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術館專業專題】生產展覽的行政過程: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

【美術館專業專題】生產展覽的行政過程: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

【Spotlight on Art Museum Mechanism】Administrative Process of Exhibition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國美館確實在展覽上有其核心目標,第一是回應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為目的的相關展覽,第二是鼓勵與拔擢美術創作人才的方向,第三是國際合作交流的展覽,最後則是跨域藝術的發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身為臺灣唯一的「國立」美術館,辦理臺灣美術雙年展、亞洲藝術雙年展、全國美展等大型美術展覽,並有著傲視國內館舍的大面積展示空間,展覽的籌辦進行自是館內極為吃重的主要業務。不過,一檔展覽進行的過程中,相較於策展人、藝術家等較為外顯的資訊外,背後行政體系的工作狀態與內容,往往不為一般觀眾所知。近日國內外均發生藝術家與藝術館舍在籌辦展覽的過程中發生認知上的誤差導致糾紛的事件,行政體系的角色也隨之浮出檯面。究竟公立館舍的行政人員如何讓展覽「從無到有」,當中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身為臺灣唯一的「國立」美術館,在展覽的規劃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眉角」?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展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美館的展覽分配

國美館有著臺灣美術雙年展、亞洲藝術雙年展、全國美展等年度的大型展覽活動,但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展覽,國美館有沒有一個規劃分配的模式?展覽組組長黃舒屏對此回應,這幾年來,國美館確實在展覽上有其核心目標,第一是回應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為目的的相關展覽,包含藝術家的回顧展與研究導向的主題策展,如去年年底所舉辦的「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以及今年年初的「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這些多半由館內研究員提出研究主題和策畫,藉此展示臺灣藝術史的深化研究。也有如今年的「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除了館內對此重要捐贈藏品的時代脈絡研究和文獻整理成果來規劃展覽與專輯內容,展覽更邀請藝術史學者蕭瓊瑞進行策展等。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展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展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二是鼓勵與拔擢美術創作人才的方向,這類展覽規模最大者莫過於全國美展,但其他如國際版畫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等展覽也屬於這類目標,以公開徵件與評選的方式提供專業創作者舞台。當中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展覽本身,也囊括了前期徵件、評選等工作內容。

第三是國際合作交流的展覽,除了例行的亞洲藝術雙年展外,像今年上半年所舉辦的「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等,與外國策展人共同策畫,引介國際重要大師級藝術家來台展示,或以主題策畫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參展(如現在正在展出的「世界不隨人類生滅」)、或規劃臺灣藝術主題展赴國外展示(如前年疫情爆發前赴俄羅斯展出的臺灣攝影主題展「透視假面:甜楚現代性」)等。最後則是跨域藝術的發展,這部分也包含在前述鼓勵拔擢美術創作與國際合作交流的內容,但國美館另有針對科技藝術與跨域創作的徵件項目,強調館方對此一面向的重視。就年度的展覽內容而言,國美館每年約有20餘檔展覽,臺灣美術史或藝術家為主的約占35%到40%,雙年展或國際計畫約占20%至25%,科技跨域藝術計畫約佔20%,徵件或競賽類型的約佔15%。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外觀。(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產生進程

然而,國美館每年所推出的展覽內容,除卻例行性的大型展覽之外,多半如何形成?館方回應,國美館規劃展覽的時程通常早自1至2年以前就已經開始,針對前述所提到的四個核心目標,向館內外尋求有關的資料或研究。

這些展覽的初步提案由館內展覽組彙集整理,或從館內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出發,或與館外的策展人進行展覽主題策畫合作或由其他單位提案。在與館外策展人或藝術家尋求合作的前期,館方會先進行洽談,討論展覽可能的方向與內容,館方再根據討論的內容在館內進行討論,評估是否符合館方的目標及規劃,但這些都還稱不上正式進入展覽製作,過程中有變更或取消都是可能的。黃舒屏提到,正式進入展覽製作,是需要館內開會通過,由館長核可,正式發文或簽訂合約後才算是開始。而在簽訂合約時,就已經需要相當詳盡的計畫書,以確保館方與館外參展者的認識一致。

