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05.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真的很難做到嗎?

【專題│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05.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真的很難做到嗎?

當我們從兒童變成青少年(大約小學高年級階段),爸媽的影響力便開始急遽下降,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開始要為「離巢(離開家)」做準備,會在國、高中階段,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個體,所以過去很依賴爸媽提供物資、保護和指導的你,現在面對這樣的「關懷」,就會感覺是「囉嗦」和「管太多」。爸媽如果沒有意識到你的能力已經比小時候好非常多了,就算他們想尊重你、適度放手,也會一下很難調整過來。

「昨天下課一回家,我媽就說:『趕快洗手來吃飯,怎麼玩到那麼晚?』原本還想說打完球很餓要吃三碗飯,結果在餐桌上她繼續念:『你就是這樣每天打球,難怪成績那麼糟,還不如把這個精神拿去讀書。』讓我瞬間沒食慾,只想趕快把剩下的飯吃完,躲回房間寫功課。結果進了房間以後還是覺得好煩,想說先打個電動放鬆一下,又被爸爸抓到:『你怎麼還在打電動,功課是寫完了沒?』因為最近每天狂被念,累積的情緒一下爆發了出來,就跟爸爸吵架了。其實每次吵完架看到他們難過的樣子,我都覺得有點後悔,可是他們真的好難相處,我該怎麼辦? 」

你有過上述經驗嗎?其實這樣的衝突,並不是你的錯,而是很自然的發展歷程喔!

當我們從兒童變成青少年(大約小學高年級階段),爸媽的影響力便開始急遽下降,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開始要為「離巢(離開家)」做準備,會在國、高中階段,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個體,所以過去很依賴爸媽提供物資、保護和指導的你,現在面對這樣的「關懷」,就會感覺是「囉嗦」和「管太多」。

爸媽如果沒有意識到你的能力已經比小時候好非常多了,就算他們想尊重你、適度放手,也會一下很難調整過來。

這時會需要雙方不斷地磨和、調整,如果親子之間吵得太兇,會說出或造成一些難以彌補的傷害;相反的,如果能慢慢找到良性溝通的方法,通常到了離家上大學或工作以後,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和爸媽的關係回溫,互動變得更和諧。

下面分享三個步驟,來協助我們和爸媽之間找到平衡。

STEP1、知己知彼,了解你的父母是哪種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溝通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我們可以把父母的管教類型,以「規範要求」和「理解回應」程度的高低來分成四大類:

民主型:高要求、高回應

會對你的行為有所要求、規範,但也不忘關心你的感受和想法,引導和支持你的選擇,並溫暖回應你的需求。

寵溺型:低要求、高回應

對你投注的情感非常豐富,但卻要求不多,且對你真正的需求也不甚了解,所以未必能適當引導,反而會放任你去做自己無力承擔後果的事。

威權型:高要求、低回應

習慣控制一切,對你會有過高的期望,卻很少嘗試了解你的想法和感受,較少回應你的需求。他們可能不太了解你,卻有很多的規則和「應該」。

忽視型:低要求、低回應

很少要求,也沒什麼回應。可能因為生活太忙、壓力太大,而忽略了對你的關心。也或許是不知該怎麼和你互動,但心裡還是愛你的。

如果不太確定爸媽的管教是哪個類型,可以問問兄弟姊妹或是熟悉你爸媽的其他大人,參考他們的看法來做判斷。如果已經了解爸媽的管教類型,你又可以怎麼「因應」呢?

民主型:高要求、高回應

雙方已有很好的溝通基礎,可以邀請爸媽召開家庭會議,用溫和的態度,搭配前面《溝通的魔法》篇中的「我訊息」溝通技巧,多半可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寵溺型:低要求、高回應

基本上你只要向爸媽開口,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但經常任性而為又無法負責的話,會錯失很多自我成長的機會。所以重點反而是在自己身上,當每次提出需求時,思考一下「這真的是我需要的嗎?」、「我能為此負起責任嗎?」如果有疑慮,也可向可信任的大人請教和討論,有時還蠻有幫助的。

威權型:高要求、低回應

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息事寧人」,為了趕快結束爸媽的魔音傳腦,會乾脆乖乖去做。但這樣也可能會養成容易順服別人和委屈自己的習慣,成年以後,也仍會有許多自我懷疑。另一種則是「陽奉陰違」,表面順服,但一離開爸媽的控制範圍,就會把他們的要求拋諸腦後,甚至故意做出相反行為。如果能找到其他對爸媽有影響力的民主型長輩或老師,讓他們代為溝通,慢慢讓父母對你有更多的了解,會是不錯的方法。

