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產業,該是正視「風險管理」的時候了!

藝術產業,該是正視「風險管理」的時候了!

武漢肺炎讓我們慢了下來,甚至停下腳步,正好可以空出一些時間好好想想。除了想方設法如何度過已經來臨的景氣浩劫,調整營運方針之外,也請認真的看待「風險」這件事。全球化時代下,小心「蝴蝶效應」,擬定應變策略並確實執行,降低災害損失與衝擊,以留更多餘力進行災後復原,總是好的。
藝術圈近日最勁爆的新聞當屬荷蘭的馬斯垂克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 Maastricht,The European Fine Art Fair),出現義大利參展商是武漢肺炎病毒(COVID-19)的確診案例。使得原本展期自3月7日到15日假荷蘭馬斯垂克會議中心(MECC Maastricht)舉行的展覽會,緊急決定提前四天(3月11日)關閉展會。再往前推,原定3月19日上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簡稱香港巴塞爾)也是在外界不斷呼籲取消的要求下,拖到2月7日才正式對外宣布取消今年的展會。如果連全球這二大藝博會龍頭在「風險管理」上都讓人冷汗直流,就更不要談其他藝術機構或畫廊等這些中小型企業是否具有「風險管理」的意識了。
為何在面對這次疫情不可預測的風險之下,提前做出斷然處置或加強防治措施是如此的困難?一來受影響的人數眾多,意見不一;二來損失的金額非常可觀或者會增加營運支出。而相較之下,後者才應該是主辦單位猶豫不決,甚至心存僥倖的主要原因。
武漢肺炎疫情遍及全球,英國南漢普頓大學研究團隊近日透過大數據分析,武漢封城前有近6萬人四散到全球至少382個城市,模擬圖呈現十分壯觀。(圖擷取自Twitter)
或許你會說,這次疫情百年一遇,沒有人可以預先知道,實在不須苛責。其實,如果有心去閱讀相關防疫專家的警告,比如年初中國武漢人趁封城之前逃往世界各國的路徑圖,多少可以掌握「風險」的高低,並對此制定因應計畫。然而,現在來看,不僅企業沒有,幾乎所有歐美國家政府也一樣擺爛,結果全球疫情就像年初公布的那張武漢人全球移動的路徑圖一樣,幾乎完全命中,少數例外如「臺灣」,真的是防疫的典範,雖然局勢依然險惡。
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Public domain)
風險來自哪裡?
產業的風險不是只有來自於傳染病,其他如:政治風險、自然災害、人為因素等外在風險,至於內部風險的部分先暫且略過。
一、政治風險
最早向香港巴塞爾反應希望取消今年展會的歐美畫廊,並不是因為武漢肺炎的疫情,而是他們的藝術家和藏家同情香港反送中青年的訴求,將以不出席今年展會的實際行動支持他們。一個有不少藝術家和藏家打算不出席的藝博會,可以想見對展覽會效益的衝擊勢必很大。
2020年2月6日澳洲的「新南威爾士州香港人」(NSW Hongkongers)舉辦《抗爭的藝術——香港的時代革命》(The Art of Defiance – Hong Kong: Revolution of our time)是一場關於近期香港民主運動的藝術展,於2月6日起在雪梨m2 Gallery舉行,展出由澳洲、香港及世界各地攝影師和藝術家的作品,當中政治漫畫家巴丟草兩幅作品被撤下,只剩下空畫框。主辦方表示,畫廊要求撤下巴丟草作品,是因害怕中共及其在澳洲的朋黨,會對畫廊進行報復 。
政治風險並非僅侷限在極權國家,2017年1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甫上任便簽署「阻止外國恐怖分子進入美國的國家保護計畫」(Protecting the Nation from Foreign Terrorist Entry into the United States),禁止七個伊斯蘭國家的普通公民入境,包括伊拉克、敘利亞、伊朗、蘇丹、索馬里、葉門和利比亞,此舉立即引起國際上的軒然大波。中東藝術工作者的活動大受影響,兩位伊朗藝術家當隨即取消預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的阿迦汗博物館(Aga Khan Museum)「伊朗當代藝術展」的開幕活動。(延伸閱讀:徐佳蕙,〈2017,為藝術而戰!全球動盪,奮起的藝術界〉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副總統邁克.彭斯(左)和國防部長詹姆士.馬蒂斯(右)的陪同下於五角大廈簽署「阻止外國恐怖分子進入美國的國家保護計畫」(Protecting the Nation from Foreign Terrorist Entry into the United States)命令。(Public domain)
600幅自稱為「骯髒女性」(Nasty Women)的作品在紐約可拆卸藝術中心(Knockdown Center)展出。(Photo by Jillian Steinhauer for Hyperallergic)
