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帶了兩個學校的課後社團,開心能探詢兒童畫背後的原因機會變多了,有個一年級男生的創作中頻頻出現打雷場景,好奇之下聊起,才知他們家人的房子曾因為雷擊而損毀過,難怪打雷在他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畫面從一開始主角開開心心的,到後來開始閃電打雷,穿上雨衣後表情也略有變化。有故事及想法的作品才更耐人尋味、值得再三探究。
圖1
圖2
筆者多年前,在某幼教機構觀摩實習時,也因為每天中午說一個故事及活潑教學,被老師勸導,希望能不要將幼兒的情緒帶的太嗨;在外教學時,有時又側面得知家長期待能有一個完整作品……成人主導的社會法則裡總有太多的規範,讓一些敏感的孩子逐漸失去自信。
最近的一次教學活動中,有個小一的女生怯生生的來求助,說她想畫角落生物但不會畫……,這讓我有些小小憂心,因為兒童的創意表現遠勝這些,梢稍觀察了一下角落生物,發現他們的造型特色是圓圓的,可愛的……。因此規劃了一個小小活動:圓的聯想,在一張紙上畫了許多圓,讓兒童們發揮想像力,加上幾筆及一些顏色,再從他們的聯想作品中創造新的角落伙伴,增加他們的信心,分享幾張作品如下:
圖3
圖4
許多電影也深度探討兒童創作,印度拍攝的電影:心中的小星星,劇情描述一個總是趕不上功課、飽受責罵的小孩子,在爸媽的失望下,被送往寄宿學校就讀,卻幸運地在一位美術老師細心教導下,終於找回自信和自我的故事…。
1989年的電影:魯冰花,劇情描述一個外調的美術老師發現了一個繪畫天才古阿明的故事。古阿明的父親質問為什麼狗是紅色的,還駡阿明是否是色盲……阿明回答:因為天紅紅照在狗身上,所以是紅色的。這讓我想到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出版的《我看見了色彩》一書中,德國的藝術家—約瑟夫˙亞伯斯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他畫的許多長方形的組合中,當他改變長方形的顏色,畫面的氣氛也會跟著改變,而當背景的顏色不同,有些顏色不是原先出現的顏色,他開始不斷的深入研究。
圖5
圖6
在中國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蘇軾有次想畫竹,而桌上沒有墨只有朱砂,於是便用朱砂,畫起竹子。此時旁人問:世上只有綠竹,那有朱色的竹子?蘇軾回:沒有朱竹,也沒有墨竹呀!可見藝術中最可貴的是真性情的表現 。
延伸教學活動:轉動卡片玩色彩,西方新印象派畫家秀拉畫面中的點,並不是單純的點,有切割、解構的含意,所以在此次的活動中也提醒學員可以將此技巧帶入,比如想要得到橘色的色塊,可點滿紅色及黃色的細點,而當轉動卡片,黃色的玻璃紙覆蓋後,看到的點變少了,為什麼呢?這時可以把握機會和學生一起多方探討。
圖7
圖8
前一陣子在蔣勳老師的臉書看到,說他在市場看到一位婆婆戴著老花眼睛,一隻手裡拿著豬皮,另一手拿著捏子,正專心的把豬皮裡的毛一根一根鉗出來。而現在的肉販會用火焰槍去燒豬皮上的毛,有時,豬皮裡的毛根都沒有剔除乾淨,還在肉裡。蔣勳老師覺得講究、精緻、慢,這些特質在現代生活中逐漸遠去。他分享的這段文字也讓我感觸很深,因為這個畫面讓我想到中風前的媽媽,也總是慢慢的剔毛,將蝦剔沙……,這種慢而細緻的心情對兒童創作是極重要的,也提醒著自己要放慢速度,才能等待出兒童們的佳作。
圖9
清代張潮寫的《幽夢影》中提到:「若無花、月、美人,不願生此世界……」、「……為月憂雲,為書憂蠧,為花憂風雨……真是菩薩心腸。」可以看出愛花之心是人的天性,為了領略花的美感,校園中的植花,也是養成兒童們美感的養分來源之一,所以他們的作品中不經意就有花的表現,而精彩的是他們的不同表現。
兒童畫是小朋友身心高度協調的創造活動,除了受到觸覺、視覺等經驗影響、還受到物體的形、色、質感等的概括感受,最重要的則是成長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生活經驗都深深的影響著兒童的創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