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台北,風的尾韻稍有涼意,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相關訊息的發布地點,仍同樣位於台北信義區、被大量藝術品點綴的寒舍艾麗酒店。相較去年首屆相關發布會聲勢浩大的廣邀媒體,今年度在消息發布的媒體策略上,走向企圖營造關係更緊密的媒體專訪形式,而非走完流程的記者會。「台北當代」聯合創辦人與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與新上任的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決定握滿每一位媒體記者的手,開出專場的訪問時段,細緻回答每一間在地藝術媒體對於第二屆的「台北當代」的提問。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聯合創辦人與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左),與新上任的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右)。(Photo by Sean Wang, © Taipei Dangdai)
從煙花到持續互動:當博覽會成為「機構」
這些相較於首屆的調整也反映在,新上任的聯合總監岳鴻飛未來將帶領與企劃的「新觀點共享平台」,他在受訪時表示相關活動會在11月啟動,活動內容會包括放映、講座、對談等形式,預計包括的主題有藝術與科技、藝術與自然生態、公共藝術、跨域藝術等,希望以這些聚焦的主題與新的收藏家與公眾溝通。他期待透過年度規劃,讓這些話題引起更多公眾的討論,使博覽會是持續與當地的藝術社群互動,而非僅為短暫的煙花與銷售。「博覽會將更像機構的形式,全年都有項目在持續執行,其實國際間對於藝博會的思考趨勢也開始改變,現在博覽會將逐漸跳脫短暫、煙花式的方式舉行,它必須躍昇並且與在地有更緊密的互動,這些活動規劃都會與我們的參展畫廊、和參展畫廊代理藝術家、藏家與觀眾的反饋有關。」
新上任的聯合總監岳鴻飛未來將帶領與企劃的「新觀點共享平台」。(© Taipei Dangdai)
從短短不到一周的博覽會活動,拉長至整年度持續與台灣藝術社群互動的頻率,岳鴻飛認為博覽會將延伸為「機構」,雖然「新觀點共享平台」是獨立呈現於展會之外,但它即是博覽會的一部分。「博覽會是一個要與當地文化和知識生活一起成長的存在,從市場議題延伸到台北與台灣在地的藝術生態。」首屆藝博會的舉辦,雖多數台灣畫廊樂見國際頂級藝博會在台灣發生,但對於國際團隊面對台灣本地脈絡的尊重與誠意也持有疑慮,任天晉表示隨著岳鴻飛正式駐地台北,及其嫻熟的中文發言,也呈現這場藝博會高層對於台北想展現的誠意。他們將更廣泛、深入與長期地跟台灣藝術社群合作,深化「台北當代」的實質影響力。
首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盛況。(© Taipei Dangdai)
第二屆要如何緩步上升
去年的「台北當代」獲得台灣與國際藝術社群相當大的關注,也獲得空前的支持。台灣藝文產業更定調「台北當代」,補足了台灣藝博會從本土正式邁入國際藝博會之列的藝術產業缺口,經歷去年完整的經營經驗,作為「台北當代」的領航者,任天晉又是如何期許即將迎來的第二屆的藝博會?他表示,今年初是一個很好的起步,展覽品質、藏家回饋和公眾參與,都有佳評回饋。他特別感謝亞洲地區藝廊對於「台北當代」的支持,他強調「台北當代」是屬於亞洲的藝博會,亞洲的藝術家和藝廊是其獨特性地展現。上屆參展畫廊即有73%的畫廊比例來自亞洲地區,今年初銷售統計也很正面,明年仍會穩健地走下去、逐步擴大。他強調「新興博覽會規模不宜急速擴大,必須慢慢擴充,也有藏家反映今年初的規模很適當,畫廊與藏家彼此能密切的交流與互動。」
首屆藝博會在台灣與國際畫廊的佔比,以及展位的規劃上都能感受到主辦方的巧思,明年「台北當代」的參展畫廊共有97間頂級畫廊入圍,對於2020年在國內外畫廊的參與比例上,或甚至博覽會展位空間的規畫上,將企圖呈現何種新可能?任天晉表示今年在位置與樓面的設計,將更思考如何改善擁擠的人流,如擴大走道空間、裝置藝術作品設置會避免造成壅塞,並引導觀眾可以深入踏足至展場外圍,會隨著經驗和意見回饋,進一步改善大眾的參與體驗。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 Taipei Dangdai)
任何城市的成功,都不該是奠基於其他城市的失敗
目前香港正面臨「反送中」的政治抗爭中,一定程度也影響藝術活動與交易的活躍程度,長遠來談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板塊,包括新加坡與上海都積極爭取,而台灣也在這些政治與社會情勢的影響中希望能發揮一定角色。兩位總監過去長期都有在香港與中國長期駐地的經驗,會如何來看這次香港的政治情勢對未來亞洲藝術市場的影響,以及台灣如何在其中發回其關鍵的角色。
任天晉表示每個城市的藝博會,都有其文化定義和特色,如過硬要彼此去做比較其實無助於整體藝術市場的發展,他也特別強調每個藝博會都有各自的城市脈絡與差異。「而台灣有成熟健全的藝廊圈、美術館體系,品質非常好的藝術家,文化活動蓬勃。當然台灣政府未來若有相關活絡藝術市場的政策,我絕對相當樂見,因為那有助於整體藝術市場的發展。」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地興辦,也帶動了觀光的人流,圖為101信義商圈。(© Taipei Dangdai)
他強調任何城市的成功,都不該是奠基於「其他城市的失敗與困境」。博覽會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對於他來說更重要的是應該與國際一起攜手把藝術市場的餅做大,拓展更多的藏家對於當代藝術的理解和興趣,讓他們也參與其他的藝博會,「我不會將這些城市的關係視為地位的競爭,而更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關係。」
岳鴻飛也補充亞洲市場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不再是單一的以亞洲策略來面對所有差異性的亞洲國家,「現在對待每個獨特的亞洲藝術市場都有其特殊性和方案,我們希望可以致力於台灣與國際藝術市場接軌。現在印尼的藏家會來到『台北當代』,台灣的藏家也會前往東南亞的藝博會,我們鼓勵這樣的雙向流動與交流。」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聯合創辦人與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左),與新上任的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右)。(Photo by Sean Wang, © Taipei Dangdai)
台灣藝術內容都在,只差能見度與平台
兩位總監也肯定「台北當代」是作為台灣和國際的「橋梁」功能,具有雙向性。今年初,首屆藝博會的舉辦引發非常大的關注,國際媒體對於「台北當代」的興趣濃厚,也拓展到對於台灣本身藝文環境與觀光的部分。這些報導如果換算成公關或媒體價值,近乎於1,000萬美元的曝光價值,「這麼大曝光,就是去向全世界展現台北的面貌,也讓許多國際人士真實走到台灣本地的藝廊與藝術機構,我們會更極力爭取、讓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這座城市。」
岳鴻飛也表達他在這次正式駐地台北前,曾以兩種身分造訪台灣,包括藝術顧問和編輯的身分,也因此接觸到兩種全然不同的藝術社群,他佩服台灣收藏家的細膩與用功,也驚豔台灣藝術家的創意,台灣整體有種遺世獨立的超然特質。「對他而言整體來說是,藝術生態的完整度與質量很好,只差能見度,台灣藝術的特質在國際間沒有那麼清晰,但我們試圖讓台灣整個藝術生態的輪廓更清晰。」岳鴻飛最後強調,台灣多年來藝術生態累積的內容一直都在,「而我們只是搭建了可以呈現它的平台。」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