館方強調,國美館作為公務機關,一檔展覽的決策過程需要層層遞進,並經由會議討論、書面紀錄等方式確定下來,才會真正進行展覽籌備。而且公務機關進行任何決策,均需經由公文方式交辦,館內承辦人員被交付工作時,也會附上簽文,明確交辦內容事宜。因而繞過館方高層,逕與藝術家或外部策展人談妥展覽內容並進行執行的情況,在國美館不可能發生。

「世界不隨人類生滅」展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館員離職與交接的情況

而展覽開始進行後,展覽組會依展覽規模來規劃組織人數不等的展覽工作團隊投入展覽的執行工作。中小型展覽約莫2至3人,而大型展覽,如亞洲藝術雙年展層級,則會有8至10人之譜。展覽組會根據展覽需要分配工作,使負責人員明確認知到自己的工作內容,並且責成相關的主管督導進度,定期開會報告工作進度。

黃舒屏提到,由於國美館展務繁多,因此相當注重員工離職時交接工作內容的確實性,避免因為工作銜接不順暢,導致影響整體展務的進行。離職員工需要書面羅列自己所負責業務、工作進度與聯繫窗口等,並將所有文件資料,包含近期聯繫的網路信件內容等一併提供,並發信告知窗口將會有接替人員處理後續工作進行等。主管也會監交離職員工及交接人員工作的細節,清點所有檔案,並確認簽名,以確保工作狀態不會因換人處理而產生差池。這些工作也許瑣碎繁複,但對館方而言,只要一個環節沒有處理好,就可能會出現後續工作無法進行的情況,對館務造成很大的困擾,以國美館這樣規模較大的館舍而言,確有其必要之處。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展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諮詢委員會的角色

一如國內主要的公立美術館,國美館根據館內的業務需求,設有許多諮詢委員會,邀請各領域的外部專家的意見與看法。以展覽組為例,一方面在於國美館的展覽面向廣泛,僅依靠館內規畫,勢必無法面面俱到,需要由外部委員提供他們專業領域的看法作為參考。此目的是為了向外拓展美術館業務的辦理視野、包納多元的意見,突破行政體制內的僵化思維,希望能夠透過徵詢各界不同的建議和專業想法,增加美術館業務的思維廣度以及廣納具有積極想法與創意的觀點。像是有關國際藝壇發展,需要具有國際經驗的策展人與藝術家,對全球趨勢提供最即時的觀點,或者是科技領域的技術發展等,須要掌握科技前沿的資訊,作為規劃發展的參考。這些都是諮詢委員會可以提供給國美館的積極意義。

通常這些意見會經由會議的形式,形成書面紀錄,成為之後館方對於相關議題發展的參考。但黃舒屏強調,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功能即為字面意義所示,僅是「諮詢」性質,決不可能形成任何決策,更不會主導館務。如果有任何諮詢委員想要對國美館作展覽提案,也不會經由諮詢委員會的途徑,而是透過展覽組的提案機制。即使是諮詢委員,若想要在國美館規劃展覽,也需依前述所言,經過洽談、討論,提出完整的企劃書,並交付館內的學術會議討論,與其他跟館外策展人及藝術家的合作方式,並無不同之處。

黃舒屏提到,就委員會而言,實際有決定功能的,其實是所謂的評選或評審委員會,像是全國美術展評審委員會,就必須在開會時根據投稿的資格與作品內容進行評審,決定那些作品入選,並分出名次等。這些工作內容均非諮詢委員會所有。就館務方向,決定館內展覽內容的,仍舊是行政體系層面的相關決策者。

「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展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綜上所述,國美館依據自身確立的四個核心目標,發展館內的展覽內容,但除卻大方向的前提外,黃舒屏也表示,在公立美術館的行政體制來說,館長會依文化部的政策方向,以及蒐羅各方專業意見擬定美術館內的政策方針,也是最重要的決策者。不管是先前的規劃,或者是確定之後的執行工作,都要經過會議或簡報等形式,讓館長確實掌握。國美館身為文化部轄下的公務單位,或許較為缺乏工作上的彈性,需要大量的文書作業確認辦理相關事務的每個步驟,容易被視為官僚作風。但這樣的方式或許較能避免爭議的發生,即便出現館方與外部人員的糾紛,較容易藉由書面紀錄加以釐清。館務的推動運行,往往環環相扣,如何讓工作推行得更為順暢,並且保障雙方的權益,行政體系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投注更多的關心與認識。

李孟學(Li Meng-Hsueh)( 87篇 )

「典藏ARTouch」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