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呂佩怡專欄】如何歷史性地思考當下?以藝術叩問現實:第十五屆沙迦雙年展的反思

【呂佩怡專欄】如何歷史性地思考當下?以藝術叩問現實:第十五屆沙迦雙年展的反思

【Column by Lu Pei-Yi】How to Think Historically about the Present? Questioning Reality Through Art: Throughs on Sharjah Biennial 15

第十五屆沙迦雙年展「歷史性地思考當下」(15th Sharjah Biennial: Thinking Historically in the Present)是國際重要策展人奧奎.恩維佐(Okwui Enwezor, 1963–2019)生前構思的最後一檔展覽,我好奇恩維佐長期關注後殖民脈絡的政治與藝術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在當下出現?恩維佐在2019年去世後,這個展覽將如何自我蛻變與發展成中東版本?全球南方的潛能又如何在此展覽中被展現?

第十五屆沙迦雙年展「歷史性地思考當下」(15th Sharjah Biennial: Thinking Historically in the Present)是國際重要策展人奧奎.恩維佐(Okwui Enwezor, 1963–2019)生前構思的最後一檔展覽,我好奇恩維佐長期關注後殖民脈絡的政治與藝術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在當下出現?恩維佐在2019年去世後,這個展覽將如何自我蛻變與發展成中東版本?全球南方的潛能又如何在此展覽中被展現?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沙迦藝術基金會。(攝影/呂佩怡)

立基於在地的雙年展方法

沙迦雙年展1993年成立,2003年由沙迦酋長國(Emirate of Sharjah)公主艾爾.凱西米(Hoor Al Qasimi)接手之後,將傳統區域性展會改為國際性雙年展模式,並在2009年成立沙迦藝術基金會作為雙年展的組織單位,策略性地將沙迦雙年展作為全球南方的發聲主體。2013年第11屆雙年展由長谷川祐子策展,提出「繪製新的文化地圖」,強調沙迦所處的地緣政治之「地緣美學」(geo–aesthetic),要創造一個「對話」而非「分類」的策展模式,視雙年展為公共辯論的平台。第12屆(2015)擴大展場至市區之外的空間,大量採用特定場域委託製作,以一年為期的藝術家駐地,進行深度文化交流。為慶祝沙迦雙年展三十週年,2018年初沙迦藝術基金會邀請恩維佐擔任第十五屆沙迦雙年展藝術總監。

2023第 15 屆沙迦雙年展,Wangechi Mutu的作品《My Mother’s Memories, a Mound of Buried Bridge》。(攝影/呂佩怡)

恩維佐於1990年代末將非洲藝術帶入歐美主流藝術圈,促使全球南方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聲,1997年策劃的第二屆約翰尼斯堡雙年展(Johannesburg Biennale),聲名大噪。2002年擔任第十一屆「文件大展」(documenta)藝術總監,是第一位非西方人策展人,他大量選用來自非西方的藝術家,在展覽中帶入後殖民、解殖等概念,並視「藝術為知識生產」的可能,將藝術帶往學術、論述與理論面向,建立具政治性、社會性、紀錄性與文件性等新的政治與藝術結合的展覽模式,具有典範轉移的關鍵性的地位。2008年策劃光州雙年展「年度報告Annual Report」、2015年策劃威尼斯雙年展「全世界的未來」(All The World’s Futures)。2019年春天因病逝世

延伸閱讀|從歷史天使的靈光中窺探全世界的未來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位於市區內廢棄果菜市場的作品,由藝術家Joiri Minaya現地製作。(攝影/呂佩怡)

