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兒童」作為主要對象的「大展身手做展覽」,一開始像是自己的孩子 a. k. a. 小胡,陪著我實驗以策展工作坊作為展覽識讀推廣的可能方法。
2020年作為計畫的開始,也迅速在一年裡累積了三場兒童策展工作坊的實務經驗,建立起了課程架構及教學方法。2021年起至今,每年和嘉義市立美術館合作都像是持續不斷的行動研究,開啟了「大展身手做展覽-兒童策展計畫」的更多變形,其中一個討論便是:工作坊有時間與招生人數的限制,如何能讓展覽識讀的推廣更為擴散?
於是,2022年與嘉美館嘗試以一日工作坊的方式進行「種子教師研習」,分別針對國小及國高中老師開設課程,並邀請在教學現場應用「策展」的桃園市光明國小廖健茗老師與負責北師美術館「OPM百聞不如一件-館校合作計畫」的陳俐臻來分享實務經驗。
2023年則分為教師及一般大眾的一日策展工作坊,也吸引了更多對於策展實務有興趣的民眾來參與。一日策展工作坊濃縮了展覽企劃、展示設計與佈展實作,並以推廣嘉美館典藏應用的概念,設定主題與選件範圍,也透過行前學習單協助學員先進行初步的策展關鍵字與展品選件,而佈展實作則以展覽模型作為成果。對於多數成人學員來說,「一日體驗」打開了許多對「策展」好奇的老師,不管是實務分享或是展示設計與佈展實作的操作,都有助於他們思考教學上的應用,但也反應時間過於緊湊,反而在展覽企劃的課程中,較為匆促,難以深化。
今年年初,當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動表示想要合作開設策展工作坊時,心想也許是能面向不同類型的大眾並嘗試跨領域應用策展實務的機會。
初次討論合作時,雲門便表示,希望能夠透過策展工作坊,了解大眾對於雲門在舞臺以外,還有什麼樣的想像。也大方提出「打開文獻庫」的概念,將珍藏多年的剪報、海報、文宣品等文件,讓參與學員一探究竟。多次來回討論後,雲門也希望不設定主題與內容,透過課程,希望能更開放地在雲門劇場的環境中,打開雲門,打開更多可能性。因此,在「大展身手做展覽」的課程架構下,將四天的工作坊規劃為兩天進行展覽企劃、一天進行展示設計與一天進行佈展實作。
相對於兒童參與者,面對來自四面八方、對於策展好奇的成人,要如何邀請他們「大展身手做展覽」反而更讓人緊張。招生階段已初步了解,大多數的參與者為女性,有分別來自表演藝術、建築、景觀與平面設計、博物館從業人員(行政、展覽企劃、導覽員)等,其中還有語言治療師、目前正在就讀博物館學研究所的動物保育專業人員及社會系的大學生等。喜歡看展覽、喜歡雲門則是他們的共同點。
聊天作為資料收集的開始,拼貼重整腦中思緒
為了讓工作坊不只是聽課與操作,除了負責帶展覽企劃課的我與長期合作的展示設計講師徐世賢、彭裕奎外,也特別安排舞團合作經驗豐富的藝術家莊志維以「舞蹈轉譯術」分享跨領域合作經驗,也透過在長軸上的對話、交流到空間展示,引導學員思考從內容到展示的轉換;「田調搜查術」則是邀請擅長以攝影、拼貼等方式探討空間關係的藝術家吳依宣,搭配雲門劇場的導覽,引導學員用不同的方式紀錄空間。
兩位藝術家從各自創作脈絡延伸而出的課程,和策展有什麼關係呢?
