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正在改變博覽會的瀏覽經驗,有哪些畫廊不容錯過?

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正在改變博覽會的瀏覽經驗,有哪些畫廊不容錯過?

首屆以線上展廳形式呈現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是否仍改變了藝術愛好者們的藝博會體驗?而在這樣的藏購與參觀經驗轉變中,又有哪些畫廊呈現不容錯過的精彩之作?
昨(18)日,首屆以線上展廳形式呈現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開啟了第一日的貴賓預展。雖然這類的線上觀展經驗並不鮮見,但這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下的緊急應變措施,是否仍改變了藝術愛好者們的藝博會體驗?從中可見的是,以頁面區分的畫廊展間中作品的售價不若以往需要向畫廊人員洽商,作品價格一目了然、銷售情況也隨時更新,沒有實體現場的展覽,更有了及時更新上架作品的彈性。而在這樣的藏購與參觀經驗轉變中,又有哪些畫廊呈現不容錯過的精彩之作?(延伸閱讀:〈亞洲最頂級藝博躍上虛擬空間,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開展前亮點預報〉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線上展廳:www.artbasel.com/viewing-rooms

厲為閣(Lévy Gorvy):視界
厲為閣呈現「視界」(Perspectives),展示畫廊代理藝術家精選逸品,包括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皮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帕特.斯蒂爾(Pat Steir)與屠宏濤。亮點作品包括《130×130厘米,2019年10月10日》(130x130cm, 10 October 2019),蘇拉吉著名的「超越黑」(Outrenoir)探索「黑」之美學潛能的系列新作。白髮一雄的重要畫作展示了這位戰後日本具體派運動健將的成就:用繩索將自身懸於天花板上,運用足部繪製《無題》(1962),本作遂有機結合了具體派哲學之核心元素——物質與精神。屠宏濤《小森林》(2017-19)色彩豐饒繁盛,融合了風景和態勢抽象,將西方藝術傳統與中國書畫藝術傳統以極富表現力的方式融合。
皮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Peinture》,壓克力顏料、畫布,130x130cm,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ADAGP, Paris)
卡邁勒.梅努赫畫廊(Kamel Mennour):呈現藝術史上重量級藝術家
位於法國巴黎左岸的卡邁勒.梅努赫畫廊推出多位藝術史上橫跨亞、歐的重量級藝術家作品,包含法國藝術家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卡蜜爾.安侯(Camille Henrot)、貝唐.拉維耶(Bertrand Lavier)、弗朗索瓦.莫黑雷(François Morellet)、中國藝術家黃永砅、印裔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韓國藝術家李禹煥(Lee U-fan)、摩洛哥-法國藝術家拉蒂法.艾霞克茜(Latifa Echakhch)、在紐約創作的羅迪納(Ugo Rondinone)、美國藝術家馬修.盧茨.基諾伊(Matthew Lutz-Kinoy)。涵蓋雕塑和繪畫的十件藝術家代表作,在相互呼應的呈現上,凸顯了藝術中對於觀念和表現、線條和筆觸、單色和形體、抽象和極簡的各種極致追求。
李禹煥(Lee U-fan)《From Line》,Pigment suspend in glue, on canvas,90.9 x 72.7cm,1979。(卡邁勒.梅努赫畫廊提供)
貝浩登(Perrotin):以藝術突破藩籬
貝浩登將呈現一系列油畫、繪畫、複合媒介以及印刷作品。參與藝術家包含伊凡.亞戈特(Iván Argote)、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蘇菲.卡爾(Sophie Calle)、延斯.梵歌(Jens Fänge)、博納德.弗瑞茲(Bernard Frize)、扎克.哈里斯(Zach Harris)、漢斯.哈同(Hans Hartung)、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朴栖甫(Park Seo-Bo)等。橫跨不同年代、地域和藝術手法,由抽象表現主義和抒情抽象先鋒突破藩籬,為當代藝術發出先聲,並不斷塑造當今視覺文化的傑出身影,為觀眾帶來多元化的藝術觀賞體驗。
博納德.弗瑞茲(Bernard Frize)《Haoh 2018》,Acrylic and resin on canvas,180x220cm。( Photo by Claire Dorn. © Bernard Frize / ADAGP.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薩德斯.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詮釋文化與政治神話