對於凱西米而言,2002年恩維佐所策劃的文件大展是她的策展啟蒙,這也是邀請恩維佐策劃的主要原因。在恩維佐病逝前,凱西米前往探視與討論展覽的後續,恩維佐希望凱西米接手,做一個屬於她自己的,而不是恩維佐的展覽。(註1)因此,凱西米與其策展團隊採用恩維佐所下的標題「歷史性地思考當下」作為雙年展之精神,透過研究恩維佐過往的展覽、聯繫曾經與恩威佐工作過的藝術家(註2)、以關鍵字勾勒後殖民圖像,並加入當下對於藝術與政治的想法來創造策展路徑。在此狀況之下,此屆沙迦雙年展可說是對恩維佐策展貢獻的致敬,同時也可說是2002年文件大展至今,政治與藝術相關作品匯聚的中東版本。

2023年泰納獎四位入選藝術家之一Parbara walker,以炭筆繪製因官方失誤而失去身分的人。(攝影/呂佩怡)

全球南方後殖民星叢

第十五屆沙迦雙年展邀請超過150位藝術家300多件作品,其中有70件為全新委託製作,於五個城市的19處場地展出。(註3)奠基 於恩維佐的策展方法「後殖民星叢」(postcolonial constellation),透過藝術家批判性地深掘歷史與在地情境,在星叢般的作品群聚當中,產生內在本質性的相互連繫,建立對話、展現對照關係,或揭露不可視的結構等。展覽可以看到曾與恩維佐合作過的藝術家參展,以及討論關於本土與全球、中心與邊緣、民族國家與個體、跨國與離散群體等相關議題,並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視野下進行「南南合作」,也可說是「全球南方的後殖民星叢」。

2023第 15 屆沙迦雙年展,書法廣場。(攝影/呂佩怡)

延伸閱讀|向南方學習:閱讀《東南亞:策展空間》

英國導演藝術家Isaac Julien曾參與恩維佐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在此展覽中他在「書法廣場」的展區呈現「再一次」《Once Again… (Statues Never Die)》,其作品可以說明如何歷史性地思考當下。此作品為五個銀幕頻道黑白影像空間裝置,透過黑白影片重演20世紀中藝評家Alain Locke與收藏者Albert C. Barnes對於非洲藝術的辯論,既回看藝術史,也以當代視角觀看過往對於種族的意識形態,並在影片中帶入同志曖昧情誼,讓歷史、當代多層次交會。這個作品可以說明恩威佐所說的:「沙迦雙年展既作為一處能夠破壞藝術單語主義之地(monolingualism),又可作為歷史性思考當下的另一處可能的理論空間」。一方面,殖民/後殖民論述透過藝術作品呈現,另一方面作品拓展理論面向的侷限,抵達學術無法觸及之地,並以「星叢」作為某種可能的交會、群聚,創造一處不曾被討論的空間。

2023第 15 屆沙迦雙年展,Isaac Julien的『再一次』多頻道錄像裝置。(攝影/呂佩怡)

參展的藝術家大部分是來自前殖民國家或具有被殖民歷史經驗,作品多與移民、遷居、流離失所、被壓迫者、消音、隱形、衝突、社會抗爭等議題相關。《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雜誌編輯Emily Watlington批評,恩維佐既是此展覽之「福」,也是「禍」,在此展覽中可看到過多類似的藝術家名單與相似的作品。(註4)雖然有此批評,但我察覺不同於以往談殖民/後殖民之作品多以男性觀點出發,此次有高比例的女性藝術家參展,這些藝術家透過歌曲、口述、刺繡、編織等更細緻的呈現女性身體經驗,明顯地呈現凱西米的策展視野。

例如藝術家Mounira Al Solh的作品 《A day is as long as a year》(2022)呈現中東地區的政治衝突與人民的流離失所,尤其是女性的苦難。她製作一個大型帳篷,帳篷上繡有超過三十位婦女自身的經歷與個人私歷史,包括在流亡期間遭受強暴、在難民營的患難情誼、跟家人分離之苦等等。此一帳篷的形式來自19世紀伊斯蘭宮廷,作王權和繁榮的象徵,通常是屬於男人的空間。然而,此一作品轉換父權力空間為女性私密的口述所在,具有高度批判性。

