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抗爭.藝術—激進主張下的藝術現象與行為

【專題】抗爭.藝術—激進主張下的藝術現象與行為

Resistance, Art - Art Phenomena and Behaviors Under Radical Advocacy

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來不是簡單的,也鮮少能靠單一解方,尤其是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時。儘管我們都期待能有一種萬靈丹,一帖藥就能藥到病除,但事實上,光從釐清問題、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就需耗費大量的心力與觀察,如何針對各個拆解出的問題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案並執行,就是更為嚴肅、另一層次的討論。過去數個月來,台灣社會面臨了極大的衝擊,然而,大家的期待與擔憂莫過於:MeToo事件後,我們究竟能產生多少結構本質上的轉變?無中生有總是困難的,但「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抗爭.藝術—激進主張下的藝術現象與行為|《典藏.今藝術&投資》2023年9月號372期專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來不是簡單的,也鮮少能靠單一解方,尤其是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時。儘管我們都期待能有一種萬靈丹,一帖藥就能藥到病除,但事實上,光從釐清問題、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就需耗費大量的心力與觀察,如何針對各個拆解出的問題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案並執行,就是更為嚴肅、另一層次的討論。過去數個月來,台灣社會面臨了極大的衝擊,然而,大家的期待與擔憂莫過於:MeToo事件後,我們究竟能產生多少結構本質上的轉變?無中生有總是困難的,但「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我們確實希望藉由歐美社會在經歷五年衝擊與轉變下的思索與檢討中,提供一個思考的路徑。如何重新檢視造就今日的我們的歷史傳統?如何理性地審視我們做到與沒做到的種種?更重要的是,正視社群媒體在造就社會正向轉動的過程中,如何同時造成另一種傷害?我們如何開展一個更民主、更理性的討論空間,而不是淪為另一種形式的思想審查與霸凌?

因此,在本次專題中,我們集結了現居倫敦,但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文化專欄作者的法拉.奈耶里(Farah Nayeri)在2022年出版的專書《拆台:數位時代中的藝術與權力》(Takedown: Art and Power in the Digital Age),以及歐盟「共享培訓倡議計畫」(Shared Initiatives for Training)的SHIFT研究計畫中,性別和權力關係(gender and power-relations)此一子計畫下,名為「藝術領域中的#MeToo,從指控到結構性變革」(Gender and Power Relations: #MeToo in the Arts: From call-outs to structural change)的研究報告,提供我們歐美近期對相關議題的再思考與檢討。與此同時,我們也整理了當平權浪潮推進藝術圈後,美術館典藏與藝術市場所呈現的趨勢變化,並邀請獨立研究與撰稿人洪威喆就「創作自由」與「冒犯」的邊界尺度提供專文。這次的專題只是一個微小的嘗試,但我們深切希望能為我們的藝術環境與公共議題討論,帶來更多討論方式的可能。

企畫/朱貽安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