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愛閱讀|《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大腦發育過程最「期待」大量且自由自在的玩耍!

愛閱讀|《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大腦發育過程最「期待」大量且自由自在的玩耍!

在戶外與其他不同年齡的孩童一起進行的身體活動,是最健康、最自然、最有益的玩耍形態。帶有一定身體風險程度的玩耍是必要的,因為孩童可藉此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和彼此。

玩耍是童年的要務,對所有年幼的哺乳動物也是:透過活力十足而頻繁的玩耍,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結。針對幼鼠、猴子和人類進行的數百個研究顯示,年幼哺乳動物想玩,也得玩;一旦被剝奪玩耍的機會,社交、認知和情緒方面都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透過遊戲,年幼哺乳動物學習成年後想要活命所需的技能,並透過神經元最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在重複性的活動及低風險的環境中,從成功和失敗獲得反饋。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 canva)

小貓笨拙地撲向一根毛線,因為這毛線刺激幼貓視覺皮質中特定的神經迴路,而這些演化形成的迴路讓小貓對任何看起來像老鼠尾巴的東西都非常感興趣。經過多次嬉戲後,小貓會逐漸成為熟練的捕鼠高手。蹣跚學步的嬰兒,笨拙地四處跑動,爬上爬下、鑽進任何他們能鑽進的東西,直到他們能熟練地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移動。掌握了這些基本技能後,他們開始玩更高階的你追我躲多人遊戲,如鬼抓人、躲貓貓、大魚吃小魚等。隨著年齡增長,換成了口語遊戲,如閒聊八卦、揶揄和開玩笑,幫助孩童學會分辨細微的差異、口語以外的暗示,以及說完話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時,該如何立即採取措施、修復人際關係等高級課程。隨著時間推移,他們會培養出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社交技能,包括自我管理、多人共同制定決策,以及接受敗選的結果。

波士頓學院的發展心理學家、研究遊戲的知名學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說:「玩耍時,需要抑制支配他人的欲望,才能建立持久的合作關係。」

格雷把「自由自在玩耍」定義為「由參與者自由選擇和主導的活動,純粹為了活動而活動,而非有意識地追求有別於活動本身的其他目的」。在戶外與其他不同年齡的孩童一起進行的身體活動,是最健康、最自然、最有益的玩耍形態。帶有一定身體風險程度的玩耍是必要的,因為孩童可藉此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和彼此。

孩童只有在可能受傷的情況下,才學得會如何不受傷,比如與朋友玩摔角、假裝鬥劍,或者和另一個孩子講好怎麼玩蹺蹺板(如果講不好,可能會讓另一方跌到地上屁股痛或難為情)。如果家長、老師和教練介入玩耍,玩耍就會變得不那麼自由、好玩,也沒那麼有益。可成年人通常都無法停止指導欲和保護欲。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 canva)

自由自在玩耍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犯錯的代價一般不會很高。每個人最初都很笨拙,每個人每天都會犯錯。透過不斷嘗試和犯錯,加上玩伴們的直接反饋,小學生逐漸做好準備,迎接中學階段更複雜的社交生活。讓他們做好準備的不是家庭作業,也不是處理情緒的課程。這些由成人主導的課程可能會提供有用的訊息,但訊息對於塑造正在發育的大腦並無多大幫助,玩耍才是關鍵。

這與認知行為療法的一個重要觀點有關:情緒發展的關鍵是體驗,而非訊息。

正是在無人看管、由兒童主導的遊戲中,兒童才能最有效率地學會忍受擦傷、處理自己的情緒、解讀其他小孩的情緒、輪流上場、解決衝突,以及公平競爭。孩童出於內在動機學習這些技能,因為他們希望融入遊戲小組,也希望能開心地玩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我選擇「以玩耍為主的童年」作為本書的核心用語,對照「以手機為主的童年」。以玩耍為主的童年,是指孩子把大部分的空閒時間花在與朋友在實體世界一起玩耍上,就像我在前言所說的:實體參與、同步進行活動、

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型式、在團體或社群中進行、加入或離開群體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因此會在人際關係上花心思投資經營)。根據格雷彙整的人類學研究報告,這就是狩獵採集社會的童年,意思是人類的童年經過長期演化後、形成的特徵之一是: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期待」大量且自由的玩耍。

當然,許多兒童的童年(至今有些仍然是)以工作為主。以工作為主的童年在工業革命時期非常普遍,這也是為什麼一九五九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將遊戲列為基本人權之一:「兒童應有充分玩耍和參加休閒活動的機會,這些應與教育的目的一致。」

因此,當一些青少年開始把大部分醒著的時間拿來盯著手機(或其他3C設備)、一個人坐著觀看YouTube自動播放的影片,或是一直瀏覽Instagram、抖音(TikTok)和其他應用程式沒完沒了的訊息時,你發現問題來了。這些互動一般都具有虛擬世界的鮮明特徵:非實體參與、非同步進行、一對眾,而且要嘛是單打獨鬥進行,要嘛是在容易加入也容易退出的虛擬群組中進行。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 canva)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大塊出版

推薦閱讀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  強納森.海德特 
譯者: 鍾玉玨
網路與書出版

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本書也指出: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延伸閱讀

【小典藏|新鮮事】在兒童博物館,小朋友怎麼玩都可以,就是要用力玩 :美國兒童博物館協會最新摘要,強調兒童博物館「遊戲」的重要

【專欄|芬紛聊天】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做自己:芬蘭的兒童權利週

【專題│以身體為出發點,玩出情緒力】00.身體遊戲過程中─表達情緒以及自己的想法。

【專欄|小冊選書】來自荷蘭的浪花教授!將知識融於遊戲的最強博物館遊樂場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414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