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詔藝之眼】仿盤也是好投資?2022上半年藝術市場觀察之一

【詔藝之眼】仿盤也是好投資?2022上半年藝術市場觀察之一

Are Copycats Also Good Investments? An Observation on First Half of the 2022 Art Market

關於 NFT 仿盤相關的文章已所在多有。NFT 為價格波動性極大的收藏類別已毋庸置疑,當我們再進一步將 NFT 仿盤作品,與實體藝術類仿盤作品的市場軌跡相較,會發現一個相當明顯的的結論:NFT 仿盤的存續壽命更為短暫,且一旦失去收藏家的關注,流動性幾乎完全停滯,成為扎扎實實的 JPG 圖檔收藏,難以再回復其經濟價值。然而,實體藝術的仿盤,即使失去市場熱度,其能夠存續市場的長尾交易,最差者僅是價格上的大幅滑落,交易不至於完全停滯。

仿盤?抄襲?挪用?複製?

這三四年來,市場經過了頗為動盪的轉型,包括抽象份額的萎縮、新壞繪畫(Neo-Bad Paintings)的大舉興起、新世代藏家年齡層下修、亞洲資金的大量挹注、NFT 的出現,以及藝術品投機套利日趨激烈等現象。其中前所未有的現象,便是 NFT 的橫空出世。

雖然自今年(2022)上半起,NFT 市場受到全球經濟成長下滑的衝擊,市場總體份額與交易量兩者皆急速萎縮,但 NFT 很大可能還是將因景氣的回升,而終究回復至一定熱度。作為當代藝術中的新式創作媒介,NFT 市場的興起與其生產模式,就其圖像部分的商業特性與價值評估,經常被拿來與傳統藝術品做比較。其中,仿盤創作形成與沒落的軌跡,是個特別值得討論的議題。本文將從實體藝術市場中,羅列出曾被西方主流藝術媒體提及、帶有類似仿盤色彩的藝術家作品,觀察它們在這幾年間的市場起伏,作為讀者的參考。

這三四年來,市場經過了頗為動盪的轉型,包括抽象份額的萎縮、新壞繪畫的大舉興起、新世代下修藏家年齡層、亞洲資金大量挹注、NFT 出現,以及藝術品投機套利日趨激烈等現象。圖為 2021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場。(本刊資料室)

所謂「仿盤」二字,在網路上最早可溯及至 2015 年底,意指假冒、山寨、模仿的「某些局」。而當時這些局就是所謂的資金盤,故假冒的局被稱為仿盤。但不知何故,此用語之後便逐漸於幣圈中流傳,且其意義也逐漸演化成為「具一定相似性、模仿既存事物」的一個詞彙,並於 2020 起開始大範圍在各類口語文中受到廣泛使用。

當仿盤二字進入藝術文化語境,則多少帶有山寨版的意味,或稱其為致敬、二創、抄襲者皆有之。但因其是否至違法,界線難以判定,基本上僅作為消遣人、淺譏諷,或微鄙夷時用之,不具強烈的非難性。

在藝術市場中,類似仿盤的描述性用語從來沒少過,抄襲是常被提及的字眼。在學界裡,抄襲一直是個爭論不休、未有定論的爭議性話題。某些在形式上原本被認為是抄襲的作品,當學術界細究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後,則很可能從創作者主觀認知去定義,而被歸類為挪用(appropriation)。典型的代表人物包括:伊萊恩.斯圖特萬特(Elaine Sturtevant,1924-2014)、麥克.畢德羅(Mike Bidlo,1953-)、理查德.佩蒂波恩(Richard Pettibone,1938-)等,這幾位各以主觀的論述和切入點去複製其他創作中常見的元素。

這些藝術家在創作當時都受到大量的批評與質疑,但複製對他們來說,早已擺明即是核心創作理念。透過這些帶有挑釁意味的觀念,作為基底提出的哲思和所形成的影響,也都使得這些藝術家成為藝術史上此一類型流派的先驅與歷史締造者。