2023第 15 屆沙迦雙年展,藝術家Mounira Al Solh的作品 《A day is as long as a year》,2022。(攝影/呂佩怡)
《A day is as long as a year》作品細節。(攝影/呂佩怡)

另外,國際知名的哥倫比亞女性藝術家Doris Salcedo在廢棄冰廠的作品《Uprooted》, 贏得此次沙迦雙年展大獎,她採用804棵死去的樹木的裝置作品,呈現「家」的流離失所,並觸及氣候變遷等生態議題。另一位贏得沙迦雙年展大獎的女性藝術家Hajra Waheed,作品 《Hum II》建構一個巨大純白的倒漏斗狀的聆聽空間,觀眾進入沈浸式空間,人的身體被聲音所包圍,而這些沒有語言的人聲哼唱,其實是出自於一首首的抗議歌曲,藝術家將歌詞抹除、重組、編曲,展現社會運動中女性領導者面臨的壓迫,以及他們的抗爭參與幾乎不被看見的事實。這些作品提供全球視野,也擴大殖民/後殖民的相關討論。

閒置製冰工廠改裝為藝術空間。(攝影/呂佩怡)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Doris Salcedo,《連根拔起(Uprooted)》,2020-2022,804棵枯死的樹木和鋼鐵,第 15 屆沙迦雙年展展覽現場。(攝影/呂佩怡)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Hum II》(2023)。(攝影/呂佩怡)

以藝術叩問現實

曾為英國殖民地,1971年獨立組成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迦是七個大公國之一,為君主立憲制(絕對君主制)的伊斯蘭國家。2011年阿拉伯之春發生期間,中東其他國家多受影響,或是政權被推翻,或是陷入內戰,阿聯酋僅有少數小規模抗爭,大致上不受影響,主要是其富裕的經濟、完善的社會福利,以及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當地政府以類似傳統部落的諮詢,開放公聽會,公民可進行請願。(註5)此種對當地有效的類民主制度,使阿聯酋得以穩定社會發展,在2010年代政治經濟各面向急速發展,近期的全球疫情也未對該地區產生影響。然而,阿聯酋的公民僅佔總人口的12%,其他88%為外籍移工,他們既是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同時又無保障,示威、罷工、組織工會等目前仍為非法行為。這些正是光鮮亮地外表現下為人詬病的黑暗面。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Joiri Minaya改裝餐廳,壁紙及其上的QR Code是其重點,隱藏許多殖民資料與圖像。(攝影/呂佩怡)

沙迦雙年展是中東地區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也是對外展現開放、當代、多元觀點的機會,之前曾發生過幾次作品爭議與被撤下的紀錄。此屆雙年展中,反其道而行,大量展現來自世界各地的抗爭、抗議,或與社會衝突相關之作品。一篇評論即寫道:「放映Isaac Julien的『再一次』展現沙迦雙年展的意願,它小心翼翼地以三十週年慶大展,去試探在阿聯酋可接受的底線」。(註6)也就是,沙迦雙年展成為一個平台,在其保護之下藝術成為觸探社會議題之可能。

類似這種試探性的作品數量很多,甚至可跟當下現實社會狀況相關。例如阿根廷女性藝術家Gabriela Golder的《Ojos rotos/Broken Eyes》以世界各地抗爭影像來談國家暴力問題,影片也有香港反送中的片段,這件作品主要指向2019年智利大規模抗爭中,受警察暴力而導致500位年輕的抗爭者失去眼睛,強力批判此一國家暴力問題。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沙漠中間舊皇宮旁的農場建物,在其中展示錄像作品《Broken Eyes》。(攝影/呂佩怡)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Broken Eyes》作品中的香港抗爭影像。(攝影/呂佩怡)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阿根廷女性藝術家Gabriela Golder的《Ojos rotos/Broken Eyes》。(攝影/呂佩怡)