在倫敦、巴黎、薩爾茲堡都有空間的薩德斯.侯巴克畫廊始終是巴塞爾藝博會的常客,近兩年也持續參與臺北當代藝博會。此次線上展廳將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並會在展期間持續更新。展出藝術家包括臺灣藏家熟知的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李昢(Lee Bul)等,年初於臺北當代即意欲推薦給亞洲藏家,年輕的英國藝術家奧利佛.比爾(Oliver Beer)也在展出之列。而以碳筆、石墨繪製大型繪畫,作品極具雕塑性美感的美國藝術家羅伯特.隆戈(Robert Longo),其作品總是採擷媒體圖像或歷史文物等經典原型,並藉此再詮釋我們當前的文化與政治氛圍的神話。
羅伯特.隆戈(Robert Longo)《未命名(亞當)》(Untitled [Adam] ),紙、炭筆,243.8 x 152.4cm,2012。(薩德斯.侯巴克畫廊提供)
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形式與色彩
此次豪瑟沃斯以「形式與色彩」為題,意欲透過一系列精選藝術家作品,展現藝術家對形式與色彩的探索,並形成跨世代的對話。亮點作品包括喬治.康多(George Condo)的作品《變形》(Transformations)(2019),該作品凸顯了繪畫在康多藝術實踐中的首要地位;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刪塗繪畫」(Redaction)系列作品之一;以及美國雕塑大師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的扭曲噴漆金屬雕塑。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岡瑟.弗格(Günther Förg)到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色彩研究,則追溯了196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發展。而創作於近年的當代作品,包括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的影像作品,以及查爾斯.蓋恩斯(Charles Gaines)、基斯.泰森(Keith Tyson)與麗塔.亞克曼(Rita Ackermann)的繪畫。
喬治.康多(George Condo)《變形》(Transformations),壓克力顏料、石膏、石墨、紙本,182.9×121.9cm,2019。(豪瑟沃斯畫廊提供)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多元文化與身分政治
立木畫廊呈現其代理藝術家的精彩佳作,包括納利.華德(Nari Ward)、拉里.皮特曼(Lari Pittman)、施拉澤.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歐文.沃姆(Erwin Wurm)、徐道獲(Suh Do-Ho)、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與李昢(Lee Bul)等。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呈現了當今的藝術創作全貌,展現了對於融合多元文化、全球社會議題和身分政治的研究與思考,並給予社會對於歷史和當下的評判性解讀。
徐道獲(Suh Do-Ho)《Main Entrance, 388 Benefit Street, Providence, RI 02903, USA》,聚酯纖維、不鏽鋼,340.3×279.6×182.4cm, 2016。(© 徐道獲,立木畫廊 [紐約、香港、首爾] 提供)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多元視角紛呈
白立方自1993年成立以來,畫廊已展出過許多世界上廣受好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 這次於線上展廳呈現的藝術家包括:翠西.艾敏(Tracey Emin)、西斯特.蓋茨(Theaster Gates)、安德莉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阿爾.赫爾德(Al Held)、馬格納斯.普萊森(Magnus Plessen)、卡里.厄普森(Kaari Upson)、傑夫.沃爾(Jeff Wall)以及周力的作品。重點展品有:赫爾德《水星地帶IX》(Mercury Zone IX),赫爾德在其50年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極為繁複的作品,而在這幅畫中,幾何形狀以不可思議的狀態彼此重疊,體現了藝術家對視覺感知的迷戀。而赫爾德也將於2020年11月在白立方倫敦柏蒙塞空間舉辦大型個展。厄普森的《日間棺材——大師》(Day Coffin – MASTER),是一件比真人還大的樹脂藥盒狀裝置。她以幻覺式的郊區家庭生活為參照,將藥盒作為一個象徵物:一方面它只是再平凡不過的小物件,另一方面,它又提示著人類生命的短暫與對保健品的日益增加的依賴。
阿爾.赫爾德(Al Held)《水星地帶IX》(Mercury Zone IX), 壓克力顏料、畫布,274.3×274.3cm,1976。( ©藝術家,白立方畫廊提供)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呈現時代與社會切面