延伸閱讀2021拍賣市場的回顧與幾個現象

曾經的禁忌,如今的風潮

至於在市場中所提及的仿盤字眼,究其字面義意上來說,即是模仿別人的一種作品類別,似有偏貶抑之意,長期受到傳統藝術收藏和藝評界人士的非難與蔑視。在正統藝術史教育的薰陶下,其中多數人對所謂的仿盤不屑一顧:在傳統收藏家的心目中,買仿盤者多因負擔不起原創作品才會為之。又或從商業話術角度出發,則會鼓吹「類似的作品」間有「比價效應」而產生追漲空間,以推動此一領域內作品的交易。無論是哪一種,仿盤作品在過去是一種禁忌,受到一定程度的鄙夷,成為檯面上無人願意好好討論的作品類型。

這股類仿盤作品,在近年來逐漸成為一種風潮,且受到主流交易市場相當程度的關注。其中最成功也廣為人知的兩大巨頭,分別為在風格手法致敬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 – 1990)的Mr. Doodle(註1),以及在整體造型上形似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以「金魚眼娃娃」著稱的哈維耶.卡列哈(Javier Calleja)(註2)。

凱斯.哈林《回溯》集結各種著名圖像。(時藝多媒體提供,©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Mr. Doodle 於 2019 年 ART TAIPEI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位。(本刊資料室)

前述兩大巨頭開始在二級市場中交易的起漲點時間皆差不多介於 2019 年中至 2020 年初,兩者至今二級市場的交易紀錄皆於 2021 年達到最高峰(Mr. Doodle 約合當時 65 萬美元,卡列哈約為 155 萬美元),之後便開始走弱。Mr. Doodle 價格下降的狀況較為明顯,卡列哈買勢較弱,但仍可撐在高價區間。這同時也正確反映了近年來受投機者操作藝術家的市場循環,即約 3 年為度,之後熱度多有所收斂。

至於作品和被稱為「當代大衛霍克尼」的喬納斯.伍德(Jonas Wood,1977-)之風格極為類似的以色列藝術家蓋・雅奈(Guy YANAI,1977-)(註3),以及以仿製葛哈.李希特作品風格一炮而紅的斯坦利・卡塞爾曼(Stanley Casselman,1963-)(註4),和那兩位知名度高上好幾個等級的藝術家作品的價格相較之下,就顯得只能更接近以仿盤的身分被收藏家所認知。卡塞爾曼至今的最高價於 2015 年以 21 萬美元售出,之後的拍賣價位持續跌落至今,但仍有買盤。雅奈的最高價為 2.4 萬美元,於今年拍出,但雅奈的基期低,且藝術家的風格持續演進,其二手交易市場尚呈現上漲趨勢。

奈良美智《格外的舒適》於 2022 年蘇富比春拍,以 1.12 億港元成交。(蘇富比提供)
哈維爾.卡列哈《1971》於 2022 年富藝斯香港春拍,以 403 萬港元成交。(富藝斯提供)

若以今年為例,被國外媒體提及風格近似成名藝術家者,是被點名部分主題畫風(靜物類)神似伍德的喬迪.柯維克(Jordy Kerwick,1982-)(註5),他同時是本季拍賣市場上的亮點之一。

出生於 1982 年的柯維克為澳大利亞籍,現居法國鄉下,從未受過正規的繪畫訓練,是一位自學成才的畫家。即使他本人聲稱從小就開始畫畫,但媒體資料指出他創作的正式資歷始於 2016,之後陸續透過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而受到各方邀約,已於不同國家的許多小型畫廊舉辦過個展與聯展。他的作品自 2021 年 11 月首見於二級市場,但嚴格來說,開始一鳴驚人的時點則是從今年三月開始,恰好是一月底時他於香港 Woaw Gallery 首展的一個月後。