另一位摩洛哥藝術家Bouchra Khalili探討公民歸屬感議題,詢問全球化狀態下的移民/難民是否與當地公民擁有相同的權,《The Circle》這件多媒體裝置回應2015年歐洲的難民危機(European migrant crisis),並將場景拉回1970年代法國南方的「阿拉伯工人運動」(Arab Workers’ movement)以及運動之中的兩個劇團,以雙螢幕展現這個外籍移工運動受到法國學生與左翼組織協助爭取移工的工作權。《The Circle》這件作品曾在第14屆文件大展(2017)放映,在沙迦雙年展中此一作品回應的現實是阿聯酋長達數十年的移工權力的爭取, 2022年五月一日勞動節先是在杜拜的英國外送員工罷工,隨後德國公司的外送員進行罷工。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Bouchra khalili,《The Circle》。(攝影/呂佩怡)

以上作品直接指向社會運動,但其藝術手法破除過度敘事,或陷入運動立場的單向訴說,透過影像、聲音、多重媒介手法,讓過去與當下相呼應,揭露本質性問題。我認為大量展出此類型作品是藉由藝術之想像指向政治現實,並以這些作品開啟思辨之可能,試圖鬆動或挪移現實政治的侷限。以此觀點而言,這正是沙迦雙年展的價值所在:對外作為連結全球藝術的窗口,對內作為論述概念倡議的場域。

展現中東當代藝術實力

藝術史學者漢斯.貝爾亭(Hans Belting)寫到2007年杜拜藝術博覽會舉辦第一屆「全球藝術論壇」(Global Art forum),在此一論壇之中將「全球藝術」等同於「當代藝術」的同義詞,而後此一詞彙沿用至今。當年論壇與會者詢問:「在未來十年當中,中東地區將如何影響當代藝術?」,以及「未來十年之中,當代藝術將如何影響中東地區?」,這些當時在座的與會者們認為此兩個提問,不可相提並論。(註7)

16年過去,「全球藝術論壇」持續進行至今,灣區國家的經濟實力成為文化藝術發展的有力支撐:杜拜以藝術市場為主力;阿布達比擁有多項國際級美術館的分館,包括已經開幕的羅浮宮分館、2025年將落成的古根漢分館等;沙迦擁有多所重量級的大學、研究中心,以及沙迦雙年展。第15屆沙迦雙年展對外展現多年積累的實力,既面向國際,也具有對內回應、批判現實的可能,以藝術達到政治尚未抵達之處。當年「全球藝術論壇」的兩個提問,現在已經不成為問題,而是事實。

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沙迦美術館。(攝影/呂佩怡)

延伸閱讀|【高森信男專欄】遺願宇宙與新迴響:沙迦雙年展速記


註釋

註1 Róisín Tapponi, “Hoor al Qasimi on Decentralizing this Year’s Sharjah Biennial”, Frieze, 3 March 2023.
註2 拜訪沙迦藝術基金會時,基金會主任與此屆策展人Hoor Al Qasimi所說,恩威佐僅寫下兩位藝術家名單。
註3 展場風格多樣,包括美術館、基金會藝術空間、廢棄大樓、閒置市場、工廠、廢校、舊醫院、舊皇宮等地。沙迦藝術基金會整修這些閒置空間成為雙年展的暫時展場,待雙年展結束之後,這些場域將成為地方文化中心、藝術家駐村空間、具教育性質的藝文教室、工作坊等場地,將兩年一次具有消費性奇觀式的展演,轉化為對地方有益、具有永續性、生產性的再生方案。
註4  Emily Watlington, “The 15th Sharjah Biennial Does Better At Excavating The Past Than Pushing The Present”, Art in America, March 6, 2023.
註5 Angela Shah, “Why the Arab Spring Never Came to the U.A.E.”, Time, 2011.7.18.
註6 Stephanie Bailey, “Sharjah Biennial 15 Subverts and Contradicts, Generating Potent reflections”, 8 March 2023, Ocula.
註7  Hans Belting, “Contemporary Art as Global Art: A Critical Estimate,” in The Global Art World: Audiences, Markets and Museums,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09, 38–73.

呂佩怡( 9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