀在歐洲盛行的「壯遊」傳統,趙無極於1950年開啓了自己的歐洲「壯遊」,穿越法國、瑞士、義大利、尼德蘭(荷蘭)等國。期間,歐洲藝術、建築與港口激發趙無極創作出一系列視覺日記作為隨行記錄,並推動了他以線條和透視進行更深入的藝術探索。創作於1952年的《無題(月滿千帆)》被視為趙無極「克利時期」的重要作品。畫作中,人物與船隻的處理展現出保羅.克利對他的影響,充滿了錯綜複雜的視覺衝突。帆船題材在趙無極的創作生涯中僅出現過三年(1951-1953),同時期如《月滿千帆》般大尺寸作品有紀錄的亦不超過五幅。除了尺寸、數量罕見,2019年趙無極基金會出版的《趙無極油畫全集》中對《月滿千帆》也有著大篇幅著錄與詳盡的出版記錄,甚至載明其來源為紐約畢趣畫廊,乃1952年第一家於紐約展出趙無極作品的畫廊,極具代表性意義。
1954年至1955年是趙無極藝術生涯突破性的一年,他探索出融合東西方文化於抽象中,並稱之為「想象的、難以理解的文字」,一種跨越文明界限的通用語言,即後來廣受歡迎的「甲骨文系列」。作品《花》(1955年)與趙無極「甲骨系列」的其他作品多為單色背景相較,充滿生動的藍、紫與薔薇色色調。與此同時,1954至1956時期的許多作品亦表明趙無極利用抽象形式來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心:畫作標題明顯點題自然現象,而「花」被解構成受甲骨文啓發的符號。作品中,趙無極關注的是大自然千變萬化的創造力,也是對大自然與中國上古文明的頌歌。
《25.05.01》則展現晚年的趙無極再一次以一種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場景給觀眾們帶來驚喜。以中國山水畫的筆觸在透濕的水汽和空氣中有如藤蔓般歡快飛舞,編排出一種視覺節奏,和諧的色彩與自然景觀和寧靜的氛圍相呼應,喚起一種超然的境界與靜謐的氣氛。淡雅的赭色和黃色顏料營造出輕盈的效果,朦朧而純淨,清新的綠色則描繪了春芽般的覺醒和更新。光線從中心上方照射下來,加上延伸的、發芽的藤蔓生長在畫布邊緣之外,幾近一棵燦爛盛放開花的植物般帶來希望。此作不僅體現了藝術家暮年的寧靜心態,亦展現了他對個人藝術表達的終身追求,不受任何束縛。
吳冠中的生命之旅
本次夜拍中也將帶來兩件吳冠中1977年的頂級油畫作品。其中《灕江之濱(一)》創作於1977年左右吳冠中經桂林赴貴陽探望岳母的途中,是其灕江四幅作品中的第一幅,也是尺幅最大的一幅。
《灕江之濱(一)》構圖簡練清新而意境深遠,上半為山、下半為水,中間則有林木、房屋、人跡,在大山大水中巧妙牽起生活與土地的緊密連結。主山峰於畫面中央蘶然聳起,峰林往後方綿延,形勢雄偉險峻,油彩堆疊的筆觸反映山石粗獷質感,蘊藏折服人心的自然能量。一如中國古代畫家,吳冠中往往飽遊山水之後才作畫,綜合多重角度、多處取景。強調意境與感受的前景中,靜謐江水在山影下散發著溫暖潮濕的氣息,往中心點曲折隱入茂密叢林,並流經行人、屋舍,視覺觀點的轉換隱喻了時間之流淌。此半部以疏緩筆調描寫,深淺交疊的綠色調如暈染效果般透明朦朧。桂林最著名的景觀之一盡納畫幅,在吳冠中無懈可擊的佈局、精彩筆法及層次豐富的用色之中,令觀者感到身臨其境。該作的深遠空間層次及充滿生命力的寫意落筆,散發出東方審美情致與動人深意,其出色之處不僅在於對風景油畫領域的高度創新,更映照出吳冠中融貫古今中西的思索與毫不妥協的膽識與格局。
佈局全球的草間彌生與奈良美智
深受亞洲藏家喜愛的草間彌生與奈良美智,隨著其全球巡迴展的接次舉辦,在收藏市場上也更形擴展。草間彌生今年四月剛在紐約植物園舉辦了大型裝置藝術展覽,同月又在柏林Gropius Bau博物館展開首個德國大型個人回顧展,接著也將於2022至2023年在香港M+舉辦大型展覽。本次佳士得夜拍呈現了兩件跨越媒材的頂級草間南瓜。其中油畫《南瓜(LPASG)》為草間彌生方形的黃色南瓜在拍賣市場上出現過的兩件之一。
靈感取自經典童話故事《綠野仙蹤》,奈良美智與杉戶洋(Hiroshi Sugito)兩位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名為「Over the Rainbow」,是電影《綠野仙蹤》中家傳戶曉的歌曲名字。罕見的師生合作雙子油畫,兩件作品中的女孩極有可能是在描繪故事中的女主角桃樂絲(Dorothy)。奈良美智及杉戶洋的這次合作僅創作了大約35件作品,據圖錄記載,本組作品創作於二人合作初期,創作由奈良主導,因此呈現出來的作品是整組合作中少有、明顯帶有奈良個人印記之作。
首次現身亞洲拍場 格尼館藏級巨作《75歲的查爾斯.達爾文》
將於香港佳士得晚間拍賣首度亮相,同樣具博物館等級的西方巨作尚有羅馬尼亞藝術家艾德里安.格尼(Adrian Ghenie)創作與2014年的《75歲的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at the Age of 75)。
尺幅浩瀚的《75歲的查爾斯.達爾文》以英國生物學家和博物學家達爾文為主角,其代表著作《物種起源》可說是生命科學的集大成作,闡釋了生命千變萬化的奧秘。畫面中,一個孤獨的個體靜坐在畫面中央,周圍環繞著無邊無盡的自然宇宙:黃金和土色的色塊如碎金般圍繞著他斑駁閃爍,充斥了整個畫幅,讓觀者彷彿沉醉於一場生命與回憶的夢境之中。佳士得亞太區國際總監暨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部聯席主管克里斯蒂安.阿爾布(Cristian Albu)認為:「格尼的畫作將藝術、美學、歷史、政治等宏大的世界觀相交融,彷彿一篇講述權力與慾望主題的浪漫詩。」
