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實體展示」是線上展廳的解法,還是促使產業思考數位競爭力的契機?

「實體展示」是線上展廳的解法,還是促使產業思考數位競爭力的契機?

整個產業都需有面對疫情的解決方案,不再只是如2月初香港巴塞爾需要應變。過去藝術產業多數對於科技替代實體的可能缺乏積極性,但這場瘟疫後,每間畫廊都必須直面面對科技應用、實驗與轉型的急迫性。
安卓藝術推出「雅努斯」香港巴塞爾項目展。(© 安卓藝術)
新冠肺炎正推動許多產業的典範轉移,能將疫情危機化為轉機的「新經濟」壯大,缺乏數位競爭力的傳統企業,則將加速淘汰。
——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新冠病毒過去後,哪些企業會加速被淘汰?》
基本上看藏家怎麼穿著,就知道他們怎麼面對這個場合,當藏家群來訪一個穿得比一個休閒,畫廊也清楚,實體展覽終究不會被當作博覽會被看待。
——某畫廊工作人員於香港巴塞爾項目實體展示現場感慨表示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在今年2月初宣布停辦後,2月底又宣告實體展會轉為線上展廳(viewing-rooms)的形式,讓許多畫廊準備多時的作品,在失去實體展會呈現後,仍低度保有線上瀏覽的可能。包括臺灣畫廊安卓藝術推出「雅努斯」香港巴塞爾項目展,尊彩藝術中心於畫廊空間展出「永恆的東方符碼:戰後華人藝術」香港巴塞爾項目,瑞士畫廊Mai 36於臺灣推出的「凱若斯」(KAIROS)Pop-up香港巴塞爾項目展等,都是針對香港巴塞爾取消後,藝術作品還是需要被實體呈現的需求。
而臺北耿畫廊與TKG+,也同樣在這實體展會取消,對應線上展示平臺的時刻,推出「1D31上線:後臺」,有別於將博覽會作品實體呈現的用意,策展人許峰瑞更試圖對畫廊、博覽會、網站後臺等功能意義,做出重新的偵測。
尊彩藝術中心於畫廊空間展出「永恆的東方符碼:戰後華人藝術」香港巴塞爾項目。(© 尊彩藝術中心)
瑞士畫廊Mai 36於臺灣推出的「凱若斯」(KAIROS )Pop-up香港巴塞爾項目展。(© Mai 36)
耿畫廊與TKG+「1D31上線:後臺」展場局部。(© 耿畫廊與TKG+)
所有人都一樣的提問,實體活動真的能被虛擬網頁所取代?
「1D31上線:後臺」並不試圖在這突發、海嘯般的時刻提供解答,而是思考當博覽會不再是畫廊此時此刻可以有效仰賴承擔銷售實體平臺後,畫廊如何在這樣的時刻,無論是透過實體、科技、新的社交模式,來揣摩出一個可以比擬博覽會在消費與藝術性都飽滿的場域。展覽的每面展牆,都試圖對應著線上展廳的頁面,網頁的後臺也如同藝博會現場,對應著只有VIP能進去的小房間,企圖將實體與虛擬的概念互相轉譯,也符合當下人們都在思索的課題—實體活動真的能被虛擬網頁所取代?
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每間藝廊單位可以上傳10幅作品,每件作品都有三張子附圖可以輔助瀏覽者,對於藝術品有更多細節的理解,但多數的狀態還是如同看圖錄的狀態,只是有細部的圖和不同角度的圖。「1D31上線:後臺」也試圖提問,所謂的上網應該是可以提供實體展會,無法在現場展會提供的資料量,但在線上展廳,無論是關於藝術家或作品的資訊都是匱乏的。「1D31上線:後臺」策展人許峰瑞指出,線上藝廊一項缺乏的功能是資料庫系統的應用,網路理應比實體可以乘載更多的資訊量,但資訊連結和聯結的部分並沒有好好在這次應用網路、線上的優勢。
即便「1D31上線:後臺」配置了畫冊區,如同藝博會現場介紹作品的模式,但這項資訊與介紹的功能脈絡,卻沒有顯示在線上展廳中,一個透過展覽機制側面的提問即是:「到底香港巴塞爾是怎麼思考線上與實體功能的搭配,來彌補藝博會缺席的遺憾?」
畫廊多數都表示博覽會的條件與氛圍難以取代,是畫廊展覽所缺乏的。圖為「1D31上線:後臺」展場局部。(© 耿畫廊與TKG+)
每間畫廊都在實驗,到底哪些功能與行為是博覽會不可或缺的? 
