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我去芬蘭學育兒】03.不希望孩子擁有夢想,而是找到幸福

【專題│我去芬蘭學育兒】03.不希望孩子擁有夢想,而是找到幸福

我詢問延斯:「芬蘭老師如何栽培孩童的夢想?」他答道:「每次只要有亞洲國家的政府機構或民間團體來芬蘭參訪,一定會問到這個問題,但其實我們並不希望孩子擁有夢想。我曾經看過一項資料指出,就讀哈佛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的學生當中,只有3%的人有明確的夢想(目標意識)。當然,那些菁英可能將來出社會後會有令人稱羨的高收入,但是芬蘭的家長與老師,普遍都有希望孩子追求幸福人生,而非夢想(或財富)的共識。」

帶著住在圖爾庫別墅裡的滿滿回憶,我們一家人再度重返赫爾辛基。

回到赫爾辛基後,我發現羅莎寄來了一封信,內容寫道她有一位朋友,目前在赫爾辛基當老師,願意幫我們牽線介紹。雖然這不在我們原本規畫的行程內,但是也無法婉拒如此熱情的邀約。最後,我們決定擇期不如撞日,隔天便與這位芬蘭老師延斯碰面。

在崗比廣場上的一間咖啡廳,等待著我們的是延斯和他的家人。他穿著休閒,熱情的迎接我們。一見面便以最近在臉書上很紅的影片—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的《插旗攻城市—芬蘭篇》,作為開場話題。

《插旗攻城市》(圖片來源:博客來

「我也有看那支影片,有些部分的確與現實不符。在芬蘭,教師這份職業本身,是經過驗證及受人尊重的行業。因此,家長們往往會給予老師充分的信賴,而身為老師的我們,也會對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學校甚至會把安排教育課程這件事授權給老師,所以高年級的課程往往會因老師而異,不全然像影片中所說『芬蘭小朋友都不用寫作業』」。

在芬蘭,如果要當一名教職員,至少要有碩士以上的學歷。雖然在我們國家當老師,同樣也得經過教育大學的洗禮,通過競爭激烈的教學能力測驗,但是差別在於,芬蘭的教師屬於高所得職業。

我詢問延斯:「芬蘭老師如何栽培孩童的夢想?」他答道:「每次只要有亞洲國家的政府機構或民間團體來芬蘭參訪,一定會問到這個問題,但其實我們並不希望孩子擁有夢想。我曾經看過一項資料指出,就讀哈佛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的學生當中,只有3%的人有明確的夢想(目標意識)。當然,那些菁英可能將來出社會後會有令人稱羨的高收入,但是芬蘭的家長與老師,普遍都有希望孩子追求幸福人生,而非夢想(或財富)的共識。」

反觀我們的孩子,與其說有夢想,或許根本是在為父母追逐夢想,而將自身的幸福徹底拋諸腦後也不一定。芬蘭老師與家長告訴我們的那句,「希望孩子能自行找到幸福」,至今依然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我想,這句話會讓我永生難忘。

延斯繼續說道:「每個孩子開始說話的時間點都不一樣,有些孩子較早,有些孩子較慢,不分國界,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一致。芬蘭的國小教育重視的是等待,並協助那些發展較為遲緩的孩子跟上大家的腳步,而不是篩選出哪個孩子發展優異。如果耐心等待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他們的喜好也會更加分明,等二十歲左右成年後,就會清楚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論是要繼續升學讀書,還是轉到技職學校,亦或是直接投入職場皆可。因此,在芬蘭的社會,我們不會帶任何偏見去看待孩子所做的選擇。

(示意圖,非書籍內頁)

捫心自問,自孩子滿一歲抓完周之後,我們可曾再耐心等待過他們?我們都應該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會不會因為我們大人的焦慮與急躁,反而剝奪了孩子自行尋找人生的機會。

反觀自己,雖然已經逼近不惑之年,卻仍思索著人生夢想究竟是什麼。為了讓孩子可以快樂的探索人生,不免讓我動了身為父母應該要以身作則、做出改變的念頭。要是每一趟旅行都按照計畫走,不就沒什麼樂趣了嗎?

