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漫畫專題】13.圖文關係:圖像與文字,建立起圖像小說的血肉。

【小典藏│漫畫專題】13.圖文關係:圖像與文字,建立起圖像小說的血肉。

在框架的骨幹之下,圖像與文字,便是建立起圖像小說的血肉。讓我們先引用一下在傳統藝術史研究中,經常用來探討圖文關係的一句拉丁文諺語:「詩如此,畫亦然。」(Ut pictura poesis)

在框架的骨幹之下,圖像與文字,便是建立起圖像小說的血肉。

讓我們先引用一下在傳統藝術史研究中,經常用來探討圖文關係的一句拉丁文諺語:

「詩如此,畫亦然。」(Ut pictura poesis)

短短三個字組成的原文,解讀起來卻可以有多層的涵義,而不同時期的理論家所強調的也略有不同。有人解釋為「詩畫同律」,也就是在時間性的文字和空間性的圖像背後,可以是相通的理論思想;也有人就表現風格做解釋,推崇詩能夠像畫一般呈現栩栩如生的豐富細節,而畫則像詩般能夠喚起抽象的情緒;也有人強調其中的意義在於文字與圖畫的地位應該是同等的,有各自的功能但能夠相輔相成。

雖然在藝術史上是年代久遠的用語了,卻也可以毫無違和地套用在今日討論的漫畫主題上。在圖像和文字幾乎並重的圖像小說中,正是最能突顯這種圖文關係探討的實例;反過來說,從圖文關係的角度切入,也能帶領我們更深層地進入圖像小說的「閱讀」,而不僅是「看」漫畫而已。

圖文形式

「閱讀文字量大的圖像小說時,究竟應該先閱讀圖像或是文字?」

有困惑的讀者這麼問道。有意思的是,在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其實就已經暗示了「文字和圖像之間有著優先順序的關係」這樣的假設。而在一番明查暗訪之後,我發現有不少人坦承在閱讀圖像小說時,都是「只閱讀文字」,若是只有畫面的頁面便迅速翻過。這樣的閱讀方式顯然是文字為主的習慣使然,就像在閱讀配有插圖的書本時,如果不是文字間刻意提及,也可能讀完整本書都沒注意到有插圖的存在。

相反地,也有人根本只喜歡看圖,充其量只閱讀對話泡泡裡的文字,整段出現的文字框就快速瀏覽甚至直接略過,以致整本書翻完之後卻漏了重要訊息仍不自知。

一如其他類型的圖文創作,圖像小說中的圖文關係可以是相互對應,讀者看見的圖像就像多數插圖的功能一般,呈現的是文字敘述的視覺化版本。圖文關係也可以是彼此相悖,圖像和文字所描述的並不相干,或是表現出相反的意義,甚至如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畫作《這不是一根煙斗》一般,文字直接否定圖像所傳達的內容。不過更多時候,圖像小說所呈現的圖文關係,還是以相輔相成、彼此補充的類型為主,對話泡泡便是一種補充畫中人物發言的方式,尤其圖像小說中經常出現文學性的大量文字旁白,也是藉由長篇文字補充單格圖像無法逐一傳達的類別。

馬格利特,《圖像的背叛》( 又稱《這不是一根煙斗》),1928-29 年。
(圖片取自《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書籍內頁)

不過,更有趣的部分其實在於圖像補充文字的做法。圖像可以藉由一目了然的眾多細節,一次將大量資訊傳遞給讀者,甚至可以進行文字無法達成的多重敘述。艾倫.摩爾的《守護者》中便出現了這樣的例子:在其中一頁圖版上,前景是報攤上的兩人正在對話,而背景上演的則是另外兩人的一場打鬥,兩場並行事件發生在相同的框架之中。前景的人物顯然由於距離及專注於對話上,整整過了五格漫畫框的「時間」,才發現背後發生的事件。因此,讀者若只專注於閱讀前景的對話文字,很可能便像前景上的人物一樣,忽略了框架內同時敘述的其他故事細節。

實際上在閱讀圖像小說時,最好的方式便是將文字與圖像以同等的地位看待。在閱讀文字的部分時,可以同時「閱讀」圍繞在文字周遭的圖像;在從左上角(或在日本漫畫中則是右上角)開始逐格閱讀前,也不妨先掃描過整頁的畫面設計。此處,文字的字型與版面穿插,也就整合成圖像的一部分;而圖像亦如同文字一樣,可以透過各樣細節與表現,「訴說」出許多未曾言傳的情感與氛圍。