「1D31上線:後臺」將實體與網頁的作品在現實空間中交錯,而所謂打造展會的後臺也特別使用半透明的隔間材質,來隱喻展會現場無法穿透的隔牆,轉移到網頁線上的透明度。展場中的燈光,也選擇和博覽會一樣的均光光緣,有些作品也保持在倉庫未掛牆以立面來擺放。企圖將博覽會、網頁、後臺三個擺放作品的空間曲度,在一個展覽中多維的呈現。許峰瑞提到,因為面對藝博會取消這個空前的難題,在生產「1D31上線:後臺」時,反而比過往倉促的執行藝博會任務,有更多的機會去釐清、沉澱,到底哪些功能與行為是博覽會不可或缺的?
其中一項功能,即是畫廊與藏家間的社交與互動,耿畫廊與TKG+、天線畫廊、博而勵畫廊、里森畫廊、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等畫廊單位,在固定時間共同組織了在Zoom軟體上的線上藏家導覽。畫廊人員以抓重點的方式和潛在的藏家群做解說,並在固定時段藏家可以和畫廊人員互動、提問,這些畫廊單位的集結也試圖打破,當實體展會取消,只能回到聯繫既有收藏群的窘境,試圖以畫廊交錯邀請的收藏群名單,創造一個類藝博卻虛擬的社交空間。雖然科技軟體暫時還是很難取代實體互動,但在線上聊天室的好處是,由於是由微信或社交軟體帳戶登入,留下客戶資訊倒是比展會裡更加迅速,客戶收集比展會上更加親近。
幾間畫廊在Zoom上的線上導覽,VIP首日甚至藝術巴塞爾亞洲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也上線觀摩互動實況。此刻每間畫廊都在實驗,到底以何種模式串聯,無論是實體展覽搭配線上展廳,或是線上展廳搭配APP軟體的真人解說等,可以讓藝博會的核心功能不至於消散。
尊彩藝術中心於畫廊空間展出「永恆的東方符碼:戰後華人藝術」香港巴塞爾項目。(© 尊彩藝術中心)
當展會成為扁平化,高端藝術品真的可被線上化嗎?
線上藝廊網頁的瀏覽也將原本分散在博覽會各處的展商,全都扁平化呈現。實體展會有所謂的精華、蛋黃區,藏家很容易找出一條瀏覽路線,但在網頁這種尋覓收藏品的趣味,成為單調的點擊或滑動手指,如何在這樣被迫扁平的狀態下做出層次?也是此次博覽會取消後,畫廊試圖在扁平的線上空間做出層次的體驗。而就臺灣畫廊回饋線上使用的科技需求,可能就先排除年紀大的藏家,而交易金額多數也落在5000至10000美元之間,當價格更往上後,藏家便會有看實體作品的需求。這些臺灣畫廊也試圖提問,當所有領域都在談數位化,說數位轉型是必然趨勢時,「高端藝術品真的可被線上化嗎?」這個自藝術電商出現,長久以來被討論的課題也在這次疫情高峰中,再次被喚起。或許這次是個更好的時機點,讓每間畫廊為此多方嘗試與實驗,這個時刻的相關數據,因為這些迫切的現實,也顯得更有參考價值。另一塊則是視覺體驗的吸引力,現在線上串流平臺收看影集因為疫情而被廣泛使用,在流暢的使用介面之下,其實都暗藏許多使用者數據的收集與應用,他也建議主辦方應該好好來收集這次數據,做為未來相關平臺研發的依據。