二、自然災害
地震、水災、海嘯、颱風等可以說是這些年來對藝術市場最常見的威脅。2004年的南亞海嘯、2011年東日本的311地震、2012年美國東海岸的珊迪颶風等,都造成文物藝術品的巨大損失。以重創美國紐約雀兒喜畫廊區(Chelsea galleries)的珊迪颶風為例,藝術品保險市場的損失估計達6億美元,其中包括1960年代平面設計師插畫家彼得.馬克斯(Peter Max)的作品受到嚴重損壞,估計保險索賠約3億美元,這是藝術品保險目前為止最大的單一保單損失。這次損失約略耗盡藝術品保險業全年的保險費收入,迫使之後數年保險費因而提高。(註)
臺灣也是自然災害好發的地區,2011年8月26日ART TAIPEI臺北藝術博覽會才在世貿展覽一館熱鬧舉行,隔天(27日)中央氣象局發布中度颱風南瑪都的陸上警報,由於其路徑和2004年帶來七二水災造成33人罹難、12人失蹤的敏督利颱風類似,畫廊協會內部對展會是否繼續?進行評估。依據中央氣象局的路徑預測,該颱風將從臺灣南部經過,對北部影響較小,於是宣布展會如期,不提前結束。但事後,畫廊協會針對這次經驗,為提高藝博會對於風險的承受力,決定為藝博會能否如期舉辦進行保險的投保評估。後因保費高達臺幣300多萬元,加上2012年後的臺北藝術博覽會已經確定改到非颱風季節的11月舉辦,為藝博會投保這件事便就此擱下了。
2011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大趨勢畫廊展位一景。(© 大趨勢畫廊)
三、其他因素
如人為、火災、設備故障等。
2018年9月2日晚上7點30分,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國家博物館遭遇嚴重火災,隨後倒塌。該館擁有 2,000萬件館藏、號稱保有最多美洲人類學和自然歷史文物的博物館幾乎付之一炬,只剩約 10%的館藏倖免於難,化石、木乃伊、原民文物、科學圖書館珍貴文件、來自義大利龐貝古城的珍貴壁畫等都難逃火劫。
2018年9月2日晚間,位於里約熱內盧的巴西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Brazil)在週日閉館後發生大火。(擷取自BBC News)
又今年1月在南港展覽館舉辦的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2020 Taipei Dangdai)英國畫廊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的展位上。有位民眾,對於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上半身大,底座小的作品,心存好奇,想推推看,測試一下隱定度。這座雕像,重達半噸,民眾竟然使盡全力用力推。結果轟然一聲,雕塑被推倒,直接打到展牆,撞出一個大洞
全球藝術博覽會因人為導致的意外事件層出不窮,其中最駭人聽聞的是2015年美國邁阿密巴塞爾展會(Art Basel Miami Beach)的現場,一名華裔女子持X·Acto美工刀刺傷另一名韓裔女子。當時,其他參觀人士最初還以為是行為藝術,不少人圍觀卻沒人制止,之後才發現這名韓裔女子流的血是真的血,所有人才意識到原來這是一起傷人案件。
2020年1月在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中,英國畫廊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展位上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雕塑作品遭民眾推倒。(簡秀枝提供)
為什麼要制定「風險管理計畫」?
以畫廊為例,所謂「風險」是指未來可能發生無法預期的事件,其導致的任何一項災害都可能造成營運危機,如政治因素被迫停止營業、人為因素造成的作品毀損、或意外發生的人員傷亡事件等,輕者導致財務上的虧損,嚴重者可能讓過去多年的努力付諸流水,甚至以歇業收場。
為了要降低潛在風險的威脅和損失,事先做好預防,依不同的風險類型制定應變處理的原則、評估的項目,以及應變處理的步驟。以防災害發生的時候不知所措,可以避免損害進一步擴大。如前提到2012年珊迪颶風重創美國紐約,全球主要的藝術品保險公司之一的安盛保險公司,當美國氣象局發布珊迪颶風警報的時候,立即通知並協助位於淹水潛勢地區的客戶,將藝術品撤離至安全地點暫時保管。雖然那次藝術品保險市場損失達6億美元,安盛藝術品保險損失估計只賠償约4,000萬美元,是所有保險公司之中損失最輕微的。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後湖大道的塔子湖體育中心,被改造為方艙醫院,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集中收治。(By 汮汐,CC BY-SA 4.0)
怎麼制定風險管理計畫?