詩如此,畫亦然。

圖文風格

在實體的圖文形式之外,圖像小說的圖文關係也有著較抽象的意義:也就是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風格呼應。不難理解,當圖像小說的文字與圖像是出自同一作者時,比較容易達成圖文風格的統一。漫畫中所選擇的字型樣式及大小等,可以說是就字面意義上最直接的圖文關係。回到《小尼莫的夢境歷險》的例子,在一場夢境中,對話泡泡成了巨大的雲朵般,其中的狀聲字「OH」和「OUCH」等以清晰放大的印刷體大寫字母出現,讓讀者可以立即想像畫中人物所「聽見」的巨大喊聲。

我們不妨也再次回顧上一節提過的克里斯.韋爾。他的作品顯然是圖文融合的另一種典型範例,文字間的冷調憂鬱筆鋒,正對應著他那如建築結構圖般的俐落工業風圖像,實際上他也經常直接將風格化的文字嵌入成圖像的一部分。圖文關係在韋爾的作品中,無疑達到字面及抽象意義上的統整。

另一方面,當圖像小說的文與圖分別來自不同的創作者時,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

刊載於1910 年1 月《紐約先鋒報》的《小尼莫的夢境歷險》(局部)。
(圖片取自《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書籍內頁)

影響甚鉅的英國作家尼爾.蓋曼與同樣來自英格蘭的畫家大衛.麥金,兩人的長期合作堪稱圖像小說創作界的佳話。寫出《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睡魔》(Sandman)等主流創作的蓋曼,筆下的奇幻狂想與人性掙扎早已為人熟知;而麥金則結合深闇色彩與拼貼技法,構築起他不容錯認的怪誕寫實畫風,兩人的文字與圖像於是共同營造出一座座近乎夢魘般的
詭譎世界。在他們的合作成果之中,雖然也有像《卡洛琳》(Caroline,以其改編的動畫台灣譯為《第十四道門》)這類為兒童創作、畫風相對明快的作品,但其他如《暴力事件》(Violent Cases)或《潘趣先生的悲劇性喜劇或喜劇性悲劇》(The Tragical Comedy or Comical Tragedy of Mr. Punch)等半紀實圖像小說,則是探索記憶與暴力的深層面向,在一頁頁華麗又駭人的滿版全彩圖像中,圖與文一同為讀者帶來了不寒而慄的閱讀經驗。

有時,為同一件文字作品繪製圖像的藝術家甚至不只一人。例如尼爾.蓋曼的《睡魔》便由七名以上的藝術家接續創作圖像部分,並由老搭檔大衛.麥金負責製作整體封面。另一個知名的例子則是哈維.派克的《美國奇觀》,這一系列的創作方式便是派克專注在文字的書寫上,圖像部分則是邀請不同漫畫藝術家製作不同單元。派克有時甚至刻意選擇風格迥異的畫家,以展現出由形形色色人物組成的「美國奇觀」。

漫畫研究者貝登斯曾如此說:「重要的是態度與個性,而不是傳統的描繪技法。」在圖像小說各式各樣的圖文組合之間,重點從來不是強調文字或圖像何者重要,或是何者符合一般讀者心目中的理想技法,而是在於兩者的結合是否成就出一部反映創作者態度與個性的作品。接下來,就讓我們逐一檢視這些歷經相對長期考驗的紀實圖像小說範例。

延伸推薦:

小典藏│漫畫專題 文章

主題選書:

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
作者|郭書瑄
出版社|小典藏

一本圖像小說,濃縮一個真實人生

它們很棒,不讀可惜!

作者郭書瑄化身說書人,為台灣讀者介紹十本重量級的經典圖像小說。

圖像小說跨越藝術與文學兩種領域,是圖文並茂的真實演示,是圖繪與文字同臺匯演的雙重閱讀經驗。

這是一本「介紹其他著作」的著作,主角是現代漫畫產物中的特殊類型:「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作者以紀實漫畫與類紀實漫畫為範疇,優先選取台灣已有翻譯本的作品,依序介紹:《與神的契約》 、《當風吹來的時候》、《鼠族》、《在沒有雙塔的陰影下》、《茉莉人生》、《巴勒斯坦》、《歡樂之家》、《生命很美好,只要你堅強》、《癲癇》及《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等十部著作。

在圖文共呈的並時閱讀體驗中,圖像小說作者透過平面紙本,將人類的共同生命經驗以斑斕想像,躍出紙幅的力度,刻畫與描寫成遠較許多動畫、特效炫技更令人動容的故事。透過本書,讀者或能在紛雜的科技資訊洪流裡,找到一方得以與之共鳴、對望,獲致理解的心靈寓所。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411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