在格尼首次於倫敦佩斯畫廊(Pace Gallery)舉辦的展覽「傀儡」(Golems)中,格尼於畫廊空間內打造了另一個空間,房間以精心採購的十八、十九世紀的傢具和地板為特色,並與當代物品,特別是塑料椅子並列。照明來自空間內部「窗口」的光芒,而這正是啟蒙思想的象徵表現。在這名為「達爾文室2013-2014」的空間裝置中,格尼重建了林布蘭(Rembrandt)1632年的繪畫《冥想中的哲學家》(Philosopher in Meditation)的場景,而觀者需要沿著一條黑暗的通道走入,藉此將現今畫廊環境與「哲學沉思」的神聖空間分開。格尼藉由環繞著達爾文而產生的諸多討論與質疑,諸如人類的重要性,乃至於上帝的全能和創世等,重新審視西方整個智識傳統。格尼在純熟的繪畫技藝外所展現的思維深度,令其成為同時期最炙手可熱的畫家之一。在《75歲的查爾斯.達爾文》創作後的第二年,格尼便受邀代表羅馬尼亞參加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並對「達爾文房間」有了更深層與廣闊的討論。
巴斯奇亞1982年《Donut復仇》
作為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亞洲市場的持續引領者,繼今年早前於香港拍場亮相的《戰士》(Warrior)及《無題》(Untitled)均取得耀眼佳績後,佳士得將於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巴斯奇亞作於1982 年的又一恢宏巨作《Donut復仇》(Donut Revenge)。
迄今為止,巴斯奇亞的前十大世界拍賣紀錄中有7件作品來自1981至1982年,包括佳士得香港於今年3月拍出的《戰士》,其成交價高達3.24億港元,成為亞洲拍賣史上最高價的西方藝術作品。1982年,可謂其藝術生涯的重要分水嶺。《Donut復仇》一作中,藝術家將燦爛醒目的粉紅色與深紅和黑色並置,並以圓滑的曲線及魁梧的形狀表現畫面中央的人物,有別於過往描繪主角的方式。主角頭上彷彿聖光的光環,令人聯想起藝術史中的聖人、救世主和國王,又與藝術家心目中的黑人英雄遙相呼應─包括爵士音樂家、拳擊手和棒球運動員─這諸多身分均與巴斯奇亞自身混合交融。
叱吒風雲的五位藝壇新星
現代及當代藝術從來都是風起雲湧的領域,不斷有新晉藝術家展露頭角,用他們鮮活大膽又特立獨行的藝術語言為現當代藝術圈注入鮮活動力。近年來,一些藝術家的名字不斷出現在佳士得拍場並刷新自己的拍賣紀錄,成為受到藏家們青睞的新寵兒。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也將呈獻多位備受矚目的年輕藝術家的優秀作品。而這五位未來可期的冉冉新星分別是阿莫奧克.博福(Amoako Boafo)、艾佛莉.辛雅(Avery Singer)、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黃宇興,以及莎拉.休斯(Shara Hughes)。
出生於1984年的加納藝術家阿莫奧克.博福在去年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中首次亮相,其首次於亞洲呈獻的作品《巴巴.迪奧》(Baba Diop)便以889萬港元的高價成交。博福的畫作由著名的西雅圖畫廊Mariane Ibrahim 代理,而他更於2019年成為盧貝爾博物館(Rubell Museum)的首位駐留藝術家。博福擅長用手指畫上厚重、充滿動勢的筆觸,勾勒出肖像的肌肉結構,顯示獨特質感。其以鮮艷顏色入畫的大膽背景極富張力,就像即將亮相於本季香港秋拍的作品《Hands Up》的檸檬黃色背景般,往往帶給觀者視覺上的衝擊。
黃宇興的名字近年在中國藝術圈著實火熱。出生於北京,200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的黃宇興,繪畫並不受制於某一個理想形象的規定,而是從繪畫內部自然生長出來─從其早期的實踐直到現在,水、漩渦、樹林、礦石、晶體乃至建築均是他鍾愛的主題,並用螢光奕奕的強烈色彩呈現城市裡霓虹燈火般的大自然景色。本季秋拍呈獻的作品《七寶松圖》,描繪佛教七寶聖物中的珊瑚、瑪瑙、珍珠、金、銀、硨磲、琉璃,是十分難得的巔峰之作。
作為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追隨者,出生於1981年的美國藝術家莎拉.休斯剛在英國花園博物館(Garden Museum)完成首個博物館級展覽。而她在今年5月的佳士得香港春拍中,憑借《我配不上這花束》(I don’t Deserve These Flowers)475萬港元的成交價,打破自己的世界拍賣紀錄。一直視霍克尼為偶像的休斯原本主要描繪室內空間,2015年移居紐約後,她的創作題材轉為風景:以烏托邦的構圖營造屬於她的虛實世界;用同樣明晰的筆觸、霍克尼式飽和的大膽色彩調配表達她的所思所想、堅定她的信念。其大膽、粗獷的用色風格亦令人聯想起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野獸主義。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11月號3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