忽視型:低要求、低回應

對於爸媽暫時性的忽視,可以體諒他們還不知道怎麼跟你互動。有時我們也可以當主動促進親子關係的那個人,透過寫卡片、傳訊息等,傳達你對他們的關心和在乎。

STEP2、調整心態,放下期待

從不同管教類型的分類,你也不難看出,沒有完美的父母。小時候我們會覺得父母很強大,總是能回應我們的需求,隨著年齡漸長,你會漸漸意識到他們也有不足的時候,也需要時間學習新的概念、適應新的變動。例如:你一出生就有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是數位原住民,但爸媽在你這個年紀時可能還只有陽春型手機,社群網路也還不普及,所以對網路社群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就很難有一樣的體會。

另外,除了青春期讓你生理快速成長、荷爾蒙激烈變化以外,其實你的父母可能也正在經歷更年期,而飽受健康上的困擾,像是失眠、盜汗、脂肪增加⋯⋯等,讓他們更容易發怒、焦慮或憂鬱。再加上進入中年,他們要面對事業上的壓力和挑戰,同時可能也有爺爺、奶奶要照顧,這都可能是他們無暇跟你好好溝通的原因之一。

所以如果我們夠理解彼此的身心狀態,放下期待和「應該」,反而在溝通的過程中,你的情緒會比較平和,也比較能夠施展溝通技巧,互相接納和體諒。

STEP3、試試「溝通三明治」這招

有個很有效的技巧,叫做「溝通三明治」。顧名思義就是把我們要說的話比喻成三明治,吐司的部分是順耳好聽的話,中間的料則是你想要表達,但對方可能觀點和你有落差的話,把它包在中間,會比較容易讓爸媽吃下去。

第一層【肯定吐司】肯定對方做很好或努力之處

雖然爸媽愛你的方式可能讓你不舒服,但基本上他們都是立意良善的,所以溝通的一開頭可以先肯定爸媽的用心,他們的態度會比較軟化,也才比較能聽進你要說的話。

例如:「媽媽,我知道你很關心我,擔心我這次考試會來不及準備,所以才會一直督促我。」

第二層【精華餡料】: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試著用「我」開頭,對爸媽說出你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增進他們對你的理解,並用正向語句說出你的需求和希望對方改變的方向。

例如:「當我聽到你一直提醒時,會覺得很緊張,也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很難過,更加無法專心準備讀書。我們可以一個禮拜討論一次這個話題就好嗎?」

第三層【收尾吐司】:表達承諾、相信、期待和關愛⋯⋯等

想爭取自主權,相對地也要盡到責任。所以越能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並確實做到,相信爸媽也會越來越能放手,讓你依據自己的步調安排。

例如:「我會每天複習兩小時,如果遇到困難我也會提前跟你說。在我讀書的時候,如果你能幫我準備點心或宵夜,我會很感激。」

和父母溝通的目標,不是要他們馬上就懂你,也不見得能馬上達成共識和解決所有問題。

多練習,並針對不順利的部分進行調整,無論成功與否,重要的是這對願意用成熟方式溝通的你來說,都是一種磨練和經驗的累積。相信在你的堅定之下,只要親子衝突有減少,你有照顧到自己,就是很大的進步了喔!

原文刊載於《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聆聽特刊

文|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圖|蛤蜊
安妮新聞互動網站 https://reurl.cc/WRQQ1D

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6篇 )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透過課程研發、教師增能、美感認知推廣,結合教育部、各大專院校、文化場館、縣市政府、專業各界等單位資源,與中小學各級學校師生合作,跨域整合多元學科,期望培養具有美感智能、設計思維的新一代。

美感智能閱讀計畫《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名稱源自於「美感報紙參與教育」,Anne 是「A New 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縮寫,也是《清秀佳人》和《安妮日記》中的安妮。她們對世界和生命所懷抱的好奇及熱誠,正是這份報紙對未來世代的期待:愛、美、勇氣、好奇心、探索力與創造力。

官網 https://aade.project.edu.tw/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aade.org
安妮新聞互動網站 https://aade.project.edu.tw/ann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