我們與延斯準備道別時,我和太太為了尋找下一個目的地「公共洗衣店」,而在原地徘徊。延斯見狀,表示他非常熟悉這個地區,願意親自帶我們到洗衣店門口,於是我們又延續了一些話題。

「雖然我的職責是把我的專業—電腦設計,傳授給學生,但是引導他們正向發展,也屬於我的職責範疇。如果不斷規定他們『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他們反而會更想去做;與其一味制止,不如向他們說明為什麼不能吃糖的理由,以及喝能量飲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傷害。用溝通使他們理解,才是我們身為大人該扮演的角色。

我自己也有一個兒子,他熱愛車子,所以從小我就經常與他聊車。談話的內容會隨著孩子的年齡而改變。他兩歲時,我跟他談車子引擎的構造;三歲時,則向他說明車子的各項功能;四歲甚至帶著他一起碰觸各個機關、按鍵,還用3D列印筆來製作,讓他對車子的概念更加具體。我聽說許多亞洲的學生放學後會有額外的補習,關於這點我感到十分不捨。大腦絕對需要充分的休息,那樣長時間埋首苦讀,並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在芬蘭,由於國民義務教育是到大學,所以等於每個人都可以終生免費學習。離職人士也可以隨時進修,準備二度就業。其實最終,重要的是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當必修課不再是由國家或父母決定,而是自行尋找並決定時,那才會成為使人生更幸福的基礎。

當時與延斯的談話,讓我感覺芬蘭老師早已準備好隨時與任何人分享他們的教育理念。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所有人都用同樣的方式思考時,就表示沒有人在思考。」在公司開會時,如果都沒有人提問或者回答,就會引用上述這句話。而芬蘭老師的教育觀,似乎也給了我們這項問題的本質性答案。

「芬蘭的學生幾乎沒有考試,相較於其他國家,老師們的授課時數也比較少。如果從結論來談,在芬蘭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花更多時間去思考,而非死記那些教科書上的內容,讓自己備感壓力。我們把重點放在學生如何利用學校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老師也會花更多時間在陪伴孩子們一同思考並找出解答;加上國家也很支援這樣的學習制度。所以根據統計顯示,畢業後的成人,有50%以上還是會繼續參與終生學習計畫。我目前也在這項計畫中開設課程,指導成人網路相關知識,也有許多老人家會前來聽我講課。」

最終,提高成人的學歷,對下一代也會有影響,養成優質教育的良性循環。如果說芬蘭人看待教育的思維是,「學生們能夠把過去既有的知識學好固然重要,但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妥善設計好自己的人生。」那麼,我們的教育是否本末倒置?這是值得好好反思的問題。也就是,老師應少教一點,鼓勵學生多多思考。


本文節錄自《我去芬蘭學育兒:12個當地家庭給我的教養啟示》(作者:沈載源;方智出版社)


在先進的育兒國度,我學會了當個不急著出手的父母。

為什麼芬蘭父母可以不著急?
為什麼芬蘭小孩特別冷靜、善表達、有恆毅力?
前進芬蘭,找到在育兒路上讓每個家庭更幸福美滿的方法!

父母總是活在疲於奔命的狀態裡──
孩子不吃飯,就拿著飯碗和湯匙在後面追著餵;沒穿好衣服,就急著想出手幫忙;
假如起步比別人晚、說話比人家慢,也會憂心忡忡,
宛如一隻倉鼠在車輪中不停奔跑……

作者是擁有十萬粉絲讀者的育兒漫畫家,在孩子出生後,也陷入了同樣狀況。
於是,他們決定放下一切,帶著四歲的兒子去芬蘭看看。
他們參訪了12個芬蘭家庭,不僅看到了設備與福利上的先進,
透過實際相處,更學會了不著急、不催促、不貪心的育兒法。


專題精彩文章:

【專題│我去芬蘭學育兒】01.芬蘭孩童自然習得兩三國語言
【專題│我去芬蘭學育兒】02.家規只有兩個:飯在桌上吃,覺在床上睡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3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