身為非市場主流常見國家的澳洲籍,作品帶有明顯局外人藝術(Oursider Art)和素人藝術(Naïve Art)的調性,這些元素的加總,對一位藝術家來說都不是加分的選項。然幸運之神顯然對這位藝術家十分眷顧,於 2021 年 11 月間,美國知名搖滾歌手萊諾.李奇(Lionel Richie)的女兒蘇妃雅.李奇(Sofia Richie)在她超過 735 萬粉絲的 Instagram 放上掛有柯維克作品的一隅,間接替他做了一個可能值數十萬美元的宣傳;亞洲天團 BIGBANG 成員 T.O.P(崔勝鉉)也曾分享過他參觀柯維克工作室的照片。透過這些大咖藝人的推波助瀾,大大提升了他在名人圈中的名氣與地位,也讓更多網上粉絲見證了這位藝術家作品的魅力。

據媒體報導,該作品是蘇妃雅的私人收藏。她的藝術顧問正是維托.施納貝爾(Vito Schnabel)——知名導演兼藝術家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的兒子。維托正是近年來許多價格暴漲藝術新星,如羅伯特・納瓦(Robert Nava)等的幕後推手。

延伸閱讀│【藝術環境音】解析藝術財富密碼|盤點 2021 藝術市場三大事件。(本刊資料室)

柯維克崛起的模式,首先是透過 Instagram 社交平台上的高活躍度而受到關注。他的發跡速度極快,初始歷程中有銷售他作品的畫廊眾多,無主要的大型推手。據稱,在維托與他合作前,他與粉絲間的互動相當友善且來者不拒,有問必答。而這樣的親民態度,快速地圈了為數相當可觀的粉絲。

柯維克的作品看起來有種孩童般的天真,同時有著近年來流行的設計感線條,雖然這樣的線條早已存在於多位已經相當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中。特別的是,柯維克偏好將一些動物,如老虎、蛇、狼、熊等,以成雙成對的方式,置入畫作中作為主角,業界之間也有笑稱他就是那個畫「兩隻老虎」(隱喻來自童謠《兩隻老虎》)的藝術家。

他的色彩多直接使用油彩或壓克力等未經調配過的原色顏料,風格上有著濃厚的裝飾性和強烈的設計感,尤其靜物主題的畫作,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喬納斯.伍德(Jonas Wood)的瓶花作品。他作品的飆漲歷史,除了從西方市場起家,途經香港市場的洗鍊外,同時也靜靜地在台北某處發酵。

延伸閱讀國際藍籌畫廊的疫後市場經驗談

仿盤的短線操盤與長尾交易

一向以代理西方當代前衛藝術家著稱,深受台灣白領專業人士與中青代收藏者青睞的藍騎士畫廊(Bluerider Art Gallery),曾於 2019 台北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中展出一件他的作品。雖然該作尺寸(200 × 180 cm)巨大吸睛,但於博覽會期間並未售出。直到隔年(2020)初,始有年輕收藏家以低於訂價(新台幣 50 萬元)的價格收入囊中。據悉,該作因巨幅尺寸無法搬入藏家空間,最終不得已還得出動超大型吊車,費盡千辛萬苦才順利將作品移置屋內。

有趣的是,購藏後的兩年期間,即使該空間出入的藝術家和藝文人士眾多,少有人將該畫作當一回事,最多就是有熟悉藝術市場的藝術家開玩笑,疑問這是否為喬納斯仿盤之裝飾性作品。2020 至 2022 年初兩年間,即使該作作為背景屢屢出現於與藏家相關之臉書、Instagram 與 Youtube 相關影片之中,都沒有人注意到此畫作。即使問到藝術家名稱,亦無人知悉。

當今年 3 月初,柯維克作品非常巧合地接續出現於倫敦紐約拍場,並於連續兩周內價格飛漲直破拍賣紀錄,最高達 27.72 萬美元(含佣,約合新台幣 833 萬元),經提醒後該新銳藏家始恍然大悟,發現自己住所中原本被當作裝飾畫的靜物作品,於短短兩年間市場價格已經翻了 20 倍以上。