佩斯畫廊展出多位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包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克拉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阿道夫.葛特列(Adolph Gottlieb)、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彼得.胡哈(Peter Hujar)、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等人,以及當代知名中國藝術家張曉剛、張洹、劉建華、仇曉飛、尹秀珍、洪浩等人的作品。從平面作品到裝置藝術、從架上畫到攝影作品,在文化與地域之間相互交錯,呈現出現代社會的時代切面,與現當代藝術所關照的豐富面向。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經典回顧(藍色)》,布面絲網印刷油墨及合成聚合物,101.6×101.6cm,c. 1978。( © 藝術家,佩斯畫廊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戰後華人藝術
尊彩藝術中心策劃五位臺灣現代藝術家群展,包括朱為白、楚戈、廖修平、李重重、于彭。展出作品分別創作於1960至2000年之間,這可從不同年代的作品裡,呈現那半世紀前的歷史風雲與堅毅的創作生命力。在1960年代萌發,1980年代達到高峰的戰後華人藝術分水嶺。 那是一個中國、臺灣兩個地區的社會政治戒嚴與文藝興發混雜展開的奇妙時代,人心禁閉卻奮發,社會戒嚴卻又前衛。 這ㄧ波藝術革新運動,改變了臺灣自日治時期新美術運動以來的創作氛圍,二方面更顛覆了中國自民初以來,以「寫實」為手段,企圖「革新」傳統美術的思惟,結合西方突起的抽象思潮,與東方水墨傳統的表意精神,開展出嶄新的創作風貌,成就了一批深具「東方符碼」特色的傑出藝術家與藝術品,成為戰後中國藝術史中獨特而豐富的文化成就。
朱為白作品《Untitled 1984》。(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漢雅軒:精神世界——自然與社會
漢雅軒展出主題為「精神世界——自然與社會」。以山水畫關注人與天地的相對關係,著眼於人和天地如何彼此相賴而成為「意境」。曹曉陽擅長以出神入化的炭筆畫窺測宇宙生生不息的奧秘;徐龍森則把筆法隱於墨法,由崇高氣象的遐想勾起「出世」之思。放眼都市,傳奇大師們照樣可輕鬆自在。陳福善對世界變化的衝擊徹底開放和包容,創造出一種現實以外,有如神話的妙境;葉世強則深居簡出獨立異行,窮其一生堅拒藝術機制的枷鎖,保存創作的純淨空靈和美好心境。
葉世強《百葉窗劍蘭》,布面、油畫,74x107cm,2010。(漢雅軒提供)
其玟畫廊:LGBTQ+議題展「Just Kids」
其玟畫廊本次重點策劃LGBTQ+議題的展覽「Just Kids」,集結持續探索性別流動的臺灣攝影及多媒體藝術家參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單慧乾(Victoria Sin)去年1月受其玟畫廊委任的錄像作品《If I had the words to tell you we wouldn't be here now》、余政達與黃漢明(Ming Wong)的《西瓜緣》。在2019年的香港巴塞爾中,畫廊曾展出臺台灣年輕藝術家Su Misu的一系列作品,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的BDSM與LGBTQ+場景。而在今年,Su Misu的作品將再次展出,其玟畫廊也欣然地向來自全世界的線上觀眾及藏家分享臺灣的性別多元化及持續推廣臺灣年輕藝術創作者的決心。
單慧乾(Victoria Sin)《If I had the words to tell you we wouldn’t be here now》(2019)。(其玟畫廊提供)
Massimo de Carlo畫廊:透過「映射」回應真實
Massimo de Carlo以「映射」(Reflections)為題策劃此次展覽。展出藝術家包括約翰.阿姆萊德(John Armleder)、麥克阿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岡瑟・弗格(Günther Förg)、景柯文(Jing Kewen)、內特.洛曼(Nate Lowman)、史蒂文.帕里諾(Steven Parrion)、寶菈.皮維(Paola Pivi)、王郁洋、嚴培明與劉小東十位藝術家。從傳統的繪畫姿態,表達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到藉由潑灑油漆、精確費工的手工印刷等手法,乃至精神上的虛無主義到觀看月亮最初的敬畏感,「映射」試圖將藝術家各式的哲思與手法融為一體。
約翰.阿姆萊德(John M. Armleder),《心理電子學》(Psychotronic),混合媒材、畫布,150x225x5cm, 2019。(Massimo de Carlo畫廊提供)
非畫廊:柳美和個展
延續去年在香港巴塞爾的攝影主題,非畫廊此次呈現日本知名當代藝術家柳美和(Miwa Yanagi)攝影作品個展,包含「我的祖母們」、「童話」等系列。柳美和的創作總是充滿隱喻與象徵符號,在此影像「幻想」中,從科技感十足的現代建築空間,到看似古典攝影的舞台視覺,柳美和以多種方式探討個人對女性議題以及日本文化現象的觀察與關注,包括身分認同、衰老、恐懼和死亡等議題。僅管這些作品往往外表美麗,卻充滿悲傷和反思。
柳美和(Miwa Yanagi)《我的祖母們/Eriko》(My Grandmothers/Eriko),攝影,120x180cm,2001。(非畫廊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68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