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愛閱讀|《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協助孩子從身體感受中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

愛閱讀|《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協助孩子從身體感受中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

平時越常與孩子討論情緒相關議題,與孩子練習各種調節情緒的方式、觀察與留意孩子的反應,就越能在孩子情緒失控時,找出方法與孩子一同平靜下來。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若能透過各種動作,讓觸覺、動覺、聽覺、前庭覺、本體覺等各種感官系統協調且完善地運作,有助於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1]

比如孩子透過擁抱與輕搖更容易入睡,喜歡在枕頭堆裡爬來爬去、鑽來鑽去,用被子蓋住自己,或是再大一點喜歡盪秋千,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喜歡坐椅子旋轉等,都是孩子在藉由這些活動認識與滿足自己內外在的發展需求。

示意圖,非書籍內頁

比如孩子靜不下來,不好好走路喜歡蹦蹦跳跳,到大賣場什麼都要摸,到公園遊樂場練習排隊玩溜滑梯,有時卻又想逆著方向往爬上,都是孩子正在透過身體感受和動作在感覺與認識自己,學習掌控運用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界線,探索所在的環境,以及明瞭如何參與或調整各種人際互動。

孩子會有上述舉動是基於身心發展的需求,而非刻意搗蛋。這時我們可以趁機讓孩子進行肢體與知覺活動,比如在孩子亂敲東西製造噪音時,可以帶著孩子到客廳或戶外,讓他們盡情發揮。平時多做類似的練習,未來孩子情緒化時,通常也能更快幫助孩子恢復平靜。

當孩子有大哭、大叫、咬人等情緒化反應,進入紅色警戒區時,我們可以:

  • 用手穩定輕拍孩子的背,並從數一到十,協助孩子冷靜下來。
  • 用雙手雙腳有力且穩固地抱住(而非勒住)失控扭動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由我們的身體所形成的安全空間和界線,能夠牢牢地承接住他們失控的情緒,不讓孩子受傷或傷人。
  • 讓孩子蓋著喜歡的被子,全身趴在大抱枕上,透過被子蓋著身體的包覆感、身體壓在抱枕上的重量感和抱枕的觸感,協助孩子感受到自己(本體覺),進而穩定下來。

或是當孩子沉默、表情呆滯、情緒低落沒有動力,進入藍色低落區時,我們可以邀孩子試試彈跳床,透過高張力和動力,刺激孩子的前庭覺,進而增加活力和活動的意願。

示意圖,非書籍內頁

調節的過程始於留意身體的感受,也是將注意力導回自己內在。我們教孩子辨識、覺察身體內在的感受,從當下各種身體感官的感受中去調節,協助孩子回到綠色安全區的平穩狀態,並試著連結與命名心裡的感受,進而能夠討論問題和調整行為。

就像《在大腦外思考》提到的:

「我們將內感受貼上標籤,就能開始管理⋯⋯僅僅是將我們的感覺命名,對於我們的神經系統都有深遠的影響,身體的壓力反應立刻會降低。」這裡的內感受(interoception)就是對於身體內部狀態的意識,包含「我在當下的感覺」,以及「意識到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來維持/恢復平衡」。[2]

平時越常與孩子討論情緒相關議題,與孩子練習各種調節情緒的方式、觀察與留意孩子的反應,就越能在孩子情緒失控時,找出方法與孩子一同平靜下來。


[1] Transforming Traum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40-45.

[2] 安妮.墨菲.保羅著,龐元媛譯(2022)。《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頁49、56。台北:真文化。


本文摘錄自《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作者:蘇鈺茹
出版社:商周出版

希望孩子擁有好EQ,就從「建立安全感」開始!

以下場景,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感到似曾相識?

  • 孩子每次哭鬧起來總是驚天動地、沒完沒了?
  • 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跟同學爆發口角或肢體衝突?
  • 孩子遇到一些小挫折就沮喪崩潰,失去活力?……
  • 老師一直告孩子的狀,可是我已經試過很多方法都沒用,怎麼辦?
  • 我們的孩子為何這麼難搞,都不像我們以前一樣聽話好教?……

碰到上述狀況,你是否常懷疑究竟是自己的教養方式有問題,還是孩子的發展出了狀況?想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抗壓性,就需要引導孩子感受身心平靜的好處,也需要家長本身的穩定情緒支持。

擁有心理學、舞蹈治療專業背景的Susu老師,整理濃縮十餘年和孩子與家長互動的經驗,教你透過親子可以一起在家做的肢體遊戲、塗鴉創作、繪本桌遊、呼吸練習……,帶孩子覺察身體與情緒的連結,達成建立孩子安全感、提升情緒穩定度與彈性的目的。此外,也提供家長自我照顧的實用技巧與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聰明撇步,幫你在育兒的路上穩住自己,成為自己與孩子的「安全基地」!

蘇鈺茹( 6篇 )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舞蹈治療碩士、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298號)曾任高雄市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諮商輔導組兼任心理師、新北市私立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教師。現任高雄美國學校兼任心理師、台南自然就好諮商所合作心理師,經營FB粉專「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相關著作:《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心理師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陪你在育兒的路上好好照顧自己》、合著《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