風險管理計畫之中,有些是為了分攤災損而投保相關保險,的確會增加營業支出。但有些是屬於內部的預防及應變計畫,事先預做準備和考量,並不會花太多額外的費用。
一般來說風險管理計畫沒有一定的標準化或定型化格式,主要依據營業和產業特性,視風險類別、及可以承受的風險條件等去規劃。不過所有的風險管理計畫應具有四種基本對策:(1)預防措施,(2)信息收集與判讀,(3)計畫修正,和(4)復原計畫。
(1)預防措施:旨在識別並降低風險及減輕或防止事件的發生。如營業地點選址時應遠離淹水的潛勢區、建物結構安全及消防設備定期檢查、制定緊急撤離計畫、作品的優先救助卡、人員配備及訓練等。
(2)信息收集與判讀:旨在透過資訊、情報的收集,研判風險高低,進而採取行動。如香港反送中運動會不會影響藏家出席意願,評估展出效益,做出是否繼續參加香港巴塞爾的結論。或收集各家天氣預報資料,決定照常營業或暫停開放,甚至將作品轉移至安全地點等。不同的風險類型,要收集和研判的信息不同,平時就應建立資訊來源管道並持續監控。
(3)計畫修正:計畫擬定後,應不定時測試計畫效果,可以透過人員的訓練、和模擬演練,以及加入臨時的狀況等進行分析評估,做滾動式修正,完善計畫內容,以確保風險管理計畫的對策足以應付日後的災難事件。
(4)復原計畫:假設還是發生災難時的決策體系與分工,除了防止損害繼續擴大之外,也要保存證據,並做好相關影像紀錄,以便災後求償或申請理賠。
落實風險管理才能真正遠離危險,趨吉避凶
2020年3月23日晚間英國首相鮑里斯.強生(Boris Johnson)終於發出強制命令——即日起,英國進入「全境封鎖」的日常暫停狀態,除了民生必需與特定行業,全國即刻停工停班;非必要或特許行為者,未來三個星期不得離開家門。這個一度被戲謔為佛系防疫的國度,最終也步上關閉邊境一途。
然而,英國政府在2016年10月,曾經進行了全國流感大流行的演習,代號為Cygnus,那次演習明確指出英國的醫療體系與資源不足以應付大規模傳染病。而幾年過去了,相關問題依舊,完全沒有改善。如今面臨武漢肺炎肆虐造成醫療崩潰之際,很多英國人都在問「為什麼」?
制定「風險管理計畫」不難,也有很多專家和機構可以提供協助。難在於怎麼「落實」?尤其當依照風險管理計畫執行時可能造成營收損失、或是支出增加時,決策者往往就會猶豫不決。以香港巴塞爾來說,不僅其母公司MCH Group不想停辦,許多參展畫廊基於過去在會展上的營收考量也希望能如期辦理。考量的著眼點在於展會取消,預計的營收立即歸零,忽略如期舉辦後若抗爭的對立情勢繼續升高,藏家出席不踴躍,恐怕成本一毛不減,營收卻遠遠不及預期的風險。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次武漢肺炎,或許反而救了MCH Group及參展畫廊,雖然營收沒了,至少大部分的開銷也省下來了。
藝術市場本就屬於流動性不高的產業,因此任何有助於創造營收的機會、或是值得開發的市場,對選擇不多的畫廊來說,都是必須把握的機會,也因而對於潛在的風險往往視而不見。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情報來源不足,在風險評估上也就會遲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同業之間的內線消息,就是重要的情報來源之一,不過有些內線情報很離譜,也是要小心。
武漢肺炎讓我們慢了下來,甚至停下腳步,正好可以空出一些時間好好想想。除了想方設法如何度過已經來臨的景氣浩劫,調整營運方針之外,也請認真的看待「風險」這件事。全球化時代下,小心「蝴蝶效應」,擬定應變策略並確實執行,降低災害損失與衝擊,以留更多餘力進行災後復原,總是好的。

註 孫貴珍,〈總體報告與風險管理:從美國珊迪颱風談起〉,2014年臺北藝術論壇。
石隆盛( 15篇 )

從事當代藝術環境及市場領域的觀察研究、長年推動國內多項文化與藝術政策調查研究與法令修訂。 曾任 : 畫廊協會秘書長、畫廊協會附設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 、 帝圖科技文化公司附設亞洲藝術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 、 兼任畫廊協會策略長。現任藝科智庫執行長,從事數位科技在視覺藝術領域應用工具的開發與基礎研究。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