臺灣疫情在全球慘烈暴增的感染人數中,算是圍堵比較好的國家之一,還有條件能有實體展覽來搭配線上展覽的選項。然而即便怎麼思考配置,畫廊方多數都表示博覽會的條件與氛圍難以取代,如社交、流暢、密集、激情,這些關鍵字都是畫廊展覽所缺乏的。而經歷這次疫情,跟藝博會經驗來對比,許多畫廊也表示,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流程、需求,在博覽會消失後才知道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也能更確信高端藝術作品的推廣,那些環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安卓藝術推出「雅努斯」香港巴塞爾項目展。(© 安卓藝術)
瑞士畫廊Mai 36於臺灣推出的「凱若斯」(KAIROS )Pop-up香港巴塞爾項目展。(© Mai 36)
臺北耿畫廊與TKG+,也在這實體展會取消,對應線上展示平臺的時刻,推出「1D31上線:後臺」。圖為「1D31上線:後臺」展場局部。(© 耿畫廊與TKG+)
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曾發文《新冠病毒過去後 哪些企業會加速被淘汰?》,他認為:「這樣的加速典範轉移,會廣泛發生在零售、通路、娛樂、媒體、溝通、協作等人類社會諸多活動上,最終,轉型緩慢、缺乏數位競爭力的傳統企業將加速淘汰,而領先科技公司的霸業將加速擴大,新興業者也可能如雨後春筍般浮現。」他建議領導人,除了把防疫的首要工作做好,更建議要全面檢視自身企業轉型的方向與進度,利用這珍貴機會執行平時做不到的調整,是你善用時間培養數位競爭力的好機會。
在這場瘟疫之下,應該可證明藝術產業是在太平盛世才能順利運轉的產業。當藝術消費行為停止、憂患意識抬頭,反而可能是產業好好趁此加值自己的時刻,面對展演語言與方式的瞬變,做好基礎的工作。截至3月底,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已經超越70萬大關,一場場預定舉辦的藝博會被迫取消。整個產業都需有面對疫情的解決方案,不再只是如2月初香港巴塞爾需要應變。過去藝術產業多數對於科技替代實體的可能缺乏積極性,但這場瘟疫後,每間畫廊都必須直面面對科技應用、實驗與轉型的急迫性。
在這場瘟疫之下,當藝術消費行為停止、憂患意識抬頭,反而可能是產業好好趁此加值自己的時刻。圖為耿畫廊與TKG+「1D31上線:後臺」展場局部。(© 耿畫廊與TKG+)
畫廊不應該僅是被迫應變的角色
「1D31上線:後臺」體現了畫廊方,不只是被迫應變的角色,而是可以透過策展來思索當行銷模式改變,畫廊如何在資源與作品呈現上重新的配比,與提出更新的思維。
許峰瑞也回應,這次疫情來得太倉促,許多博覽會本身對於線上技術的使用並沒有透徹研究,過去臺灣曾流行過線上策展,當時討論好像僅是閱讀作品的習慣改變,而沒有持續深入的推進。直到世界面對到這次疫情,被迫必須慎重思考科技應用的替代方案。然而以過去線下藝術交易的現場,藝術作品並非民生必需品,而是涉及到審美機制。藏家想看實體作品的媒材、細節等,只要涉及到美感,真的很難不依靠現下的實體活動,即便有技術輔助,這一環節仍是難以取代。他也補充道,線上平臺的呈現方式明顯僅是把藝術當作商品來看待,主要是彌補展商的需求與損失,但當把審美需求、藝術性的優先度放到最後,最後呈現的結果就會是像圖錄或商品清冊。如果是這樣思考藝術品的呈現,顯然註定會走向不如預期的結果。他也坦言,科技使用雖然方便,但並非任何商業模式都能以科技應用簡單套用。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