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的可以改變一切嗎?也許是、也許不是,要看你是以什麼角度來看。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時間的改變是漸進地,年紀漸長後覺得這個世界的改變快得讓人措手不及,冷靜地想想世界上所有的變化,依然是在相對的時間中漸進形成,只是表象上的改變顯而易見。而時間是無形的,就拿眼前熱鬧的藝術市場來看,這些年來藝術從少數人的興趣,隨著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和消費思維,造就許多非必需品的商品價值觀,以藝術之名的交易是最輕鬆的說詞。忽然之間那些看似無用,卻以各種身分標籤、族群認同與投資理財等理論,已經進入了日常生活消費的範疇裡。只是,藝術不該只是商業價值,它更大的意義依然是藝術內核,如果一昧的以商業模式看待藝術,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風景。
商業絕對有其必然的價值與意義,商業如同藝術是一個概念,它也反應著人們生活所需的流動與變化。而藝術真的是生活所需嗎?從前對有藝術感知者來說是,在今天看來彷彿也是。藝術已然商業化,在不知不覺中以藝術之名買進商品,似乎也成為合理的大眾產業。如果藝術不再是一個思考的容器,而是一種可議價的商品時,就成了鬱金香般的期貨,甚至只是一張需要不停運作才被認同價格的證券(如真金白銀或數位貨幣)。這不經讓我想起了一段商業史,記得20幾年前,電視購物頻道剛興起時,因為其便捷的購物模式,可以看到因地理因素在實體商場不可搜索到的另類產品,的確讓消費行為有了很大的變化。那些年電視商業頻道成就許多明星級銷售員,從低價的生活用品到昂貴的奢侈品,甚至是房地產,無所不賣,也成就了電視購物頻道在2000年左右一道全球新的商業面貌。
而這些年網路平台逐漸取代電視購物的功能,從網路商城至網購的包羅萬象,讓網紅銷售員成了新趨勢。網紅主播帶貨幾乎改變了許多中國人的消費導向,也使大量明星們轉行帶貨,紛紛把苦心經營的流量藉此轉現。這一透過網路製造出虛虛實實的數據,甚至能讓當紅網紅賣出私人飛機。而這套模式早就進入了藝術市場,從明星看展到明星帶貨般撐起了一整場的拍賣會,把一年兩大拍撐到三場,看得出拍賣經營者的努力。特別是在疫情蔓延時,人們被迫減少線下活動,促成大量網路上藝術交易的發生,除了逼迫傳統藝術收藏者學習新的角度去搜尋藝術品,同時也把平常進行網路消費的人拉攏到藝術世界裡。因為網路的熱度以流量計算,而非線下嚴謹考證而定,藝術忽然好玩起來,且有了投資的縫隙,如同證券一般。
於是明星帶貨賣藝術品,竟然在這不可避免的線上商業時代有著推波助瀾的效果,賣明星級的藝術品,如同賣藝術周邊,沒有差別與界線。聚集大眾產生的集體消費,是商業也一直是社會進步的原因,商業總是因著人們對於舒適的物質生活之追求而變化,同時也在這變化中彼此認同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審美甚至是非判斷。自古到今,永遠只有少數不被驅動的人們堅持著把選擇權放在自己,而這都要經歷更多的客觀閱讀和自我理解才能達成。只是,我們仍不要忘記,當今藝術市場以如同短暫的流行消費模式進行,雖然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願意以藝術之名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但也怕比例過高的人群,因流量迷信的衝動,盲目相信藝術如貨品一般是一種可短期投資生財之道,所生的藝術短潮。太多的歷史告訴我們,所有群聚成潮的消費,最終也只有製造潮流的少數人獲利,更多的人都是被收割的韭菜,但是在網路流量可操控時代,真實成了稀缺,每個人都自以為在網上找到了真理。
當少數沉默者興致勃勃地隔岸觀火,在熱鬧擁擠的藝術市場裡,看到了赤裸的人性弱點,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