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原住民藝術」之時,我們是在談論具原住民身分的創作者所做出的藝術,還是也同時包含其他族群藝術家所創造的、對原民處境及「原民性」發出關懷與思考的作品?其問題的複雜性,並不亞於我們所面對的、與歷史、現況與未來都無法割裂的原民問題本身具備的繁雜程度。
2021年的這個夏天,台灣的原住民運動員在東京奧運的表現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公視籌備數年的大製作影集《斯卡羅》也直接地戲劇性再現以原住民族群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台灣史。而同樣地,自我們於2019年推出專題「邁向復返之路—當代原住民藝術在台灣」以來的這兩年,不難發現當代的原住民藝術家們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國際舞台上都更受重視。不僅台灣的原住民問題與全世界的原住民問題、乃至全球殖民的政治經濟史息息相關,有許多看似與原民問題並不直接關聯的物事與課題,都可從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與「原民性」相似的情感與思想基底。因而我們試圖進一步探討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可以如何在演變至今日的所謂全球化視野中有效地展現自身,以及更抽象地,觀察其中所透露出的種種情感與思考,在多大程度上回應著全人類的即時處境。

本次專題邀約兩位深耕於原住民藝術研究多年的學者許瀞月、林育世,分別回顧與觀察一段時間以來原民藝術在國際交流、國內藝術節方面的展演脈絡與變化;呂卿訪談了五位具豐富展演經驗的中生代原民藝術家,他們的經驗與體會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筆者則整理近期與幾位在策展領域具備諸多原民經驗的策展人之談話,試圖從中梳理出若干關於我們如何看待進入主流場域中的原民藝術之話題;專題的最後直接將目光投向地球另一端,周郁齡書寫其在紐約駐村期間,透過觀察紐約的藝術家空間(Artists Space)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原民議題展演及動向,折射而來同樣具有普世意義的反思角度。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9月號348期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