作為打頭陣的展覽企劃課,除了為學員奠下「展覽是什麼」的概念及「為什麼要用展覽來表達自己概念」的必要性,在建構展覽內容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料調研、概念發展,都和自己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
莊志維在第一天早上的分享最後留下「在開始之前,我們先聊聊天吧」,卸下了學員對這場工作坊的心防。加上下午雲門劇場的導覽,帶大家走上沒有演出的舞台、可以讓貨車從卸貨碼頭直達舞台的大貨梯、整理的有條有序的工具間,與滬尾砲台共構的半戶外空間是舞者放鬆與靈感重整的吸煙區,穿過辦公區後,打開厚實的防火門,大家不約而同「哇」一聲,在小而精實的文獻庫裡感受歲月的痕跡。
游走雲門後,大家隨手拍的照片,現場輸出再讓學員隨機挑選,在吳依宣的引導下,反而要大家捨去重點,聚焦「剩下」來的畫面中,有哪些繼續發展故事的可能性。
從做中學,小孩、大人都受用,有學員便表示「田調搜查術激發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也有人認為「透過拼貼接龍,從圖像閱讀試著理解他人的想法,很有趣。」第一天的最後,則以不同類型的展覽分享,並以「5W1H分析法」引導學員發展策展主題與展覽敘事,帶著「選件」的回家作業,結束第一天的課程。
第二天課程仍以「展覽企劃」為主,協助學員深化他們的展覽內容。
上午走入排練室,學員兩人一組,長型紙捲在空間中隨機鋪設,讓學員從對向畫出來雲門的過程。由於有幾組的紙捲重疊在一起,在交會之處,也自然而然形成溝通、妥協,讓彼此的畫作再向另一端延伸。
最後以紙捲作為展出內容,讓學員們自行在雲門空間中找到適合展示畫作的方式,又是另一次溝通、妥協的過程,部分學員利用跨樓層空間特性,展示前往雲門路上不同的地景,也有人與閱覽區的書本結合,以扇折加速那段冗長的路程。這段課程創作體驗,提供了學員不同的體感實作方式,來了解展覽敘事與展示設計的關係,成為「展覽企劃課」與第三天「展示設計課」的連結。
下午由學員個別分享他們的展覽主題及選件內容,在這個環節就可以看到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對於雲門的關注方向:有人以半戶外吸煙區,發展出「菸與煙」的策展主題,討論從舞者到舞作中「煙」的意象;有建築背景的學員大膽地希望以整個雲門為展場,透過不同空間的介紹,讓觀眾體驗在雲門的一天;也有人以遊戲地景的概念,期待將雲門舞作中的元素轉化爲戶外景觀與觀眾互動;有人以自己的客家背景,策劃結合雲門舞作精神與客家文化的展覽;有人以雲門舞作中的服裝出發,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的身體勞動史。由於許多學員都是雲門的忠實粉絲,也發現大家對於舞作中的體感元素十分好奇,希望能透過展覽,發展出讓觀眾也能體驗舞台上的體感經驗。
有一位「非」雲門粉絲的學員,則突破對於雲門的聚焦,反而是思考如何讓像他是非粉絲也有興趣來到雲門,因此計畫從他自己喜歡的史努比下手,在雲門劇場打造一個由IP帶大家認識雲門的小展覽。
這對過程中可以發現,「選件」的概念對於學員來說是抽象的,但由於大家都有看展覽的經驗,反而會更直接思考到展示手法,而較難在這個階段提出具體物件來對應自己的策展主題。透過分享,也像是一個近身的觀眾研究,了解到學員對於雲門的好奇之處,也在分享後鼓勵相似或有關連策展提案的學員,組成策展小組,一起發展展覽敘事。
經過前兩天密集的展覽概念發展,第三天的展示設計課先讓學員認識展覽與設計之間的關係,上午徐世賢從實務經驗,進一步引導學員思考視覺設計中除了主視覺外,在展場的平面設計裡「敘事」的重要性。
下午又回到排練室,由彭裕奎設計了空間放樣練習,讓學員更直觀的感受身體尺度在空間中的體感經驗。兩位老師都協助學員從各自的展覽主題及內容,發展展示設計,包含了主視覺的試作、展場平面配置圖的規劃、模型製作的前置討論,講師與學員一對一的討論,激發出更多想像的可能。
第四天的佈展實作以主視覺海報及展場模型製作呈現,對大部分的學員來說,第一次手作模型的經驗十分新鮮,最後的展覽企劃分享,學員們看到原本天馬行空的想像,循序漸進被具體化成為模型,在多樣的主題中,也開啟了大家對於雲門不同面向的想像。
身為展覽策劃的講師,全程參與四天的課程,不只帶課也觀課。
第一次以較為完整的課程規劃進行策展工作坊,彷彿也隨著學員在每一天的課程中逐步減緩上課對象是「成人」的壓力。回到第一天的課程中請學員分享「最佳觀展體驗」的一場展覽,除了體驗,也請他們思考展覽的受眾是誰。在討論的過程中,通常作為「觀眾」的他們,在回顧觀展體驗時,也才發現「觀眾」不只是受眾,更是在策劃展覽時需要以同理心照顧的主體。「做展覽」絕對不是四天短短工作坊就能上手的事,更期待在這樣的相遇、交流後,能將展覽識讀的概念傳遞出去,也可以用與以往不同的視角看待展覽。
延伸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一起大展身手做展覽吧!——讀《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