柯維克的畫作在短短兩三個月中快速飆高,但其大尺寸作品的平均拍賣價也迅速於七月初快速跌落近乎腰斬。即使如此,他依舊是近年來於短期內投資報酬率極高的藝術家。從柯維克在本季拍賣中的表現,我們可以試著重新省思,是否仿盤類作品就真的如傳統收藏觀念一樣,沒有被市場肯定的機會呢?

從柯維克在本季拍賣中的表現,我們可以試著重新省思,是否仿盤類作品就真的如傳統收藏觀念一樣,沒有被市場肯定的機會呢?圖為柯維克作品於「2022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場。(本刊資料室)

觀察近幾年整體全球藝術市場的發展,已打破多數既有規則和框架,在幾乎完全以資本累積為導向的新收藏風氣下,對於類仿盤作品的成見幾乎不再存在。儘管此種收藏態度與風氣將存續多久,目前尚難以論定,但我們似乎也不得不對於仿盤作品存在的價值斟酌再三。畢竟,市場在變,收藏族群也不斷在迭代中。

回到本專題所討論的主題 NFT,關於 NFT 仿盤相關的文章已所在多有。NFT 為價格波動性極大的收藏類別已毋庸置疑,當我們再進一步將 NFT 仿盤作品,與實體藝術類仿盤作品的市場軌跡相較,會發現一個相當明顯的的結論:NFT 仿盤的存續壽命更為短暫,且一旦失去收藏家的關注,流動性幾乎完全停滯,成為扎扎實實的 JPG 圖檔收藏,難以再回復其經濟價值。然而,實體藝術的仿盤,即使失去市場熱度,其能夠存續市場的長尾交易,最差者僅是價格上的大幅滑落,交易不至於完全停滯。知名度夠高的話,甚至還能有好幾至十幾年的交易壽命,與其他藝術家相較,還不見得會完全被丟入冷宮。

由此觀之,實體藝術中的仿盤類別,在可預見的幾年中,或許依舊會是個值得關注的區塊。

延伸閱讀香港.新加坡.首爾.東京亞洲藝博戰國時代:Taipei Dangdai 與 ART TAIPEI 品牌差距持續縮小?

註1:部分對 Mr.Doodle 風格的評價與形容,都提到了其「運用 Keith Haring 的藝術語言」。詳見 Ben Davis 文章〈Is There Anything Mr and Mrs Doodle Can’t Do? Is the Guy Who Stole $84K as Art a Hero? + Other Questions I Have About the Week’s Art News〉;

註2:在社群軟體上,有國外 KOL 與外媒指出卡勒加作品與奈良美智作品風格之間的相似。詳見 Keith Estiler 文章〈A Look Inside Javier Calleja’s “Fake Is the Future” Exhibition〉;Reena Devi 文章〈Why Spanish artist Javier Calleja is a hit in Asia and beyond〉;Garçons et Filles 推特

註3:詳見報導〈Guy Yanai’s solo exhibition “Accident Nothing”, at Aran Cravey Gallery, Los Angeles〉。

註4:詳見美國藝評家 Jerry Saltz 文章〈Saltz: Make Me a Faux Gerhard Richter Painting〉與相關報導〈Inhaling Richter – How Stanley Casselmann Got Famous To Fake A Richter For Jerry Saltz

註5:詳見 Marion Maneker 文章〈Is Jordy Kerwick, the Darling of the Art Bros, For Real?〉以及 Colin Gleadell 文章〈8 Artists Who Had Breakout Moments at London’s March 2022 Auctions

詔藝( 16篇 )

法學背景,專注研究西方近現代藝術家,並持續關注藝術市場與潮流
藝術作品辨識app ART MASTER全球冠軍紀錄保持者。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